1977年6月22日深夜,因心臟病發作,胡璉猝然離世,享年70歲。 彌留之際,他強撐著最后一口氣,除了留下將骨灰撒入大海的遺愿外,還情不自禁發出一聲嘆息:
![]() 胡璉 作為國軍一級上將,胡璉戎馬一生、戰功赫赫。毛主席曾高度評價他“狡如狐,猛如虎”;國民黨內部更是廣泛流傳著“十個西北王(胡宗南),抵不上一個金門王(胡璉)”的說法。 然而,這樣一位悍將謀才直到臨終前,竟始終對一個人耿耿于懷。畏懼、排斥對方到,晚年連那個名字都不敢提及:粟裕。 胡璉究竟有多厲害?他與粟裕之間又存在怎樣的淵源呢? 抗日戰爭,一戰成名1943年春,日寇糾集10萬重兵,悍然發動鄂西會戰。劍指“川鄂咽喉”湖北宜昌,企圖沿著長江向上游進攻。 ![]() 同年5月,隨著長陽、漁洋關等地接連淪陷,日軍主力橫渡清江、向石牌逼近,抗戰局勢陷入了極其危險的境地。 要知道,出于戰略安全考量,早從1940年起,國共兩黨各機關部門、行政機構,以及銀行、企業、工廠、公私立大學等等,便陸續搬遷至了戰時陪都重慶。西南大后方儼然成為了全中國的根基、命脈所在。 而石牌鎮,其距離宜昌僅30公里遠,坐落于長江三峽最險峻的西陵峽右岸。長江在此來了個110度的急轉彎,從而構成天然戰爭天塹。 這里不單單是兵家必爭之地,更是守衛陪都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石牌失守,重慶將完全暴露在日軍的炮火之下,后果不堪設想。 ![]() 危急關頭,蔣介石親自發來指令。他將石牌稱作“東方斯大林格勒”,要求無論如何必須守住。 其實老蔣心知肚明,日軍裝備精良火力猛,雙方武器差距實在懸殊,所以做好了最好也是最壞的打算:讓駐守石牌的國軍哪怕全軍覆沒,也要死守三天,等待援軍到達接替,然后三天又三天,以士兵們的血肉筑起城墻。 可見,這一戰會有多么艱難。 而彼時負責守衛石牌的,正是胡璉和他統帥的國軍第11師。 ![]() 胡璉于1907年出生在陜西華縣一戶底層農民家庭。因為家徒四壁,經常面臨揭不開鍋的窘境,他念完小學便被迫輟學,而后早早結婚成家。 如果不出意外,他或許會沿著父母的老路,困在這窮山溝里勞勞碌碌一生。但偏偏他天性不甘平庸,心懷鴻鵠之志,還幸運的遇到貴人相助。 憑借天賦才能和運氣加持,胡璉順利考入大名鼎鼎的黃埔軍校,從此仕途坦蕩。 1926年10月畢業后,他投身北伐,進而又參加了蔣桂戰爭、蔣馮戰爭、中原大戰,以及針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三、四、五次“圍剿”。 花費16年時間,他一步一步穩扎穩打,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排長,慢慢晉升為國軍第11師師長。 胡璉雖性格狡詐、多疑善變,卻是出了名的忠誠:忠于蔣介石、忠于國民黨、忠于國家。 ![]()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軍人的血性不允許他退縮半步。然而,他也深知此戰兇多吉少,于是令全師官兵提前寫下訣別信。 戰爭打響前夕,胡璉還特意率隊登上鳳凰山,祭拜天地:
顯而易見,石牌這一戰,胡璉早已做好了,與日本鬼子決一死戰的準備。正如陳誠問他“守住要塞有無把握”之時,他的回答一樣:
5月26日,日軍以飛機、大炮為掩護,正式向石牌發動猛烈進攻。炮火如傾盆大雨般,無休無止砸向陣地,將防御工事摧毀殆盡。 絕境之中,11師官兵們毫不畏懼,用血肉之軀組成防御網,前赴后繼。子彈打光了,就拿刀以身肉搏,愣是擊退了敵人一波又一波進攻。 陣地上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畫面慘不忍睹。但在胡璉的指揮之下,國軍11師非但成功堅守石牌七天七夜之久,還全殲敵軍、大獲全勝。 ![]() 石牌保衛戰阻擋了日軍西進的步伐,徹底粉碎其攻打重慶的邪惡計劃,從而影響了抗戰格局,意義十分重大。 這場意想不到的打勝仗,令蔣介石又驚又喜。他當即授予胡璉國軍最高級別的“青天白日勛章”,并特意通電全軍嘉獎稱:“得此將才,黨國之榮幸”。 就這樣,胡璉一戰成名,迅速成為了國軍內部炙手可熱的將領。 好運將軍,遭遇“克星”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中央軍按勢力劃分為三大派系:胡宗南系、湯恩伯系,以及陳誠的土木系。 胡璉就隸屬于陳誠麾下。 ![]() 陳誠 當年,陳誠率國軍第11師浴血廝殺,幫助蔣介石贏得中原大戰,由此成為老蔣的嫡系愛將。 而他升任第18軍軍長后,便將自己的嫡系即11師交給了胡璉,足以可見對其的信任與重視。 隨著在石牌一戰中名聲大振,胡璉被提拔為國軍第18軍副軍長,并于次年8月再次晉升軍長。 當然,胡璉也不負眾望??谷諔馉幤陂g,他率部沖鋒陷陣,殲滅日寇無數。到了解放戰爭,他則成為了蔣介石手中最鋒利的刀之一,是令我軍倍感頭疼的存在。 ![]() 1947年6月,劉伯承和鄧小平率12萬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強渡黃河,發動魯西南戰役,一次次打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殲滅6萬余國軍,最終成功揭開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不過期間,劉鄧大軍卻在胡璉這里,遭遇了滑鐵盧。 ![]() 打從一開始,胡璉就制定好了偷襲計劃。他率領國軍整編11師,耐心尾隨劉鄧大軍身后,同時采用“敵疲我擾”的戰術,不斷發動騷擾性進攻,企圖削弱我軍戰士的精力與體力。 然后在1948年1月15日,趁著晉冀魯豫軍區六縱隊副司令員韋杰,安排部隊在王家店宿營休整之際,胡璉當機立斷發動偷襲,造成數十人犧牲、約200人被俘。這也是我軍自建軍以來罕見的成建制損失的戰役。 也正因如此,毛主席在發給前線將領的電報中,還特意提醒過:
![]() 毛主席 可以說,除卻立場區別,胡璉無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將才。他有勇有謀,精通兵法韜略,還自帶運氣加持,人送外號“好運將軍”。 然而,他身上所有的光環,在粟裕面前,竟通通失效了。 1946年11月,在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內戰,接連占領蘇中、淮北、淮南地區后。 蔣介石決定乘勝追擊,一口氣調集25個半旅的兵力,兵分四路進犯蘇北解放區。企圖以此徹底割斷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的聯系,從而削弱我軍戰力,各個擊破。 而江蘇省宿遷以北地區,則是此戰的關鍵所在。 胡璉臨危受命,率整編第11師,與整編第69師師長戴之奇一起屯兵宿遷。 由于這兩支部隊都是國軍精銳,且配備著全美式裝備。蔣介石對此戰可謂勢在必得,還囂張的大放厥詞稱:兩個月之內便能結束宿北戰事。 ![]() 蔣介石 可懂的人都懂,就跟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以及抗美援朝時期聯合國軍的“感恩節攻勢”、“圣誕節攻勢”一樣,此話一出,結果必然打臉。 果不其然,時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的粟裕將軍,深諳驕兵必敗的道理,也看破了敵人蠢蠢欲動、十之八九會主動進攻的架勢,于是果斷制定經典的誘敵深入戰術。 ![]() 粟裕 12月15日,粟裕下令敞開門戶,任由打頭陣的戴之奇部隊長驅直入。待敵人深入我軍腹地,立馬實施圍殲。 前后不過4天時間,2.1萬余國軍便全軍覆沒,戴之奇當場自殺,副師長饒少偉被俘。宿北這一戰,也開創了解放戰爭開始以來,全殲敵人一個整編師的戰例,戰果卓著。 期間,胡璉本該及時支援,與戴之奇并肩作戰。但實際上,他眼看形勢不對,果斷跑路撤逃了。 畢竟粟裕的攻勢來得太快、太猛,他實在無力招架,與其主動上門送人頭,不如保全自我、保全戰力。 總之,兩人的第一次交鋒,胡璉根本沒有上場,直接搖起了白旗。 屢戰屢敗,留下陰影正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作為一名經驗豐富、戰功顯赫的優秀將領,一次挫折自然不算什么。 真正給胡璉留下心理陰影的,是他在同一個坑,跌倒了三四次。 ![]() 1948年11月底,為了打通徐蚌路交通,協同其他部隊作戰,黃維率國軍第12兵團強渡澮河、攻占南坪集陣地。不料卻自投羅網,掉進了我軍精心準備的口袋陣。 蔣介石對此大失所望,火速下令,讓已經升任第12兵團副司令的胡璉,趕赴雙堆集坐鎮指揮,盡可能力挽狂瀾。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胡璉早已成為蔣介石的左膀右臂、心腹愛將。解放戰爭爆發的前兩年間,他接連寫下10封親筆信,或稱贊、或鼓勵胡璉,認為其一定能在關鍵時刻改變戰局、創造奇跡。 然而這一次,胡璉沒能如他所愿。 經過兩個月的血戰,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一舉殲滅國軍44萬余人,取得重大勝利。連毛主席都盛贊說:
至于第12兵團,早在12月15日便被一網打盡。 ![]()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天,黃維和胡璉乘坐坦克分頭撤逃。那邊,黃維的坦克意外在陰溝里翻車,連同另一位副司令吳紹周雙雙被解放軍俘虜。 這邊,胡璉意外被手榴彈炸傷,傷勢嚴重,但他愣是利用“燈下黑”原理,大搖大擺的成功逃脫,還及時就醫撿回一條命。妥妥的“錦鯉附體”,不愧“好運將軍”之名。 除了宿北戰役和淮海戰役之外,還有發生于1947年7月的南麻戰役。 ![]() 這一戰是粟裕和胡璉之間的“一對一”正面交戰。粟裕親率10余萬戰士兵臨南麻,浴血奮戰4個晝夜,直接攻入國軍陣地。將胡璉嚇得龜縮在掩體內,拼命聯系蔣介石派人增援。 若不是突然天降暴雨、山洪暴發,實在舉步維艱,粟裕被迫下令撤軍。胡璉估計早已“命斷”于此。 ![]() 解放戰爭結束后,胡璉跟隨蔣介石敗逃中國臺灣。 大概是因為足夠忠誠,胡璉沒有像陳誠那樣被卸磨殺驢,淪為蔣經國接班的犧牲品。 他先后擔任金門防衛軍司令、蔣軍“第一軍團司令”、“臺灣當局領導人幕僚機構”戰略顧問等要職,1972年底還被晉升為國軍一級陸軍上將。 ![]() 人生暮年,他卸下重擔,潛心研究文學與歷史,創作了《金門憶舊》等諸多書籍,直至1977年6月22 日病逝。 而在生命的最后日子,一直思念故土的他曾畫了自己老家陜西的一張地圖,并告知家人:以后一定要回去。 回顧胡璉的軍事生涯,與粟裕對戰之前,他仿佛國民黨的“天降副將”,是戰無不勝、眾星捧月的存在。結果偏偏撞上粟裕,每次都鎩羽而歸,還輸得一次比一次慘。 于胡璉而言,粟裕就是他的“克星”,是他挫敗感的源頭,和幾乎所有“戰敗黑歷史”的見證者。 以至于到后來,都不用本尊露面,單單是粟裕這個名字,就讓胡璉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陰影。 胡璉的兒子胡之光也曾親口證實稱:
![]() 事實上,包括胡璉在內,粟裕稱得上整個土木系、乃至于國軍的“噩夢”。 畢竟號稱“常勝將軍”的粟裕大將,向來以“料敵如神、用兵如神”著稱,征戰無數卻鮮有敗績,是我軍公認的“戰神”。 湯恩伯、王耀武、杜聿明、李仙洲、張靈甫、黃百韜、薛岳等等,這些國軍內部呼風喚雨的將領,都曾是粟裕的手下敗將。 都說人在彌留之際,人生的一幕幕場景會像電影放映般,從腦海中迅速閃過,尤其會回想起最深刻的經歷。 或許對粟裕和那些敗仗太過耿耿于懷,胡璉才會在臨終前不自覺說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