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4年10月開始,先后有4支紅軍隊伍走上了艱苦卓絕的長征之路。這4支隊伍分別為: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以及孤軍長征的紅25軍。 這其中,紅一方面軍出發地是中央革命根據地,兵力也是最多的,出發時高達8.6萬人。兵力排行第二的則是紅四方面軍,從川陜蘇區出發時約8萬余兵力,紅二方面軍則排行第三,出發時約2萬余人。 除了這三大方面軍之外,還有一支人數較少、卻創造了紅軍長征史奇跡的紅25軍。這支出發于鄂豫皖蘇區,長征路線也與三大方面軍主力截然不同的紅軍隊伍,兵力也最少,出發時兵力只有2800余人。 然而,就是這樣一支隊伍,不但在紅長征路上建立了唯一的一塊兒紅色根據地——鄂豫陜革命根據地,而且到達陜北之后還兵力不降反升,由出發時的2980人增長至近4000人的兵力。 不過,許多人并不知道,除了這4支三大一小的紅軍隊伍踏上長征之路并成功到達陜北之外,還有一支紅軍隊伍也曾踏上長征之路,并轉戰數千公里。 只不過,由于種種原因并未成功到達陜北,最終選擇了返回根據地。這支紅軍隊伍就是與紅25軍和紅四方面軍有極大歷史淵源的紅28軍。 與紅25軍和紅四方面軍一樣,紅28軍也誕生于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而且,它誕生的時刻,正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最為艱苦的時刻。 在紅四方面軍主力和紅25軍先后實施戰略轉移、離開根據地之后,鄂豫皖根據地迎來了最為艱苦的時刻。當時,國民黨對于這塊兒已經沒有紅軍主力部隊的紅色根據地,派出了56個正規軍及大批反動民團,總兵力約10萬余人對鄂豫皖根據地進行圍剿。 而且,國民黨圍剿根據地的手段極其殘酷,在集結優勢兵力不斷進行軍事進攻的同時,還對這塊直接威脅到武漢、南京的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政治經濟絞殺。 當時,以鄂豫皖“剿匪”副總司令張學良為首的國民黨部隊,不但大肆在根據地修筑碉堡、清查戶口、組織保甲、設置關卡,甚至連食鹽、火油等生活物資也在國民黨的禁運范圍之內。 在軍事、經濟、政治等多種手段之下,這塊兒有悠久歷史的紅色根據地,不但范圍極大縮小,而且遭遇了極為嚴重的摧殘。當時,根據地內滿目瘡痍,人煙稀少。 留守在根據地的黨政部門和紅軍部隊,被逼上無人山區,斗爭環境異常慘烈。尤其在紅25軍也離開根據地之后,留在根據地的紅軍指戰員和黨政干部無立足之地,隨時有被敵人包圍覆滅的危險。 當時,留在根據地的紅軍還有多少兵力?在國民黨的重兵圍剿之下,鄂豫皖根據地只剩下鄂東北和皖西北兩塊紅色區域。鄂東北留下的紅軍指戰員及機關機關干部約1500余人,皖西北則分散著2000多余名紅軍。 這些留守根據地的紅軍指戰員,面對滿目瘡痍的根據地和國民黨的重兵圍剿,為了堅持斗爭發展根據地,在與上級失去聯系、又沒有主力紅軍做后盾、更無物資保證的情況之下,留守的中共鄂東北道委和皖西北道委分別召開會議,決定堅持武裝斗爭,以保存革命種子。 1935年2月3日,鄂豫皖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書記高敬亭,在太湖涼亭坳召開干部會議,決定將分散在鄂東北皖西北的各路紅軍及游擊隊進行統一整編,重建紅28軍。 完成整編后,這支重新建立的紅軍隊伍下轄82師和手槍團,總兵力約1000余人,由高敬亭任政治委員。而且,當時為了統一領導,重建的紅28軍并沒有設軍長職務。 統一整編留守的紅軍隊伍之后,在高敬亭的指揮之下,紅28軍開始對于重兵圍剿的國民黨進行作戰。由于敵我力量懸殊,根據地也十分殘破,經濟糟糕。 所以,高敬亭為了保存有生力量,采用避敵鋒芒、分散行動,在敵人側翼、后方、結合部等弱點進行攻擊的作戰方式。 正確的游擊戰術不但極大的減輕了根據地的壓力,而且先后消滅國民黨正規軍近千人,扭轉了根據地極端不利的局面。 面對紅28軍的重新崛起和游擊隊的頻繁活動,蔣介石大為震怒。他親自致電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讓他們調集重兵,殲滅這支紅軍隊伍。 也因此,鄂豫皖開始面臨了更殘酷的斗爭。 當時,國民黨不但調集了更多兵力,修筑了更稠密的碉堡網,甚至為了圍剿游擊隊,還瘋狂的將山上的樹木砍倒,燒山搜山,目的就是使紅軍游擊隊無處藏身。種種殘酷的手段,使得紅軍的斗爭變得更加艱難。 而且,紅28軍雖然取得了多場勝利,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并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敵人對根據地重兵圍剿的現狀。面對這種殘酷的局面,在了解到已經到達陜南地區并建立了鄂豫陜蘇區的紅25軍動向之后。 1935年5月7日,紅28軍政委高敬亭率部在霍山黃尾河集結,并主持召開干部會議。會上認為:紅28軍轉戰多地,給予敵人沉重打擊,部隊也有了不少的恢復和發展。 然而,由于敵人進一步部署清剿,根據地形勢日趨嚴峻,為了更有效地保存自己主力部隊,決定離開皖西地區西進桐柏山,向陜南與紅25軍會合,以擺脫優勢敵人的圍追堵截。 紅25軍和紅28軍有極深的歷史淵源,紅25軍本身就是紅四方面軍離開鄂豫晚蘇區之后留守的紅軍部隊組成的。 現在的紅28軍,原本也屬于紅25軍。所以,在得知這支兄弟部隊的下落之后,他們自然而然的有了會師的想法。 決定離開蘇區長征,前往紅25軍所在地——陜南之后,紅28軍開始向北轉進。在高敬亭的指揮之下,紅28軍先后經過六安、霍邱、固始等地, 行程2000多公里,并在長征途中先后將活躍于固始縣的商北游擊大隊一部、鄂東北獨立團和特務一、二營編入主力部隊。 1935年5月22日,紅28軍成功越過平漢路,到達河南泌陽縣五道嶺。然而就在此時,國民黨也得知了紅28軍的行軍路線,知道了他們與紅25軍會師的意圖。 對于消滅紅軍從來都不遺余力的蔣介石,隨機調集裝備精良的東北軍設卡攔截。前有國民黨重兵攔截,后有國民黨獨立第5旅圍追跟蹤。兵力只有不到2000人的紅28軍,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 在這種極端不利的局面之下,5月28日,高敬亭在桐柏山松樹崗召開干部會議,開始討論紅28軍的動向:究竟是突破敵人重兵圍擋,堅持前往陜南與紅20五軍會師,還是返回鄂豫皖根據地堅持斗爭? 當時,參會的大多數人認為,省委給紅28軍的任務是堅持鄂豫皖的敵后斗爭,保衛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紅軍在平漢路兩側和江淮之間的國民黨腹心地帶縱橫馳騁,有利于減輕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北上抗日的壓力,因而決定返回根據地,堅持根據地的游擊戰爭。 決定返回根據地之后,紅28軍很快從河南東行回到了鄂豫皖根據地。然而,鄂豫皖根據地被敵人重兵圍剿的殘酷局面并沒有因此改善。 所以,高敬亭再次召開連續干部會議,總結反圍剿斗爭的基本經驗。也正是在這一系列會議之中,紅28軍確定了“敵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傷亡過大不打,繳獲不多不打”的“四不打”作戰指揮原則。 而且,對于具體的作戰方針也有了明確的規定:拖垮敵25路軍,相機打擊11路軍和東北軍,向保安團要補給。有了明確的作戰指導原則,有了清晰的作戰方針后,部隊作戰有了方向和勁頭,根據地的形勢也有了不小的改觀。 紅28軍在高敬亭的指揮之下,主力紅軍作戰方式極為多變,忽而化整為零,忽而化零為整,有時在根據地作戰,有時又跳到敵占區,將游擊戰爭從山地擴展到平原地區。 各地區黨組織則建立便衣隊,配合主力作戰。到了1936年底,鄂豫皖地區的鄂東北道委、羅陂孝特委、光麻特委、紅羅光中心縣委、黃岡中心特委、紅安縣委和皖鄂特委共組建了82支便衣隊和20支便衣小隊,約600余人,遍布于鄂豫皖3省邊界地區22縣,有力的配合了紅軍主力的斗爭。 出其不意的游擊戰爭,讓敵人空有兵力優勢卻無處施展,紅28軍也取得了多場勝利,有力的保衛的根據地,擴大了自己。 當時,鄂豫皖根據地面臨的形勢在國民黨的報紙中也有體現,例如,1936年6月28日的《申報》曾這樣報道:紅28軍在鄂豫皖各縣市區“時聚時散”“四鄉皆有組織”,“日漸擴大,滋蔓難圖”。 在敵人的腹心之地,面對數十倍于己的敵人重兵圍剿,鄂豫皖蘇區和紅28軍不但沒有被敵人消滅,反而愈發壯大,創造了紅軍歷史上的奇跡。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后,國民黨被迫答應了結束內戰,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然而,蔣介石消滅紅軍的想法并沒有因此改變,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之后,蔣介石反而調集重兵,試圖消滅南方各省的紅軍游擊隊。 位于大別山的鄂豫皖根據地由于直接威脅著國民黨的統治核心南京和武漢,更被國民黨視為圍剿的重點地區。1937年4月,繼任國民黨與鄂皖邊區辦公署督辦的衛立煌,開始以更殘酷的手段圍剿大別山根據地。 就在此時,面對極其嚴峻的形勢,高敬亭錯誤的混淆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嚴重削弱了根據地斗爭的領導力量,這使得紅28軍在國民黨的清剿之下損失慘重,遭遇了三年游擊戰爭中最嚴重的挫折。 然而即便如此,紅28軍依然堅持了下來,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之后,國民黨對于南方紅軍的“清剿”已經無法進行下去,高敬亭也得知了中央文件和指示精神,派出代表與衛立煌進行談判。 1938年,紅28軍和豫南游擊隊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當時,新四軍全軍只有4個支隊,其他三個支隊都是兩個團,兵力在2000人左右,唯有第4支隊四個團,總兵力高達3100人,成為4支支隊兵力最為雄厚的一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