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言:“秋冬之際,尤難為懷[1]。”以之命篇,非是之謂也。何嘗快,獨無憂,予之不懷良易矣。 然則曷取焉?夫已冬而秋,不猶之方春而夏乎哉?鸚花藻野,則春同在夏矣;紅黃振谷,則秋不遽冬矣。故君子際之以答歲也[2]。況獨往苦少,同志苦多;泛則方舟,登或共屐;非甚喑滯[3],其何默焉。然當(dāng)斯際也,以游則山澹澹而不至于癯[4],水巖巖而不至于嬉[5],故淵明所謂“良辰入奇懷”[6],靈運所謂“幽人嘗坦步”[7],每臨境下筆,皆抱此想矣。 注釋: [1]“秋冬”二句:語出《世說新語.言語》。[2]際:遇。[3]喑(yīn):緘默,不說話。[4]澹澹:恬靜。[5]巖巖:高峻的樣子。[6]“淵明”句:語出陶淵明詩《和劉柴桑》。[7]“靈運”句:語出謝靈運《登永嘉綠嶂山詩》。 本文選自《譚友夏合集》卷二十三。文章從“昔人言”引發(fā)出一番不同昔人的議論,說明秋冬之際的景致猶如“方春而夏”時,此時游覽山水別是一種境界。 |
|
來自: mc_eastia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