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星閃耀 前言1955年9月27日,我國進行了第一次授勛,毛澤東親自為朱德、彭德懷、林彪等開國將領授予元帥軍銜。 授勛的消息很快由報紙、收音機傳播到了中國各地;而一位身在香港的59歲中年男子,則唉聲嘆氣地說道: “要是我當年不犯錯,那我現在就是開國元帥之首?!?/span> 這位中年男子并非口出狂言,他就是中國近代史上名聲赫赫的大將——張發奎 ![]() 晚年的張發奎 少年得志1896年張發奎在廣東省韶關市出生了,他的家庭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家里面想讓他去讀書長長見識,畢業后尋一份好工作。 但是一場意外改變了他的人生,在他15歲那年夏天,他和自己的同鄉好友去村邊的小河邊游泳,結果同鄉好友突然消失在了湍急的水流里,不幸溺死。 那時的張發奎還小,他害怕自己解釋不清楚,受到牽連,于是便悄悄地前往廣州,找了一份染織廠的工作。 在紡織廠里他勤工儉學,目睹了底層普通勞動人民的悲哀,在得知武昌起義后,正直年輕的張發奎深受影響,于是下定決心開啟自己的軍旅生涯。 ![]() 武昌起義 1912年,16歲的張發奎用自己勤工儉學的錢,考入了廣州陸軍小學,他勤奮好學,在3000多名同學中名列前茅。 也就是在此時張發奎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組織——同盟會。 因為成績優異,他順利地升入了武昌第三陸軍中學,4年后張發奎在武昌軍官預備學院畢業,因為在學校里成績優異,所以他一來到粵軍就擔任了要職。 此時在粵軍的張發奎敢打敢拼,根本就不怕死,第二次反袁戰爭,張發奎憑借著自己的優異表現,在部隊里平步青云。 ![]() 孫中山先生一看張發奎;就覺得這小伙子不錯,再加上他和孫中山先生是同鄉,并且作戰英勇,于是孫中山先生就把他留在了身邊;讓他擔任一個“保鏢”的職位。 1920年,桂系軍閥,陳炯明發現孫中山的進步勢力逐漸強大,心有不安于是發動第一次粵桂戰爭,企圖消滅孫中山先生手下的粵軍。 此時的張發奎受命奔赴潭州,在第一次粵桂戰爭,張發奎將自己敢打敢拼性格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只身一人沖入敵陣,兩槍帶走了桂系軍閥手下的兩名訓練有素士兵的性命,并且扛著對方的新式武器。 也因此,張發奎從中衛副官晉升為了上尉副官,后來在惠州攻堅戰時,他還主動擔任了敢死隊的督戰長。 ![]() 1922年張發奎就應成為了營長,后來陳炯明與孫中山先生發生沖突,反對北伐,發動兵變炮轟總統府。 張發奎得知后立馬帶人,來到總統府,一邊保護孫中山,一邊抵擋叛軍的進攻。 陳炯明知道張發奎是一個用兵奇才,很難從正面戰場上占到便宜,于是陳炯明就多次命人請張發奎的老師翁式亮勸他投降。 “師生之情,愛護之心始終如一,希迅速歸來,免貽后悔!” ![]() 孫中山 在師生恩情與國家大義面前,張發奎回復了他八個大字: “師恩難忘,恕難從命!” 就此,孫中山先生徹底信任了這個用兵奇才;等到孫中山重返廣州后。 張發奎先后授任為大元帥府警衛團團長,國民第四革命軍旅長,十二師代師長。 ![]() 后來孫中山先生去世后,國民革命軍決定對帝國主義支持北洋軍閥發動北伐戰爭。 張發奎也就在這時,來到了軍事生涯的高峰。 而葉劍英、徐向前、陳毅、粟裕等開國元勛也就在這時在他的部隊里任職。 ![]() 一時糊涂在北伐戰爭時期,張發奎可以說是武力爆棚,他正式擔任了第十二師的師長,與中共領導的葉挺獨立團并肩作戰。 他打的吳佩孚連連敗退,逼得吳佩孚只能退守汀泗橋,汀泗橋易守難攻,部隊久攻不下。 張發奎見此情形,手持大刀親自率軍沖鋒,35團和葉挺獨立團奮勇殺敵,視死如歸,雙方激戰了四天四夜,最后成功取得勝利,國民革命軍直逼武昌。 武昌被成功拿下后,張發奎被任命為第四軍的軍長;外界都稱其部隊為鐵軍。 ![]() 吳佩孚 后來北伐軍進攻武昌時,張發奎被國民政府任命為第二軍的總指揮。 此時的張發奎從某種意義上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巔峰,眾多開國元勛都在他的手下任職。 朱德、葉挺、賀龍分別擔任他手下的第九、十一、二十軍的軍長。 徐向前、陳毅擔任他的參謀和文書。 ![]() 林彪就比較慘了,擔任他手下第四軍第二十五師的一個小排長。 除此之外,張云逸、粟裕、徐海東、許光達、譚政和羅瑞卿等開國將領都先后在他的手下任過職。 后來汪精衛回國,企圖和蔣介石一同吞并革命果實,開始排擠共產黨員;忘記為讓張發奎停止與共產黨的合作,驅逐部隊中的中共黨員。 但此時的張發奎,還是非常信任與包容我黨的,所以張發奎只是口頭答應汪精衛,并沒有完全去執行他的反共計劃。 ![]() 蔣介石 此時張發奎的部隊里都是些中共骨干,比起熱心反共,他更想要吸納中共這些有本事的人才。 這就形成了一種奇景;汪精衛、蔣介石一邊驅逐共產黨,張發奎一邊吸納共產黨,也就是在這個時間段,郭沫若、葉劍英的一批共產黨員被吸納進了他的第二方面軍。 李宗仁還因此專門找過張發奎,勸他減少部隊中共產黨的比例,但是被他給拒絕了。 ![]() 李宗仁 1927年蔣介石發動政變,并在上海南京的等地大量屠殺共產黨員與進步人士。 張發奎得知后,立馬派人四處尋找我黨黨員,并為他們提供保護。 此時的中共意識到,國民黨是靠不住的,于是準備在8月1日發動南昌起義。 此時的張發奎手握重兵,身居高位,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沒有積極參與汪精衛武漢政府的反共“大業”,所以深受中共高層的信任。 ![]() 中共高層決定全力爭取張發奎,希望他能跟著中共一起起義。 當時的張發奎還是心向汪精衛的,并不看好我黨未來的發展前景;所以周總理多次寫信,都被其拒絕了。 后來建國后,張發奎每每提及這件事,都不禁感嘆: “是我,一時糊涂??!” ![]() 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爆發后,張發奎并沒有立刻去追擊葉挺、賀龍他們,而是采取葉劍英的意見,南下前往廣東。 此時張發奎帶領第二方面軍失去20軍的全部部隊,再加上軍中,共產黨員的流失,導致整個第二面軍作戰能力直線下降,處于一個相對虛弱的狀態。 來到廣州后李濟深,以他“剿共”不力為由令張發奎帶領第四軍去圍堵賀龍、葉挺的部隊,但此時的張發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并沒有同意李濟深的命令。 張發奎告訴李濟深:“想要我出兵追擊共產黨,可以,但你必須公開反對桂系集團?!?/span> ![]() 李濟深 來到廣州兩個多月后,張發奎趁著李濟深與新桂系集團反目北上的時候,串通薛岳等人,趁著廣州空虛,狠狠的背刺了李濟深,一舉拿下廣東。 并且擁立汪精衛成立了廣東政府,在此時的張發奎深受汪精衛的蠱惑,自認為只要擁護汪精衛,就是忠誠于孫中山先生。 在汪精衛的影響之下,張發奎對共產黨員的意見越來越大,軍中共產黨員的處境越來越危險。 此時身為張發奎的參謀長葉劍英,眼看局勢不妙,趁著張發奎和李濟深兩人混戰發動了廣州起義。 ![]() 廣州起義后,張發奎從廣東東山倉皇逃到了珠江南岸,并在福軍司令部重新組織起了部隊,使其回到廣州對葉劍英帶領的起義軍進行鎮壓。 面對數量遠超起義軍人數的國民黨軍隊,起義軍節節敗退,起義的主要領導人張太雷也中彈犧牲。 見此情形,葉劍英等人決定撤出廣州,帶領著起義軍加入了東江地區的革命力量,并改名為工農革命軍第4師。 就此張發奎與我黨徹底決裂;這場起義引起了國內外的轟動。 ![]() 廣州起義 反汪精衛集團,趁此機會立刻指著張發奎,說其通共;迫于無奈張發奎離開了部隊,第四軍因為輿論壓力離開了廣東,成為了“流浪部隊”。 蔣桂戰爭爆發后,蔣又想起了張發奎,任命他為整編第四師的師長,而張發奎也成功擊潰桂軍。 但是蔣介石是個什么樣人,大家都知道,他對張發奎還是心存疑慮的,于是他設計想要在浦口趁機繳械張發奎的部隊,結果被張發奎識破。 于是張發奎又聯合起了桂軍反蔣……. ![]() 再后來中原大混戰張發奎又因為各種原因投靠于蔣介石,再后來又反水,然后又投靠蔣介石;這樣的情況在張發奎的身上三番五次的出現。 張發奎就是這樣一個政治傾向不明朗的人,他在軍閥混戰的時候,三番五次的反水,失去了當時北伐戰場上的鋒芒,在軍中威望也越來越低。 心灰意冷的張發奎打到最后就剩下了兩個團,還都是些老弱病殘。 退守廣西的他,得到了一個幾乎沒有實權的崗位——軍事委員會委員 ![]() 張發奎 抗日英雄9.18事變后,日本占領了中國的東北,張發奎得知后,立馬主動向廣州國民政府請纓,祈求前往抗日前線上陣殺敵。 但此時的汪精衛,已經有叛變的念想了,他長期處于恐日情緒之下,對未來抗日戰爭的局勢并不看好。 “你張發奎想要領著第四軍北上抗日是吧,那我就不給你軍費,糧草,你想去就去吧。” 沒有辦法,張發奎只能在廣州干瞪眼。 ![]() 沒過多久,日軍就帶領著坦克大炮開拔上海,十九路軍與日本人在上海打的水深火熱,張發奎越看越著急,于是決定讓第四軍回歸中央。 回到中央后的張發奎,立馬找到了蔣介石,多次想要說服他,同意自己帶領部隊支援黑龍江的愿望。 但是蔣介石直接表示拒絕,他并沒有把張發奎的部隊調往前線,而是將他的部隊調往江西,讓張發奎把槍口對準紅軍。 此時的張發奎非常憤怒,國家危難之際,卻報國無門,于是張發奎一氣之下坐著飛機前往歐美,企圖用自己的影響力了來為中國抗日戰爭做出貢獻。 ![]() 在歐洲,張發奎四處參加抗日救國宣傳,得到國際上華僑的廣泛支持。 他在歐美不止一次的發表自己的感言:
10月張發奎剛剛到訪歐洲,12月汪精衛就公開叛國投日。 張發奎得知后破口大罵,立馬動員自己認識的政要,發表電報譴責汪精衛的叛國行為,來證明自己與汪精衛徹底決裂。 ![]() 1935年春,張發奎來到南京,面見到了蔣介石。 他鏗鏘有力的對蔣介石說道: “今后中國之出路,唯有抗戰之一途!” 蔣介石聽到他的話后不以為意,輕描淡寫的許諾他;以后肯定讓他作為抗日戰場上的先鋒。 隨后就讓前往蘇浙區域擔任綏靖主任去了,在這里張發奎并沒有閑著,他仿佛又回到了跟隨孫中山先生的狀態,每天勵精圖治專心修筑起了抗日防御工事。 ![]() 張發奎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之后,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張學良和楊虎城“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主張,全國人民抗日統一戰線達成。 1937年日本人再次對上海發動攻勢,蔣介石立馬就想起了張發奎,讓其擔任第八集團軍右翼軍的總司令,在浦東抗擊日軍。 在戰場上,張發奎曾經的革命精神與戰斗經驗再次被喚醒,他親自率領著炮兵部隊冒著炮火來到戰場中心,阻擊日軍。 他的右翼部隊與日軍拼的你死我活,短短十天不到他就擊退了日軍近十次進攻,還炮轟了日軍的前線司令部和日軍軍艦“出云號”;給日軍帶來不小的麻煩,他的炮兵部隊也被譽為神炮。 ![]() 10月30日,左翼部隊頂不住了,開始潰散;蔣介石看張發奎這個人挺好用,于是就讓他把左翼部隊也一并接管了。 打到這個時候,軍隊已經頂不住了,補給被日軍切斷,傷員無法得到救治,部隊人員無法補充,面對殘局。 張發奎給各部發電報: “盡最后一份力!流最后一滴血!” 6天后日軍的海軍在杭州灣登陸,第八集團軍遭到兩面包包夾損失慘重,就此張發奎還是不愿意放棄上海;最后是蔣介石強行下令,他才不甘的率部離開。 ![]() 1938年,蔣介石任命他為第八集團軍的總司令,并總領第二十五、第六十四、第八等軍參加武漢保衛戰。 蔣介石讓他固守長江兩岸的重要戰略據點,日軍在姑塘與張發奎帶領的第八集團軍打的天昏地暗,主力師傷亡慘重。 張發奎認為此地并不能在久留,于是就讓一五五師、一八七師趕快撤退到張家山、獅子山等地修筑第二道防線,并掩護主力部隊撤離。 蔣介石一看,以為張發奎是想要保存自身實力,不愿抗戰,于是就立馬把他調回了武漢,讓他失去了部隊指揮權;回到武漢后的張發奎心急如焚,趕忙解釋自己的軍事行動目的,和前線戰況。 ![]() 蔣介石 蔣介石聽聞后,又給他調回了前線,讓其在瑞昌等地再次修建防御戰線。 后來他又被任命為第四戰區司令,領導者國軍打贏了第一次粵北會戰,剿滅日軍軍官39人,繳獲9門迫擊炮、200多挺機槍、近2000支步槍,擺脫了國軍只能被動防御的局面。 后來又奔赴廣西任職,從日軍手中奪回了南寧、龍州等地。 ![]() 張發奎 抗日戰爭勝利后,他就在廣州地區擔任受降官。 英國政府為維持大英帝國的面子,要求蔣介石同意香港地區的受降儀式必須由英國主導;迫于美國人的壓力蔣介石同意了這一要求。 張發奎一聽就不樂意,憑什么我們中國人流血,榮耀全讓英國人占了。 他憤怒的說道:
![]() 結語張發奎在解放戰爭時期,否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并著手謀劃清剿。 先后擔任廣州、海南等地的行政長官與戰略顧問。 1949年3月可能是被國民黨高層拉來背鍋,擔任陸軍的總司令。 可能是因為北伐戰爭時期接二連三的反水,也可能是對蔣介石徹底失去信心,張發奎并沒有跟隨國軍敗部前往臺灣。 而是舉家遷往了香港。 ![]() 張發奎故居 1955年,張發奎看著報紙上授勛的人名與頭像,連連感嘆。 “如果我當時……” 1980年,85歲的張發奎在香港與世長辭,葉劍英得知后發長電向其家屬致哀: “驚悉向華將軍逝世,不勝哀悼。鄉情舊誼,時所縈懷。特電致信,尚希節哀。” 中國現代史學家胡志偉也評價他: “張發奎是在國民黨軍隊中一個異數,一個他不貪污,一個他自己勇敢打仗?!?/span> ![]() 張發奎(年輕時期)
5位元帥和6名大將都曾在的手下任過職,就連三大起義的部隊都多半出自他的部隊 (南昌起義的第11軍,4軍,20軍,秋收起義第二方面軍警衛團隊,廣州起義第四軍教導團。) 如果當時的張發奎能堅定的信仰共產主義,跟著周總理、葉劍英等人起義,那么也許…….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