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結束后,日軍侵華留給中國的除了遍布國土的戰(zhàn)爭創(chuàng)傷,還有一批身份特殊的女人。這些女人是地地道道的日本國民,但卻因為戰(zhàn)爭時期的所作所為,身份不被日本政府承認,也沒能返回家鄉(xiāng),只能在異國另謀出路,這些人就是日軍慰安婦。 提起慰安婦,我們一般都會想到被日本擄掠走的中國女性,在軍營中被迫成為慰安婦供日軍凌辱。但戰(zhàn)爭時期在中國的日軍部隊數(shù)量眾多,僅靠當?shù)厮压蝸淼呐圆蛔阋詽M足龐大規(guī)模的日軍需求,所以日本也會征召自己國家的女性進入軍中成為慰安婦。 很多人會覺得這種事情讓人匪夷所思,但在日本社會被軍國主義思想高度洗腦的時代,大量的日本女性都將自己的精神和肉體看作了他們效忠天皇和國家的方式,所以成為慰安婦不僅不覺得恥辱,反而是一種忠君愛國的表現(xiàn)。 當然除了自發(fā)進入軍中的日本女人,東北地區(qū)的日本慰安婦數(shù)量能達到百萬之巨,和當時的日本移民計劃也有分不開的關系。1931年東北淪陷以后,日本就有意將整個東北地區(qū)打造成戰(zhàn)爭的大后方,進行了頗為詳細深入的規(guī)劃。 東北本就是我國的糧倉,日本作為一個資源貧瘠的島國對于富饒的黑土地十分垂涎,占領東北將極大的幫助日本解決部隊甚至國家的糧食問題。同時東北的地下還蘊含著儲量豐富的礦藏,其中很多都是日本當時無法獲得的戰(zhàn)略資源,這意味著東北將成為日本發(fā)動戰(zhàn)爭的活力源泉。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受西方影響極深,所以在控制東北的計劃中,日本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殖民。別看日本是個彈丸之地,但人口還真是不少,日本政府就開始大規(guī)模發(fā)動本國人口移民到東北建設生活的運動,希望能在數(shù)年內將東北徹底轉變?yōu)槿毡绢I土。 移民人口中,女性同樣占了一定的比重,畢竟除了直接移民,日本還希望國民在東北生兒育女。在侵略攻勢比較順利的時候,東北的日本女性還過著和國內相差無幾的生活,但隨著戰(zhàn)爭顯露頹勢,有一部分日本女性移民也轉換身份,成為了慰安婦進入軍營。 隨著日本在1945年夏天無條件投降,在東北的日本移民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燙手山芋。他們既不能像日本軍隊那樣被遣送回國,又被受他們欺壓多年的中國人敵視,日本政府則忽視了他們的存在,一方面是不想大費周章耗費殘存的國力,另一方面是這些人本就是日本侵略計劃的罪證,日本政府避之不及,更別說主動承認了。 最終,日本移民的處理問題還是落在了中國政府的肩上,但要知道,這些移民的總數(shù)高達數(shù)百萬,處理起來非常困難。再加上老蔣當時的心思都放在了準備內戰(zhàn)上,無心搭理這些滯留東北的日本人,這意味著日本移民們只能在當?shù)刈詫せ盥妨恕?/div> 日本男人尚且可以靠賣力氣混口飯吃,一些有特殊技能的還能在當?shù)卣业揭环莶诲e的工作。但日本女人可就遭殃了,她們是弱勢群體,卻又背負著洗不凈的罵名,東北民眾對于他們始終保持著敵意和警惕。 為了在艱難的世道生存下去,日本女人只能寄希望于有中國男人能夠看上她們,將其娶回家。好歹不至于餓死在街頭。由于東北被日本摧殘多年,當?shù)厝丝谝驗閼?zhàn)爭同樣損失慘重,為了盡快恢復生產,還是有一些東北男人開始接納日本女性。 雖然日本人的身份有些讓人不齒,但日本女人在戰(zhàn)爭的狂熱消退過后,總的來說還是很持家的。再加上她們的要求很低,無非就是能吃上一口熱飯,有一處下榻的地方,所以越來越多的老光棍都開始打上日本女人的主意。 其實中國人的包容性是很強的,在克服了最初的心理障礙后,東北人民已經不把這些日本女人當成是敵人了,對他們的看法也發(fā)生了很大改觀,現(xiàn)在的很多東北人,基因里有些日本血統(tǒng)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令人費解的是,中國作為被侵略國都能對這些日本女人一視同仁,在日本本土,很多民眾卻對于自己的同胞抱有極強的攻擊性,稱這些人玷污了日本國家和民族,不知廉恥等等。不得不說,日本的虛偽和雙標真是刻在骨子里的,日本在戰(zhàn)爭期間的作為,那才是真正不知廉恥的禽獸行徑。 在日本女性融入到我國東北的過程中,她們中的不少人也發(fā)現(xiàn)嫁給中國男人并不算是一件壞事。要知道,日本的女性地位是很低的,在家中和奴仆沒有任何區(qū)別,日本女性在中國反而受到了一定的尊重。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日關系逐漸緩和,一些滯留東北當?shù)氐娜毡九擞瓉砹嘶丶业臋C會,其中一些人揮淚告別中國返回故土,還有一些人則是借這個機會去往日本看望家人后又回到了中國,而更多的日本女性則是選擇了告別日本,以中國人的身份開始新生活。 客觀的說,這些日本女人在侵華戰(zhàn)爭中并不無辜,但中國民眾依然懷揣著極大的善意接受了他們,這是一個擁有著悠久歷史文明國家的包容,也是心思狹窄的日本人永遠學不會的大國氣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