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基于五運六氣理論探究敷和湯的現代臨床應用 作者:陰倩雅、張婉、楊鑫杰等 五運六氣理論是古人在長期的觀察下,以天人相應的“六氣六律”和“五氣更立”的周期變化理論為基礎,進而總結出以60年為一周期的氣候、氣象變化,并對人類的健康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司天方根據《內經》中的五運六氣理論及治療原則,主要針對十種主運和六種司天、在泉之氣的氣候特點而設,本文對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所對應的敷和湯一方的臨床應用進行分析總結。 1、敷和湯的理論基礎 五運六氣理論源自《黃帝內經》,是以天干和地支作為運算符號,以陰陽五行生克制化規律作為理論分析,以“天人合一”為主要思想,對氣候變化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同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人體在這些氣候變化下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加以總結,并指導于臨床。 中醫運氣學說思維方式植根于中醫理論思維方式,但更強調人與自然的整體聯系和生態互動關系,是人類通過“法天則地”的形式,以五運六氣推演和預測為內容,研究宇宙的運行變化規律,并運用天文、歷法、地理、氣象、物候等綜合知識研究運氣對生物乃至人類生理病理影響的一門學問。 五運六氣理論被中醫藥學家方藥中、許家松先生譽為“《內經》一書基本精神的總結性篇章”。近年來,五運六氣理論被廣泛重視,為臨床治療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疾病提供理論指導。 2019年為己亥之年,主運為土運不及,司天、在泉之氣為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天干為運為土,地支為氣為木,木克土,氣克運,氣盛運衰,為天刑年,影響本年的氣候和易發疾病,當以氣為主,而運次之。在16 張司天方中,敷和湯針對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之氣而設。吳鞠通《溫病條辨》所言: “厥者,盡也。”《素問·至真要大論》言: “帝曰: 厥陰何也? 岐伯曰: 兩陰交盡也。”“厥陰”為陰即盡的狀態,且陰陽是相互轉化的,陰極必陽,陽極必陰,故厥陰可以理解為陰將盡,陽將出的一種狀態。 《素問·血氣形志》言“厥陰常多血少氣。”血為“陰精”,即指生命的物質基礎,其所對應的“氣”即為“陽化氣”的能量信息。“厥陰”之特性為基于“陰”而化生“陽”,其所對應之臟“肝”亦有“體陰而用陽”之特性。肝藏血,在體合筋,其華在爪,開竅于目,肝在志為怒。如若肝血充盈,則能完成其濡潤滋養的作用;肝開竅于目,如若肝血不足,目失濡養,則目澀眼花;肝血不足則不能上榮頭目,陽無所附,上沖頭面,則頭暈耳鳴;血虛不能上榮于面,則面色蒼白或見痿黃;肝血不足,無以濡養筋脈,可見手足發麻、甚者角弓反張等癥。 《素問·至真要大論》有云: “厥陰司天,其化以風。”故有“厥陰風木司天”之說。厥陰風木司天之年的氣候變化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言:“厥陰所至為風府,為璺啟……厥陰所至為生,為風搖……厥陰所至為風生,終為素……厥陰所至為毛化……厥陰所至為生化……厥陰所至為飄怒大涼……厥陰所至為撓動,為隨迎。” 人體在此氣候下會產生一系列生理、病理變化:眩暈、頭暈目眩,肢體震顫,手足麻木、女性月經量少、色淺等肝血虛的癥狀;可有頭暈目眩、肢體震顫、肌肉痙攣拘急、皮膚瘙癢等血虛生風等癥狀;可有不欲飲食、嘔吐、腹脹、泄瀉、善噎噫氣等胃腸疾患;亦可有脅肋處脹痛、少腹拘急、耳鳴、淚出等肝經所過之處的癥狀。 2、敷和湯解析 2.1 方義 《三因極一病癥方論·六氣時行民病證治》有云“巳亥之歲,厥陰司天,少陽在泉。氣化運行后天,民病中熱,而反右脅下寒,耳鳴,掉眩,燥濕相勝,黃疸、浮腫、時作溫厲,宜敷和湯。”敷和湯收錄在永嘉醫派創始人陳無擇的《三因方》中,是基于《黃帝內經》的運氣理論和五行生克規律應運而生。 何為“敷和”? 《素問·五常政大論》有云: “愿聞平氣何如而名……木曰敷和……”即指木的平氣,由方名可知本方是為求得肝木得平,為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時氣而設。 敷和湯的藥物組成為: 五味子、酸棗仁、枳實、茯苓、訶子、干姜(炮)、半夏、陳皮、甘草(炙),各一錢。上剉,大棗二枚,水煎服。 此方是配合藥物的四氣五味,論其氣,則寒熱兼施;論其味,則辛酸咸合用。有補虛,有瀉實,其大要不過瀉火平木而已。橘皮、訶子,醒胃悅脾,無邪不治;棗仁生用,能瀉相火;枳實泄脾藏之濕;甘草功緩厥陰,風在上,以甘酸泄之,火在下,以五味子之咸以制之;半夏辛能潤下,合茯苓之淡滲,祛濕除黃。炮姜溫右脅之冷。 方中亦有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之意,通過燥濕化痰、理氣和中,調節脾胃功能,從而使氣血生化有源以防土虛木乘。五味子味酸、甘,酸棗仁味甘、酸,訶子味苦、酸,枳實味酸辛苦,茯苓,甘、淡平,甘草甘平,大棗味甘,半夏味辛,炮姜味辛,陳皮味苦、辛,綜上可知,其藥物組成以酸、甘化生陰血濡養肝木,即養血柔肝,以辛疏達肝氣助其肝用。 2.2 病機 敷和湯是針對厥陰風木司天而設,由《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所闡述的厥陰風木司天的氣候特點及對人體的影響來看,主要受到風木的影響,病位在肝,病性為虛。 歷代諸多醫家認為,肝血虛和肝風內動聯系密切;肝血虧虛,使肝木不得調達舒暢,臟腑不榮,從而進一步發展為虛風內動。因此在臨床癥狀上有出現來時迅速,變化較快,游走竄動、顫動拘急、麻木、癱瘓、瘙癢等都可歸結于“風”。人體受厥陰風木所影響的體現出風證。 己亥年前來就診之人,較往年多有虛煩不眠、皮膚瘙癢等虛風內生之象。如上方解中所述,全方以補養肝血為主,即本方病理基礎為肝血不足,又有虛風內生之象,綜上所述,敷和湯所主治的病機為肝血不足、虛風內生。 2.3 治法 敷和湯的治法為酸甘化陰、養血息風。《素問·至真要大論》有云: “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張介賓注曰“……臟氣法時論曰: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五味之偏性糾人體五臟之偏頗,旨在“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本方藥物組成以酸、甘為主,佐以辛、苦。酸味藥能收、能澀,入肝經,可用于氣血耗散之證;亦因酸斂之性以息風;甘味藥能補、能緩、能和,入脾胃經。甘味之和、緩其風動;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均有陰液,均通過氣血生化之源的脾胃補充而來;又如若脾虛,風木易克制脾土,補益脾土,以防土虛木乘。辛味能行,辛疏達肝氣助其肝用。肝木不足,金易克木,本方中苦味藥以助心火而克金,以平衡五行。敷和湯一方中以酸味藥配合使用甘味藥,化生陰血,具有滋養人體陰液的作用,可助五臟之陰復,從而養血息風。 3、敷和湯的臨床應用 3.1 血不養神型不寐案 不寐病又稱失眠,其主要病機是陰陽失和,氣血失調,臟腑功能失常而致魂神不安、不得安臥。經云: “肝藏魂,人臥則血歸于肝。”肝體陰而用陽,肝主藏血,心主行血,肝血虛不能濡養心神,而出現血不養神之不寐病證。 楊某,女,1993年5月3日出生,2019年4月30日就診。主訴: 睡眠不佳10余年。 現病史: 入睡困難,雙眼畏光,有一絲光則不能入睡,對聲音敏感,常年需戴耳塞睡覺,易受驚嚇,咽中不利。坐姿不正時則有雙足麻木,常年乏力,納后困,經期唇舌淡白,晨起唇色淡。月經量前兩天可,后則少。二便調,舌淡苔薄白,脈沉滑,左關尺重按無力。2年前曾自服歸脾丸2月余無明顯療效。 予以敷和湯加味:陳皮6 g,法半夏6 g,生整棗仁15 g,茯苓15 g,炮姜6 g,訶子肉6 g,五味子6 g,炒枳實6 g,當歸6 g,炙甘草6 g,大棗6 g,6劑,顆粒劑水沖服。 藥后6個月隨訪: 藥后至今入睡困難明顯緩解,有光可入睡,效果甚佳。 【按語】患者屬“不寐病”范疇,肝藏魂,肝血虧虛,魂無所歸,擾亂心神而致夜寐不安。患者血虛不能濡養四肢故見雙足麻木;血虛不能上榮于目,故見雙目畏光;脾失健運無以運化水濕故見納后困、咽中不利。 本案患者出生于癸酉年二之氣,主運為火運不足,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該患者出生之時司天之氣為陽明燥金,燥金克木,肝木被郁,暗耗肝血,故為此病。敷和湯之方藥組成以酸、甘為主,以化生陰血濡養肝木,即養血柔肝。肝血充足,神有所養,神安則寐。且本方中亦有二陳湯(陳皮、法半夏、茯苓、炮姜、炙甘草)之方,用以燥濕化痰、理氣和中。諸藥并行,共奏養血安神、健脾行氣之功。 3.2 血虛風燥型風瘙癢案 陰血具有濡養功能,肝血不足,營養和滋潤功能減退,肌膚不榮或血虛生風,致使肌膚疹癢難忍。肝木不足,肺金克之,肺合皮毛,皮膚不榮。如臨床風瘙癢病所表現出來的皮膚瘙癢,干燥,舌紅,苔薄,脈細數的一類病證,多為氣血不足或久病體弱,陰血耗傷,血虛生風所致。 時某,女,1977年12月14日出生,2019年11月14日就診,神經性皮炎17年,有水泡,顏色發紅,嚴重時起苔,顏色變深,癢甚。甲狀腺結節、甲減2年,乳腺增生,經前乳房疼、癢。月經量少。眠可,納可,大便正常,汗不多,時心慌,面色無華,舌薄,淡暗,苔白,津較多。脈右寸沉無力,右關尺滑,右關重按無力,左關滑,重按無力,左寸沉應指,左尺沉無力。 予敷和湯合暖肝煎: 陳皮6 g,法半夏6 g,生整棗仁20 g(先煎),云茯苓15 g,炮姜6 g,訶子肉6 g,北五味子6 g,炒枳實6 g,當歸6 g,枸杞子6g,烏藥6 g,小茴香6 g,炙甘草6g,大棗3枚。6付,水煎服。 第一付后皮膚瘙癢減輕,后皮膚瘙癢感消失,患者甚喜,續以補養氣血之膏方調理,服藥期間無皮膚瘙癢、精神狀態較前減輕。3個月后隨訪: 月經量較少,偶有皮膚瘙癢,片刻即止,較前明顯減輕,余無不適。 【按語】神經性皮炎屬于中醫“風瘙癢”范疇,其病機多由血虛風燥所致。本案患者平素面色無華,月經量少可知其素有氣血不足基礎,左脈關尺無力,知其陰虛不足,則肌膚失于濡潤而作癢。局部病灶起水泡,舌薄、淡暗、苔白、津較多為水濕之征。 患者出生于丁巳年終之氣,主運為木運不足,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主氣為太陽寒水,客氣為少陽相火。該患者出生之時的主運為木運不足,司天之氣為厥陰風木,受到當年運、氣的影響,患者體質偏于肝血不足,故為此癥。 故處以敷和湯酸甘化陰,補養肝血以濡潤肌膚,以方中二陳湯健脾化濕,合以暖肝煎溫養行氣共同為治,則血虛得養,肝氣得疏,肌膚得潤,則瘙癢得愈。 3.3 風木克土型脾胃案(胃痛) 肝藏血,肝血虛則虛風內動,肝風橫逆犯胃則致胃痛、胃脹、呃逆、嘔吐;克伐脾土則脾虛無以運化水濕,可見不欲飲食、乏力、泄瀉等。肝血不足,氣機無以疏泄而郁滯不解,故煩躁易怒。《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厥陰所至為里急……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泄……”即厥陰風木司天之時,由于風木克脾土,可見里急、胸脅脹痛、嘔吐、泄瀉等癥。 李某,男,1973年9月11日出生,2019年8月7日就診。 胃痛2月,遇寒胃痛加重,時胃脹。眠差,易醒,似睡非睡,多夢。納尚可,大便偏稀,舌暗苔根白膩,脈右弦稍細,右寸關重按無力,左弦,左關重按力減。 予敷和湯合白術厚樸湯:陳皮6g,法半夏6g,生整棗仁20g(先煎),云茯苓15g,炮姜6g,訶子肉6g,北五味子6g,炒枳實6g,生白術30g,厚樸10g,藿香6g(后下),青皮6g,桂枝6g,炒梔子6g,澤瀉6g,炒甘草6g。6付,水煎服。 2019年8月28日二診,藥后疼痛次數明顯減少,胃不脹,眠較前好轉,納一般,大便粘。舌暗,苔根白,尖紅,脈弦長數,左寸關重按無力。 予敷和湯加味:陳皮6g,法半夏6g,生整棗仁20g(先煎),云茯苓15g,炮姜6g,訶子肉6g,北五味子6g,炒枳實6g,炒梔子6g,澤瀉6g,炒甘草6g。6付,水煎服。藥后無胃痛,眠好轉,3月后隨訪: 無胃痛、胃偶畏寒,眠可。 【按語】結合脈癥,可知此案患者系為脾土不足,肝血虧虛,肝氣橫逆犯胃而致胃脹、胃痛。陰血虧虛不能養神,肝不藏血,魂不守舍,故見眠差易醒。 該患者出生于癸丑年四之氣,主運為火運不足,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主氣為太陰濕土,客氣為少陽相火。患者出生于下半年,受在泉之氣影響較大,在泉之氣為太陽寒水,且主運為火運不足,寒水克之。 患者胃痛之日為2019年6月,為己亥之年3之氣,當年主運為土運不及,司天之氣為厥陰風木,在泉之氣為少陽相火,發病之時的主氣少陽相火,客氣為厥陰風木。發病之時主運為土運不及,又有司天、客氣均為厥陰風木克制脾土,風木克土,故而胃痛。 予以敷和湯補養肝血以安眠睡,白術厚樸湯平肝培土以止脹痛。二診之時,諸癥好轉,又因服感冒藥而癥狀復現,結合舌脈,可知其有肝血不足,復以敷和湯酸甘化陰以養血平肝和胃為治,且查其舌象,大便粘,知其心火上炎,予梔子清心火,予澤瀉利濕。 隨著五運六氣理論再次被重視,目前將敷和湯運用于臨床之人越來越多,陸曙教授、謝軍教授等以敷和湯治療不寐取得較好的療效。陳爽等以敷和湯治療視疲勞、眼瞼痙攣、眼球震顫療效較佳。史鎖芳教授用敷和湯治療眩暈、肢體抖動者取得較好的療效。石青教授治療痿證療效較佳。張曉杰教授用本方治療銀屑病取得較好的療效。 4 小結 五運六氣理論為中醫學的精髓,重視天人合一思想,人處于自然界中,必然會受到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淫的影響。己亥之年,主運為土不及,厥陰風木司天,為天刑之年,此運氣作用于人可出現肝血虛的癥狀、血虛生風癥狀、肝木克脾土的胃腸疾患、肝經所過之處的癥狀。 肝血虛患者復遇厥陰風木司天之年,左關脈為重按無力之時,出現上述癥狀,可使用本方治療。然“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即臨床上使用本方不必拘泥于厥陰風木司天之年,凡患者病理、病機、癥狀符合皆可使用本方。 五運六氣理論其運化、氣化特點總結為運與氣的生克制化規律,可根據患者出生之年的運氣體質及發病當年的癥狀表現,全面綜合地預判人體健康或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以指導臨床實踐。 來源:陜西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2,45(06)。圖片來自網絡/編輯整理:微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