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男64歲,干部。1983年4月5日初診,主訴:患高血壓病10余年,曾用復(fù)方降壓素,利血平等多種降壓藥治療,然血壓一直未能控制正常。常覺頭痛、面紅、短氣心悸。近兩月來,胃脘脹痛加重,胸悶,胃納一般,大便溏,夜尿2~3次,舌苔黃微膩,脈弦細(xì)。檢查:血壓180/110毫米汞柱。證屬眩暈(陰虛陽亢,肝郁脾虛)。治以育陰潛陽為主,佐以健脾消導(dǎo)。 處方:桑寄生、黨參、首烏各20克,珍珠母,雞血藤各30克,甘菊、白蒺藜各12克,桑白皮、山楂子、茯苓各15克,枳實(shí)10克。服7劑。 4月12日二診:頭暈痛明顯減輕,胃脘微脹痛,大便稍爛,舌苔轉(zhuǎn)薄黃,脈弦細(xì)。血壓:140/90毫米汞柱。藥切病機(jī),上方去桑白皮加川厚樸10克,續(xù)服7劑。 4月19日三診:頭暈,胃脘脹痛消失,大便成形,夜尿1~2次,舌脈同前,血壓降至140/80毫米汞柱。守上方去甘菊、川厚樸,加葛根30克,杜仲15克。再進(jìn)7劑。 此后以本方為基礎(chǔ)加減,囑病者間服以鞏固療效。至1983年12月,病人可堅(jiān)持全天工作而無不適。血壓一直穩(wěn)定在140~150/80~90毫米汞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