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蕷丸 【藥物組成】 薯蕷(山藥)三+分當歸桂枝神曲干地黃豆黃卷各十分甘草二+八分人參七分芎芍藥白術麥門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膠七分干姜三分白蘞二分防風六分 大棗百枚為育 【用法】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按:本方如用湯劑,其用量將每味藥后的“分”改為“克”即可,如薯蕷三十分,即用30克,防風六分,即用6克,惟甘草宜6~10克,大棗宜6~10枚。 產后低熱不退 方某某,女,28歲,銀行職員。1996年11月3日初診。 產時出血較多,產后1周余不慎觸冒風寒,出現惡寒發熱(體溫39.2℃),經西醫輸液、服藥治療后高熱已退,但遺留低熱(體溫37.5~37.9℃)之間,至今已產后兩月余,仍低熱如故。查其面色蒼白無華,納食不馨,微惡寒,低熱(37.7℃),神疲乏力,氣短,眩暈,口唇爪甲色淡,犬便稍干,小便自調。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辨證為氣血不足,脾胃虛弱,風寒在表。治當補益氣血,健脾和胃,祛風散寒。擬薯蕷丸,處方:炒山藥90克,當歸、桂枝、炒神曲、干地黃、炙甘草、豆黃卷各30克,黨參14克,川芎、白術、麥冬、杏仁各18克,柴胡、桔梗、茯苓各15克,阿膠21克,干姜9克,白蘞6克,防風18克,大棗100枚。上21味,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日服2次,每次1丸,開水送服。服20余日,寒熱已盡退,食欲改善,面色轉紅潤,其他癥狀亦均消失。 按:本例因產時出血較多,氣血不足,產后又感風寒,經治療后病勢減輕,但風寒未盡退,氣血未恢復,且見脾胃虛弱,以致低熱不退。治用薯蕷丸,重用薯蕷健脾;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炒神曲、大棗、豆黃卷,實寓四君子湯,有益氣健脾和胃之效;當歸、白芍、地黃、川芎、麥冬、阿膠,寓四物湯,能養血滋陰;柴胡、桂枝、防風祛風散寒;杏仁、桔梗、白蘞開郁理氣,使補而不滯。諸藥可奏健脾,益氣血、匡正祛邪之功效。 薯蕷丸,現代常應用于慢性腎炎、貧血、頑固蕁麻疹、肺結核、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證、心功能減退、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肺炎后期、慢性膀胱炎、脫肛、傷口久潰不愈、老年白內障等。辨證要點為慢性虛弱患者,有脾失健運、氣血兩虛、外束風寒者。 【現代應用選錄】 肺結核:涂氏用薯蕷丸治療肺結核22例,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齡在42~67歲,平均54歲。病程最長23年,最短3年,10年以上者13例。均服藥2~4療程。結果:治愈(服藥后癥狀消失,肺部X線攝片空洞消失,結核病灶鈣化,血常規、血沉正常者)4例,顯效(癥狀消失,各種檢查明顯好轉者)16例,無效(癥狀未能改善或加劇,預后不良者)2例。總有效率81%。(涂鐘馨.薯蕷丸加味治慢性虛證.新中醫,1984,(4):62)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