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瑗,字子玉,東漢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生于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卒于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年六十六歲。在書法方面,崔瑗尤其擅長于草書,曾經師從于杜度,被人稱之為“崔杜”,亦有著“草賢”之稱。 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的袁昂曾在《古今書評》中說到“崔子玉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絕望之意”,意思就是說崔瑗的書勢猶如高俊的山峰擋住了太陽,單獨生長的一棵松樹,讓人絕望,無法超越,形容崔瑗的書法已經到了一個讓人難以追趕的地步。而后來的張芝也是學習崔瑗、杜度的書法,最終張芝的書法大成,成為漢代草書之大集成者,被后世稱為“草圣”。由此可以看出,崔瑗書法成就之大,以及對后世書法影響之大。 ![]() 崔瑗撰寫了《草書勢》,這是中國書法史上最早討論書法藝術的一篇文章。《草書勢》的原文是: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爰暨末葉、典籍彌繁;時之多僻,政之多權。官事荒蕪,勦其墨翰;惟多佐隸,舊字是刪。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豈必古式。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規。抑左揚右,望之若欹。獸跂鳥跱,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或(黑知)(黑主)點(黑南),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畜怒怫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據高臨危,旁點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絕筆收勢,馀綖糾結;若山蜂施毒,看隙緣巇;騰蛇赴穴,頭沒尾垂。是故遠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畫不可移。幾微要妙,臨時從宜。略舉大較,仿佛若斯。 崔瑗在《草書勢》中用比喻的手法對草書的技法加以描述,形象而又生動地寫出了草書筆畫流暢、縱橫交錯、錯落有致,給人以隨性自然、充滿生命力的感覺。 崔瑗的草書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它不僅代表著東漢時期的書法藝術,也對后世草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崔瑗的草書藝術以其個性化、生命化的特點,充分展現了草書的魅力和藝術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