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袁老師 2023-03-31 09:02 發表于河北 李自成真的打不過清兵?錯,是關鍵時刻一個關鍵人物壞了事! 李自成,是一代豪雄,他的人生經歷包括:童年放牧,少年驛卒,23歲揭竿起事,參加滎陽大會后繼稱闖王并提出均田免糧,曾兩次假投;37歲時,在襄陽稱王建立了大順;38歲攻占北京并稱帝,手下擁兵150萬;然而39歲時在九宮山戰敗,他的死因至今仍是個謎團。如今,他的13代玄孫突然出現,攜帶著家譜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一、失敗之因的五個版本“鼠疫說”最吸人眼球。 多年來,李自成撤離北京后失敗的原因一直是一個謎,專家們的解釋各不相同。盡管至少有五種不同的說法,包括“腐化自滿”、“流寇游擊”、“鼠疫”、“烏合之眾”和“吳三桂”,但沒有史料可以證實這些說法。最近幾年,有關專家提出了“鼠疫說”,認為明朝末年流行鼠疫,北京周邊地區也受到影響,這些都有文獻記載。鼠疫是一種致病源為鼠疫桿菌的烈性傳染病,主要通過跳蚤傳播于人與鼠之間。總的來說,李自成為何打不過清兵的原因至今仍未確定。 可怕的鼠疫是一種極易流行、死亡率很高且很難控制的疾病。每當鼠疫傳播到新的地區時,由于當地人和鼠以及跳蚤缺乏抵抗力,死亡率往往高達50%以上,傳染性也非常強。例如,據有關文獻記載,崇禎16年秋季鼠疫在北京地區已經出現,但因為冬天氣溫較低,疫情傳播變緩。直到3月春暖花開、跳蚤和老鼠開始變得活躍,大規模的鼠疫才自然爆發。由于鼠疫傳染的致死率極高,崇禎的御林軍在短時間內失去了戰斗力,這也不足為奇。因此,當李自成的軍隊在農歷三月進抵北京時,感染了鼠疫,自然也戰斗力大減,無法抵抗清兵的進攻。此外,敗兵也成為鼠疫傳染源,文獻記載“賊過處皆大疫”。 雖然李自成在當時財力雄厚,有能力招兵買馬,但新兵入伍后很快就會染上鼠疫,失去戰斗力。這種疫病在軍營中蔓延,且長時間無法擺脫,給李自成的士氣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盡管他有大量兵力,也無法抵擋滿清的強大軍隊,最終痛失江山并一蹶不振。 然而,我認為“鼠疫說”只是猜測,歷史上政治和軍事集團的垮臺或潰敗,往往是由戰略和戰術兩大因素共同導致的。如果戰略和戰術相互配合,就能夠取得成功,反之則會徹底失敗。李自成的失敗不僅僅是因為他無法打敗清軍,更因為他的戰略目光短淺,戰術上也非常混亂。因此,他的失敗是必然的結果,即使他沒有遇到鼠疫,也會失敗。 二、為什么說李自成在戰略上判斷失誤? 李自成在1644年初建立大順政權時,率領的軍隊總數高達150萬。然而,當他率軍過黃河進發向北京時,實際帶領的軍隊規模只有50萬左右。在一路過關奪城留守的過程中,他的兵力進一步縮減,最終在攻占北京城時只剩下30多萬人。當時,李自成對北京城的情況并不清楚,因此在攻城時與崇禎皇帝進行了討封“西北王”的談判,這表明他并沒有充分認識到攻占北京的戰略重要性。 然而,李自成占領北京后,他的戰略失誤變得更加嚴重。他認為已經推翻了大明王朝,這導致他在對外和對內的戰略上犯了重大錯誤。在對外方面,由于他多年來只與明朝作戰,對滿清一無所知,因此沒有意識到滿清與他的目標高度一致,即推翻大明王朝并主宰中原。在對內方面,他缺乏領導經驗和組織能力,無法有效控制他的軍隊和管理占領的城市。這些戰略失誤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 李自成的闖軍和滿清八旗本來可以相互配合,或者說是在不同道路上追求相同目標,因為八旗在山海關外拖住了明朝的主力,才讓李自成有機可乘,橫掃九省,直取北京。如果沒有八旗的牽制,他早就被消滅在函谷關內了。反過來,如果沒有李自成義軍的破壞,明朝廷也不會被敵人圍攻于三面,八旗也不會得寸進尺,日益壯大。那時,1644年的四、五月,天下有五大軍事集團,包括李自成、滿清八旗、南明、張獻忠、吳三桂。作為一個戰略家,李自成當時有上中下三種方案。最好的方案是與滿清談判,然后過江對付南明,這樣就不用擔心吳三桂和張獻忠的問題了。多爾袞就曾在1644年正月以清帝的名義寫信給大順軍,提出合作并共同攻打中原的計劃。李自成起初聽從了軍師李巖的建議,但是牛金星等人卻強烈反對,認為這是明朝的反間計,最終導致李自成未能采取任何行動。這樣,滿清的策略從攻打明朝轉為與李自成爭奪全國的統治權。牛金星等人的話讓李自成做出了錯誤的戰略判斷,為日后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其次,他還可以選擇聯合張獻忠和吳三桂,先打敗滿清,再渡過長江,為長遠打算。最后的選擇是武力征討不附屬于他的吳三桂集團,導致滿清乘虛而入,得到了極大的好處。然而,李自成恰恰選擇了最糟糕的方案,所以是缺乏遠見,難以不失敗。 三、為什么說李自成在戰術上一塌糊涂呢? 這段文字描述了李自成闖蕩中國北方時的一些歷史事件和失敗原因。李自成所率領的農民起義軍雖然在游擊戰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其根深蒂固的流寇式思想和戰術,在面對清朝八旗軍時往往難以形成有效的集結和抵御。 在一片石大戰中,李自成軍損失慘重,但其并沒有在北京城組織有效的阻擊,而是選擇了倉皇逃跑,這是李自成戰術上的最大敗筆。即使在此時,北京仍有10萬主力軍和陜西山西留守軍隊可以增援,取勝的機會也很大。但由于李自成的流寇式思想根深蒂固,其主力大將劉宗敏等人尚在,他選擇了放棄北京,倉促登基后逃跑。這最終導致了李自成的失敗,他失去了老本和老命,也讓他的闖王夢破滅了。 這段歷史故事提醒我們,歷史上的失敗并非單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原因相互交織而成的結果。在戰爭中,除了戰術和軍事力量之外,還需要有強大的戰略規劃和領導能力,以及團結和凝聚力等因素的支持,才能最終獲得勝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