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縈浩氣 聯(lián)語祭先賢 ——記以先烈姓名命名的無為地名 汪大木 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熱土一抷魂。”無數(shù)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卓越貢獻。為褒揚和紀念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很多地方有以烈士姓名命名的地名,如吉林靖宇縣 ( 原名蒙江縣 ),源自東北抗日聯(lián)軍一軍長兼政治委員楊靖宇;山西左權縣 ( 原名遼縣 ),源自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江蘇泰興縣根思鄉(xiāng),源自中國人民志愿軍特級戰(zhàn)斗英雄、特等功臣楊根思;蕪湖市南陵縣家發(fā)鎮(zhèn),源自抗美援朝一級戰(zhàn)斗英雄、特等功臣李家發(fā)。 作為革命老區(qū)的無為,戰(zhàn)爭年代涌現(xiàn)出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許多革命戰(zhàn)士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業(yè)壯烈犧牲。無為大地也有多處以革命烈士英名命名的地名,長縈浩氣。 
惠生堤,無為大堤的一段,以皖中行署主任、雨花臺革命烈士呂惠生 (1902-1945年) 名字命名。1943年,呂惠生率領幾十萬民工,歷時212天完成黃絲灘堤防工程,巍巍大堤功蔭后世。為表彰呂惠生同志興建江堤的卓越貢獻,此段江堤命名“惠生堤”,后來二壩鎮(zhèn)還建有惠生小學。1945年11月呂惠生同志犧牲后,第一屆皖中參議長金稚石先生悲憤交加,撰挽聯(lián)曰:揚子咽濤聲,千古皖江遺恨在;民主嗣功烈,史書首頁讓君先。皖江行署秘書長鄭曰仁撰聯(lián):為民主事業(yè)犧牲,哭潭水桃花,檢點遺書痛戰(zhàn)友;祝故人頻待入夢,恨長蛇封豸,不堪忍淚為清孤。 安瀾橋(無城)、安瀾路(上海)、安瀾中學(今蕪湖二中,源自1943年廣西全州成立的安瀾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戴安瀾故居(洪巷),以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戴安瀾名字命名。1942年5月,遠征緬甸的戴安瀾將軍以身殉國,國、共兩黨均給予高度贊譽。毛澤東、周恩來同志均作挽詩、挽辭,蔣介石撰挽聯(lián)表達嘉獎、哀思之情: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里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馬革裹尸酹壯志,惜大勛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 戴安瀾將軍夫人王荷馨女士的挽聯(lián)是:天道無憑世已衰,君斯壯烈成仁,已僥幸博取勛名,略酬素志;國難未紓家難續(xù),我忽強肩巨責,應如何勤侍二老,教撫孤兒。云南省政府、李宗仁、龍云等均撰挽聯(lián)致哀。中緬印戰(zhàn)區(qū)美軍總司令史迪威將軍評價其為“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第一人”。 
旭光村、旭光小學、旭光初中、旭光烈士紀念塔,現(xiàn)屬鳩江區(qū)白茆鎮(zhèn),以中共無為縣委書記、農(nóng)民運動負責人、胡家瓦屋六烈士之一夏子旭 (1909-1931年)、胡家瓦屋六烈士之一胡珀光(1907-1929年)名字最后一字命名。取名旭光,還寄寓烈士精神如東升旭日,光芒萬丈,照亮后世前行之路。著名愛國進步人士胡竺冰先生舊宅胡家瓦屋,是六洲暴動策源地、新四軍七師師部誕生地,被譽為“皖江人民的革命搖籃”,現(xiàn)被命名為“白茆紅色傳承館”。 忠臺小學、忠臺鄉(xiāng),現(xiàn)屬陡溝鎮(zhèn)忠臺村,以皖南第三游擊縱隊軍政委員、副大隊長張昌忠(1910-1931年),中共無為縣委書記、胡家瓦屋六烈士之一倪合臺(1905-1931年)名字最后一字命名。胡家瓦屋先后有六位革命烈士,夏子旭、倪合臺同志均為胡家女婿。 
敬德小學,位于福渡鎮(zhèn)黃金壩村。宋士英(1905-1930年),字敬德,曾任中共無為縣臨時縣委書記、中共安徽臨時省委秘書長、蕪湖中心縣委書記,被譽為“安徽的惲代英”,因革命積勞成疾,1930年10月病逝于上海。為紀念宋士英同志,該校以其字命名。 沈斌鄉(xiāng)、沈斌村、沈斌小學、沈斌烈士塔,屬嚴橋鎮(zhèn),以革命烈士、巢無游擊大隊指導員沈斌(1920-1947年)名字命名。1948年,為緬懷烈士事跡,縣政府將其家鄉(xiāng)命名為沈斌鄉(xiāng),1958年在嚴橋燕龍山頂建造沈斌烈士紀念塔。 輝勇村、輝勇小學,屬嚴橋鎮(zhèn),以革命烈士、巢南游擊隊骨干沈輝勇(1921-1947年)名字命名。沈輝勇生長于嚴橋大沈村,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堅持游擊斗爭,有勇有謀,革命意志堅定,1947年11月英勇就義于巢縣北門。 福民鄉(xiāng)、福民村、萬福民烈士墓,屬嚴橋鎮(zhèn),以革命烈士、游擊隊隊長萬福民(1916-1948年)名字命名。萬福民長期堅持游擊斗爭,戰(zhàn)功卓著,1948年因叛徒出賣,在嚴橋被反動派殺害。 海云鄉(xiāng)、海云村,屬紅廟鎮(zhèn),以革命烈士、巢無游擊隊長蔣海云 (1917-1947年) 名字命名。烈士鮮血沒有白流,而今海云村已成為中國美麗休閑鄉(xiāng)村,以新四軍第七師師部舊址及紀念館為核心,打造紅色三水澗風景區(qū),彰顯“紅為魂、綠為根、水為韻、人為本”的旅游文化。 宗發(fā)鄉(xiāng),位于今蜀山鎮(zhèn)花橋,當時將花橋鄉(xiāng)更名為宗發(fā)鄉(xiāng),紀念的是建國初土改積極分子黃宗發(fā)(1901-1951年)烈士。黃宗發(fā)1951年積極參加農(nóng)會,與地主、敵特分子勇敢斗爭。3月19日夜,黃宗發(fā)夫婦被反動分子殘忍殺害,4月19日,縣政府在花橋鄉(xiāng)召開3萬多人的公審大會,處決16名罪犯。時任縣長潘效安撰挽聯(lián):苦雖未訴仇先報,冤已得申死亦安。 據(jù)悉,無為還有合法村、合法學校(后更名天花初中),屬石澗鎮(zhèn),以革命烈士李合法名字命名;宏林鄉(xiāng)、宏林村、宏林小學,屬赫店鎮(zhèn),以革命烈士錢宏林名字命名;俞琳村、俞琳小學,屬嚴橋鎮(zhèn),以革命烈士俞琳名字命名。 
無為另有愷帆路(無城),紀念革命家、“青天”張愷帆同志;田間路(無城)、田間紀念館(開城羊山),紀念著名詩人田間同志。著名作家魯彥周先生為愷老所作的挽聯(lián)是:敢觸天,敢捉雷,為民呼喊,渾身是膽;真公仆,真詩魂,豪情縱橫,儒雅風流。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在即,英烈存忠義,鮮花表素心!我們深切緬懷為今日幸福生活奠基的革命先烈、先賢。山河錦繡,國泰民安,這盛世,正如你們所愿! 
作者簡介:汪大木,網(wǎng)名牧歌,中學教師,工作于小城無為;喜歡傳統(tǒng)文化,偶有習作以自娛自樂,藉此陶冶情操、修身養(yǎng)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