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氣了,我開心了。 我郁悶了,我愉悅了。 …… 這些不一樣的情緒,是我們每天都面對的。 同樣一件事情,為什么在不同的人眼里會有不一樣的解讀,會引發不一樣的情緒,會產生不一樣的行為,導致不一樣的結局? 舉個例子,老王開車去上班,在過一個十字路口時被旁邊的一輛車加塞,還差點被刮擦到。老王火冒三丈,從一邊的車道追上去,搖下車窗罵旁邊車的司機。后面的故事,讀者可以結合自身的經歷繼續編寫,各種結果都有可能發生。 經常開車的朋友對加塞應該并不陌生,雖然在自己趕急的時候,可能也會這么操作,但是對別人的加塞總是心存芥蒂,操作稍有不慎就容易引發交通事故,甚至相互斗毆。 認知行為理論 如果你經常被類似這樣的事情觸發強烈的情緒,不妨了解一下認知行為理論,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 該理論的框架是:事件——認知——情緒——行為 回到前面加塞的例子,這里的事件是加塞。 接下來是A、B當事人,不同的認知、情緒和行為。 A: 認知,那個司機故意擠兌我,看我好欺負。 情緒,火冒三丈,非常憤怒。 行為,追上去,開罵。 B: 認知,他可能趕著去干什么事情,我趕時間的時候,偶爾也會這么做。 情緒,心平氣和,比較平靜。 行為,繼續開車,不受影響。 看到這里我們知道,情緒來源于我們的認知。 信念影響認知 如果我們再往下深挖一層,我們會發現,認知根植于我們的信念。 上面A的認知,“看我好欺負”,就來源于自我的信念,他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可能都會產生這樣的感受,這時與加塞已經關系不大了。 有什么樣的信念,就有什么樣的認知;有什么樣的認知,就有什么樣的情緒。 信念通常跟我們的成長環境,早年經歷相關。 一個人成長在父母關系不好,經常吵架的家庭,通常來說,會影響孩子對婚姻的態度,認為婚姻大體不過如此。 一個長期被否定,被貶低的孩子,通常對自我的認識不全面,會低估自身的潛力,甚至認為自己不配擁有幸福,不可能取得成就。 當然信念的形成,也有可能因為偶然的事件。比如我們有一句俗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馬丁·塞利格曼教授的研究成果“習得性無助”就是指有些人經過多次的失敗后就會形成自己不行的內心信念。 切忌自動駕駛 信念一旦形成,就會形成條件反射,碰到類似事情的時候,就會自動形成認知,產生相應的情緒,開啟自動駕駛模式。 信念的改變較難,需要內心的覺察,專家的指引,自我的開悟及不斷的實踐練習。馬丁·塞利格曼教授關于樂觀及悲觀的歸因理論可以提供指引。 要改變認知,一個辦法就是培育同理心,換個角度考慮問題,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情緒的處理相對簡單一些,它來得快,通常去得也快。 情緒來了,我們不妨選擇稍微冷靜一下,嘗試做3次深呼吸。 面對外部刺激,我們的第一反應“戰或逃”來源于大腦的邊緣系統,但是等過了15秒以后,位于大腦前額葉的理智腦將會開啟,這時我們通常不會再做出太出格的事情。 因為理智腦讓我們考慮事情的后果,三思而后行,而人在情緒中的時候,通常不太考慮后果,只圖當下一時的“爽快”。 穩定的情緒,是幸福人生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