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1日,給大家推薦蘇軾的《豬肉頌》,不知道的可能以為我借今天給大家開個玩笑。但這篇《豬肉頌》確是蘇軾所作,把煮肉做飯寫成詩詞,將詩詞做成菜譜,可能古往今來蘇軾是第一人,也是最后一個。 ![]() 東坡的達觀無人能及 ![]() 個中滋味誰嘗誰知道 這篇是蘇軾貶謫第一站黃州所作,我們知道,在這之前,東坡剛剛與死神擦肩而過,實際上是政敵王安石(也可不認為是政敵,只是蘇軾對王安石變法過激做法不贊同,政敵應該還談不上)關鍵時刻救了蘇軾一命,體現了君子作風,雖然政見不同,但仍惺惺相惜。 到達黃州后,蘇軾的達觀和樂天做派,永遠追求更高遠深刻的情味,將日常生活與理性思考方面達到“知行合一”。甚至是烹調藝術與人生超越的理想有機結合為一體,告訴我們在具體實踐中,每個環節都要做得穩妥,仔細,來不得半點馬虎。 ![]() 湖北黃岡東坡詞 ![]() 湖北黃岡蘇東坡紀念館 一首詩,一次認真的思考,一通中規中矩的烹調,一道享譽海內外的名菜——東坡肉就此誕生。菜譜如下: 豬肉頌 蘇軾 (宋代)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注釋 鐺:鍋。 罨(yǎn):掩蓋,掩覆。 柴頭: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雜草等。 解:了解。 |
|
來自: 風吟樓 > 《詩詞文言每日記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