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8月,山西省軍政府頒令,對全省官辦公立的中學統一命名、統一撥給辦學經費,同時成立五所新的省立中學,后逐漸發展為九所。 ![]() 1913年8月第一批五所: 山西省立第一中學——簡稱“省立一中”太原 1913年11月第二批一所: 山西省立第六中學————簡稱“省立六中”臨汾 1919年以后的第三批三所: 山西省立第七中學————簡稱“省立七中”右玉 各省立中學直接隸屬于省教育司司長領導。 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 公元1906年在山西省太原府明清時期舉辦“科考”的文瀛湖畔狀元橋邊的省城貢院舊址上創辦【山西<公立>中學堂】。 公元1910年更名為【山西晉陽中學堂】1912年3月改名為【山西<省立>模范中學堂】1913年改名為【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1934年8月更名為【山西<省立>太原中學校】。1953年4月改名為【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學】。 ![]() 山西省立第一中學畢業證 作為全省規模最大的中學,省立一中條件優越,師資力量雄厚,享譽省內外,備受有志青年仰慕。許多人在此接受馬列主義啟蒙教育,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 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歷史照片(今太原五中) 1919年8月,省立一中進步青年王振翼等在高君宇的幫助下,創辦并主編《平民》周刊,編輯部就設在省立一中。這是山西第一份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進步刊物。 1921年5月,高君宇回到母校,與賀昌、王振翼等發起成立了以“喚醒勞工,改造社會”為宗旨的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這是山西建立的第一個青年團組織。 ![]() 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理論家高君宇同志 1924年夏,受李大釗委派,高君宇秘密住進省立一中“青年學會”,并在省立一中組建了太原第一個黨小組,后報上級批準建立了中共太原支部。這是山西建立的第一個黨組織。省立一中成為中共山西黨組織的搖籃。 1934年8月,山西省教育廳受省政府令,對省立的9所中學更名,以所在地命名,第二年“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易名“山西省立太原中學校”。 ![]() 山西省立太原中學時期畢業證 1937年,受“七七事變”的影響,太原中學遷址祁縣賈家鎮,1939年夏遷回,選遷入師范街,后移至上馬街原太原女子師范學校校址(今太原七中址)。 1953年元月,山西省教育廳確定“山西省立太原中學校”為省級重點中學,4月初,太原市人民政府又下發通告,原“山西省立太原中學校”改稱“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學校”。 ![]() 1955年夏,位于迎澤湖東畔青年路南端的新校舍全部竣工。全校師生由上馬街遷入新校址,從此,“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學校”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 山西省立第二中學 山西省立第二中學建于鹽運使司城,老校園已拆,今已不存,當時除了晉籍學生,還有不少河南籍的學生也在此入學就讀。 山西省河東書院創建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明萬歷八年(公元年)改名為三圣廟;明萬歷十三年(公元年)更名為崇圣館;明萬歷十六年(公元年)更名為育才館。清初期恢復河東書院舊名。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在此基礎上創建【河東中學堂】 公元1913年改稱【山西<省立>第二中學校】。 公元1934年8月改稱【山西<省立>運城中學校】。 1937年10月停辦。1934年——1937年學校體制為完全中學,內設初中部、高中部。 1952年恢復重建【山西省運城中學】。2004年9月創建民辦私立【運城中學西校】(暨:初中部);2007年改名為“運城二中”;2014年改名為[運城力行中學西校]2004年9月創建民辦私立【運城中學東校】(暨:初中部);2014年改名為[運城力行中學東校]。 ![]() 山西省立第二中學畢業證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 始創于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大同府中學堂”位于山西大同府城西武周山西巖寺下的十里河畔。 公元1913年改稱山西<省立>第三中學。公元1934年改稱“山西<省立>大同中學”。公元1949年改稱“察哈爾<省立>大同中學”。公元1952年改稱“大同市第一中學”<俗稱“大同老一中”>。 公元1972年更名為“大同師范學校”(中等師范教育)。1978年~1989年期間學校學校開辦有“山西師范大學大同師范高等專科班”<通稱“大同師專”>(高等師范專科教育)兩校合署辦學。公元2003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撤銷“大同師范學校”(中等師范教育)建制,設立雁北師范學院大同分院(高等師范專科教育)。2006年4月改名為“山西大同大學大同師范分校”(高等師范專科教育)。2018年5月30日政府批準“山西大同大學大同師范分校”暫時更名為“大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新建(高等師范專科教育)。 ![]() 現存早期建筑建成于1921年,迄今仍基本保存完好如初。 ![]() 1998年學校投資540萬元興建6500平方米的教學大樓,其建筑風格和外飾都仿照早期建筑的形式,使環境風貌達到了完整的統一和協調。 ![]() 2006年5月25日,大同民國老校園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山西省立第四中學 始創于1904年【潞安府中學堂】是清王朝在長治市上黨古郡原潞安府貢院舊址上成立的第一個新學堂。1907年改為潞安中學校。1913年改名為【山西<省立>第四中學校】。 1935年改名為【山西省立長治(初級)中學校】。1938年更名為“抗日民族革命中學”;時值抗戰時期,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曾到校視察并作發表重要講話;1952年改名為【山西省長治市第二中學】。 ![]() 長治二中的前身是山西省立四中 ![]() 山西省立第五中學 始創于1900年的【寧武府中學堂】。1913年8月更名為【山西<省立>第五中學校】。 1934年8月17日改名為【山西<省立>寧武中學校】。1937年8月日寇侵華停辦,1955年復建,并命名為【寧武中學】。1958年設立完全中學體制,內分設初中部、高中部。1971年6月停辦,1972年復建。1982年遷至新校區。1985年9月,【寧武中學】恢復完全中學體制,內設初中部、高中部。 后來,寧武中學初中部與寧武縣城關第二學校初中部合并組建為寧武第二中學,1991年寧武二中改體制為高中,并命名為寧武高中。寧武縣城關第一學校初中部與寧武縣東寨中學高中部合并組建為寧武第一中學,改體制為初中。 ![]() 山西省立第六中學 始建于公元1896年在山西省平陽府晉山書院舊址上創建【平陽府中學堂】。1913年8月更名為【山西<省立>第六中學校】。1934年8月改名為【山西<省立>臨汾中學校】。1950年正式定名為【山西省臨汾市第一中學】。 ![]() 1980年被認定為省首批重點中學。2004年被認定為省首批示范高中。2008年被省教育廳認定為 “山西省高中新課程實驗基地校”。 ![]() 山西省立第七中學 公元1919年在山西省朔平府玉林書院舊址由右玉縣士紳梁濟(畢業于英國威爾斯大學)、張生義(畢業于山西大學堂西齋)主持創建【山西<省立>第七中學校】。公元1970年改名為【山西省右玉中學】。 ![]() 1924年山西省立七中二班畢業照 這所學校考入山西大學堂的有8人,黃埔軍校6人,出國留學10人,北京大學12人,軍校和其他各類大學生55人。1937年日寇侵華,學校停辦。這所學校的校址在今右玉縣右衛鎮東北角,原右玉機械廠院。 山西省立第八中學 時任華北煙酒事務局局長張杜蘭和時任山西省財政委員會主任兼殺虎口總督楊生芳均為榆社縣人,早有“用文化振興家園”的夢想,竭力為家鄉爭取辦學名額。省立八中終于在1919年應運而生,閻錫山親筆題寫校名【山西<省立>第八中學校】。 1937年10月停辦,1952年復建。1952年改名為【山西省榆社中學】。 ![]() 是目前榆社縣唯一的一所高級中學,也是晉中市16所重點高中之一。 ![]() 山西省立第九中學校 創設山西省立第九中學校,是民國時期隰縣教育一件更有意義的大事。1919 年,山西省立第九中學校在隰縣創設。當時,委任霍縣人劉裕德為校長,校址選定在縣城南關圣境寺。 1933年,山西省立第九中學校改為“隰縣中學”。“七·七”事變,抗戰開始,學校被迫停課。其后又經日軍浩劫,學校殘損殆盡。 河東涑川學者 整理 作者20世紀90年代初出生于河東峨嵋嶺之垣,常居涑水之濱,故自稱“河東涑水居士”;曾經求學于天子津渡之地(明成祖朱棣)——天津;又曾身著綠軍裝服役于漢水之濱、荊州古治——襄陽,現已卸甲歸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