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寶是已故金庸先生小說《鹿鼎記》中的人物,在真實歷史上并沒有這一號人物。一切所謂原型,與韋小寶這個藝術形象都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換言之,韋小寶沒有原型,他是一個時代眾生相的雜合體。那么,韋爵爺到底是幾品官呢?
清朝的爵位系統
清朝的爵位系統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要復雜,它分為了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含同姓的覺羅)和外藩爵位三個系統。宗室爵位只授予愛新覺羅家族近支,即所謂宗室黃帶子;外藩爵位主要授予外藩蒙古、回部、西藏等邊疆少數民族首領,帶有強烈的統戰性質。這二者與韋小寶關系不大,這里就不詳細敘述了。
接下來我們具體說一說清朝的異姓功臣爵位。實際上,說異姓功臣爵位并不完全準確,因為愛新覺羅家族遠支——覺羅紅帶子能夠獲得的也是這類爵位。這里我們就不去糾結了,姑且以異姓功臣爵位稱之。清朝的異姓功臣爵位中含公侯伯子男五級,但卻不局限于公侯伯子男五級,在男爵之下還設有輕車都尉、騎都尉、云騎尉、恩騎尉四個級別。除此之外,輕車都尉及以上爵位又分為了一至三等,同一爵位的三個等級之間沒有品級差異,主要是政治和物質待遇的區別。當然,也有人說是四個級別,例如一等子爵兼一云騎尉與一等子爵,有人就認為二者屬于兩個不同等級。一等子爵兼一云騎尉到底算不算獨立于一等子爵之外的一個等級,本人認為有待商榷,這里我們姑且從眾,不將其算作一個獨立等級。
《鹿鼎記》的故事背景是在清朝康熙年間,韋小寶最后的爵位是“一等鹿鼎公”,當然從人物和爵位都是小說杜撰的,不過也是參考了清朝時期的爵位設定出來的。
五等爵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最早被記載于《周書》中,有人認為五等爵形成于西周時期,西周分封諸侯時,的確已經出現了公爵,侯爵等,但是五等爵的制度是在后世才逐漸完善的,之后被歷代王朝逐漸沿用了下來。
清朝時期的爵位制度
清朝時期的爵位制度和其它朝代有些不同,因為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有專門給宗室的爵位,比如我們熟知的親王,君王,貝勒,貝子四等。有專門給蒙古貴族的爵位,如札薩克臺吉,還有給異姓功臣的爵位。
給異姓功臣的爵位中公爵,侯爵,伯爵三種,每個爵位又分為三等,之后是子爵和男爵。公爵,侯爵,伯爵三類九等都是超品級的存在,子爵和正一品的官職相當,男爵和正二品的官職相當,通常是為國家做出了突出貢獻的人才會被封爵,另外一種是大臣們死后被加封的。
封爵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那就是頭銜越長,地位越高,就比如一等公,封號在四個字以內,比如阿桂被封為一等誠謀英勇公,福安康被封為一等嘉勇忠銳公,爵位有封號是在雍正時期才出現的,之前就只是個爵位,所以韋小寶這個一等鹿鼎公,在出現的時間上也是有些問題的。
其實古代爵位除了我們比較熟悉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外,還有一套封爵體系,那就是秦漢時期的二十等爵位。而說到韋爵爺到底是幾品官,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爵位和官是兩個獨立的體系,簡單來說爵位可以繼承(傾向于榮譽),而官則是僅一代(傾向于實權)。下面小祁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二十等爵和清朝的官制和爵位體系。(周星馳版韋小寶)
二十等爵
二十等爵是由商鞅在秦國變法時所制定的封爵制度。具體爵位由低到高依次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在制定這套封爵體系以后,在秦兵眼中再看到的六國士兵已經不再是敵人了,而是一座座房子和一頃又一頃的土地,由此完全激發了士兵作戰的積極性,秦軍的戰斗力由此迅速增強,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因為按照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的首級,就可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仆人一個,斬獲的首級越多則爵位越高,而且不看出身!
(商鞅影視形象)
漢朝承襲了這套封爵制度,但是到了漢武帝劉徹時期為了避諱“徹”,由此改為列侯,常常所說的李廣難封,指的就是列侯,而不是通常認為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侯爵。
但是除了秦漢以外,其他朝代幾乎不再使用這套封爵制度,大多數還是使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度。
爵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封賜,封爵最早是周朝開始的,周朝的爵位就有鹿鼎公、候、伯、子、男、五爵,中間各朝略有不同,但是,一直延用到清朝滅亡。
說到韋爵爺,就得不說金庸老先生封筆之作“鹿鼎記”里的主人公韋小寶,武功蓋世的主人公韋小寶,顛覆了以往武俠小說里行俠仗義行為,主人公從一個假太監一路披荊斬棘,最后被封了鹿鼎爵,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韋小寶的故事發生在清朝康熙年間,那我們就說說清朝的爵位劃封,下清朝的嚼位主要封為三個方面。
1,皇親宗室爵
2,異姓功臣爵
歷代爵位制度并不一樣。比如漢代雖然號稱20等爵位(加王21等),但實際只有列侯與關內侯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封爵,其余卿大夫士爵沒有封地,后面商人大肆購買低級爵位以求免稅免役,所以歷代均廢除民爵。
所以,各時期爵位很復雜,大體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及其他低等爵。其中王又分為親王、郡王、嗣王三類,加上親王世子、郡王長子,等級極其繁雜。
同樣,爵位也分為三大等級,一等爵屬世襲罔替(與國同休),二等爵遞降(世襲),三等爵不世(個人終身爵)。其中,二等爵容易因皇帝喜好出現平襲不降、降一等、降二等甚至降三等襲爵的情況。
到了清代,爵位更復雜,不僅有宗室爵與蒙古爵14等,還分臣爵8等。其中,漢臣歷來最高者就是四個藩王,其后是比較早投降滿清的續順公沈志詳撈取了一個世襲罔替公爵,一直混到光緒年。但此人被皇太極編入正白旗,不再屬于漢族大臣。
這個問題得辯證的來看
據《禮記·王制》記載,“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實際上起源于西周,當時周武王在各部落的支持下推翻了紂王的高壓統治,建立了西周王朝,為了更好的控制開發廣闊的土地,武王決定裂土封地,將土地按照五等爵位分封給功臣,宗室,三皇五帝后代等等,讓他們去建立不同等級的封國
周王朝時期“王”是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不算爵位,隨著時間的發展,王這個稱呼也變得不再值錢
時間來到戰國,這個時候各國國君紛紛稱王,就連弱一點的中山國也不例外,所以當始皇帝一統六國后,他覺得王的封號已經不能夠體現自己的尊貴,這才建立了皇帝制度,而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后,王也變成了爵位的一種,這時候的爵位制度就變成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
至于韋小寶的爵位,《鹿鼎記》中是這樣記載的故事中韋小寶因為和康熙皇帝關系很好,而且為皇帝鏟除鰲拜,平定吳三桂的叛亂做出了許多的貢獻,被康熙皇帝頒發了“一等鹿鼎公”的爵位,雖然不是王爵,但是考慮到滿清的王爵一般只封給滿清貴族,漢人稱王的除了清初那幾個基本沒有,這個爵位也不錯了
古代封爵共五等級,公、侯、伯、子、男。按功勞封爵,賜給食邑(在食邑里可以收取租稅),可以世襲〈就是可以傳給子孫后代)。自周朝至清末,沒有什么大的變化。
爵位的差別是很大的。同是侯爵,有的食邑萬戶,有的卻只有千戶或幾百戶。按功勞大小而定。
爵位不是官職。官職是論品級的。爵位一般是超品級存在的。
官職分品級是為了定俸祿。例如一品官月俸一萬元人民幣,那么二品官就是八千元,依此類推。這個是死制度。官職沒有食邑,不能世襲。
題中所說韋爵爺,他無論是伯爵還是子爵還是鹿鼎爵,都只是爵位,是榮譽,不是官職,與幾品官沒關系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再加一部《越女劍》,就是金庸武俠小說的全部概括了。而金庸的封筆之作《鹿鼎記》一改前面的大俠風格,塑造了一個小混混一樣的韋小寶,但是這個小混混卻不簡單,在官場在江湖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說在官場上吧,他從第一個官職尚膳監六品首領太監開始,一路升遷,先后擔任尚膳司副總管太監、御前侍衛副總管、驍騎營正黃旗副都統、都統,一等子爵,一等忠勇伯、二等通吃伯、一等通吃伯、三等鹿鼎公、二等鹿鼎公、一等鹿鼎公。可謂是真正的開掛人生!而聰一等子爵開始,人們就開始稱他為韋爵爺了。那么,他的爵位到底是幾品官呢?這得從清朝的爵位設置說起。
清朝的爵位設置
清朝的封爵之制有五個方面,分別是:酬庸(軍功)、獎功(死難)、推恩(外戚)、加榮(孔裔)、備恪(明裔)。封爵又可分為世爵、封階、贈銜、蔭子四種,其中世爵最為重要。
金庸老爺子那一年不知受了啥刺激,一反平日嚴謹態度,把《鹿鼎記》寫了個隨心所欲。
在這部小說中,首次出現與朝廷聯系緊密的主角,且這個主角還走的不是尋常路,所謂“小流氓變叱咤紅人”。
韋小寶在書中甚得康熙青眼,各種頭銜肆意加,其中就有個一等子爵銜。
清朝對于爵位,主要是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依然是實行王公伯侯子男爵位制度。有些爵位還可以傳給自己的子孫。
這些爵位大分為十二個等級,大致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一般像親王郡王貝勒,這些都屬于皇帝的直系親屬們,而下邊的貝子、公、將軍一般都是有巨大貢獻的功臣們。
韋爵爺即是鹿鼎記中的韋小寶,金老先生把他寫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古代爵位雖然有很多等?級,但韋爵爺的級別是鹿鼎公。可是不管他的爵位是什么等級,都與其本身的官位等級關系不大,不過我認為他是一品大員。
首先說爵位與官位無關。古代爵位一般都是因功封爵的,代表的是立功受封的榮譽。
而官位一般都是上級認可其能力而得高位的,代表的是為官者的能力。
如漢朝蕭何他在做劉邦的丞相前,是沒有被封爵位啥的,張良與韓信等人也是如此。
來源:琴島搜——百科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