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甘寒養陰、潤爆寧咳法治愈咳血一例 朱某,男。 主訴及病史;三年前曾經大量咯血。 診查∶今脈細數,形質消瘦,盜汗,潮熱,痰中帶血,病勢在進展中。 治法;首當注意靜養,藥餌倒為其次。 處方∶阿膠珠 12g 五味子 5g 炙紫菀 9g 熟地18g 浮小麥 30g 麥冬 9g 百部 9g海蛤殼18g 核桃肉 9g 北沙參 9g 白芍 9g 龜板12g 生側柏葉 12g 當歸 9g 砂仁 3g(后下) 另∶瓊玉膏 180g 兩儀膏 180g 川貝母末 24g(和入膏中),早晚各服一食匙。 【按語】消瘦、盜汗、潮熱、痰中帶血、脈細數,為肺疫而腎陰虧損 、虛火亢炎之證。對其治療,不宜苦寒直折,只宜甘養陽。古人謂。"液陰即所降火"。殆即指比.。所以方用兩儀膏(生地、熟地)、阿膠、麥冬、龜板以滋補腎陰。蓋腎水充足則肺得其潤,心肝之火亦潛。并用歸、芍養血調營;浮麥、五味養心斂汗;沙參、瓊玉膏、百部、紫菀、川貝潤燥寧嗽。用少許砂仁以行補藥之滯。醫囑首當注意靜養,實是治療虛勞失血的一大原則。 四、溫陽健脾化痰治愈胸痹一例 陳某,女。 主訴及病史;胸悶不舒,飲食后干嘔噦不得通徹,將及一年。其下肢之腫,亦歷久不消。 辨證∶ 胃之不健,實基于心力之微弱。此用健胃藥無效。 處方∶炮附塊 15g 上官桂1.2g 生白術 9g 云苓 12g 懷山藥 9g 破故紙 9g 肉蔻 6g姜半夏9g 五味子4.5g 炙草 2.4g 【按語】胸悶為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之常見癥狀。中醫認為,此病多由氣滯血瘀、痰濁內阻或胸陽痹阻、經脈不通而致。本例為心氣不足而致心陽虛且飲邪據胸、阻遏胸陽,以致氣,不宣暢之證,故以附子、官桂、補骨脂等溫陽,茯苓、白術、姜夏、山藥以健脾化痰。 冠心病之胸脘窒悶,或伴見干嘔不舒,常與胃病混淆,但用健胃劑不能緩其苦。鑒別點在于∶"就寢胸脘室悶,必欲起立乃舒",且有"下肢浮腫",以供臨床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