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甸玉,因產自貴州省羅甸縣而得名,是一種以透閃石為主要組成礦物的玉石,產出的均為山料。因結構細膩致密,顏色多樣等特點被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近年來深受玉石加工企業和市場喜愛。 2011年,羅甸縣關固寨的發浪坡上也發現了玉石礦,2015年初,羅甸縣政府高度重視,開發建設了規模宏大的玉石產業園。宣傳和推廣力度較大。自此羅甸玉開始走向全國大眾的視野。目前有一定市場份額。且價格不斷攀升。 主要組成礦物為透閃石和陽起石,含有少量的方解石、透輝石、石英和鐵錳氧化物。 粒狀、纖維狀和片狀結構,質地細膩。有部分玉質內有斑花和草花狀包體。 羅甸玉從顏色上大致可分為三類,即羅甸白玉、羅甸青玉以及羅甸花玉。 以白色為主,包括帶有一定灰色、青色等色調,玉質細膩致密有瓷感,蠟狀至油脂光澤,半透明至微透明。 呈蛋青色,包括濃淡不勻的顏色差異形成白青至青色,常隱約可見因顏色差異形成的條帶,玉質細膩致密有瓷感,多呈蠟狀至油脂光澤,半透明至微透明。 玉石在形成過程中有鐵、錳離子浸入,形成花斑或草花狀的包體,因玉質顏色不同而形成白底花斑、青底花斑,而鐵錳離子浸染重時形成褐底花斑。玉質細膩致密有瓷感,多呈蠟狀至油脂光澤,半透明至微透明。 羅甸玉是粒狀、纖維狀和片狀結構,顏色有白、淡綠、黃色等。色調偏暗,質地細膩致密,較多有瓷白感。半透明至微透明,油脂至蠟狀光澤,部分玉質內有花斑或草花狀包體,與仿制品易于區別。 羅甸玉的折射率點測為1.60-1.63之間,密度為2.60-2.90g/cm3之間,硬度摩氏6-6.5,放大觀察較為細膩的粒狀、纖維狀和片狀結構,根據以上特征以及光譜等儀器檢測,鑒定真偽。 羅甸玉,玉質細膩致密有瓷感,透明度和油潤度均差;新疆和田玉,玉質溫潤,油潤度好。玉石的質量評價主要指標就是油潤度,由于形成環境與溫度的差異,導致了羅甸玉比和田玉的寶石學性質要遜色很多。一般羅甸玉經過雕琢和拋光后白度、透明度和油潤度會有提升,但與和田玉還有差距。 羅甸玉的典型特征是具有明顯的瓷白感,缺乏新疆和田玉的靈性,顯得非常呆板。兩者區別較大。 羅甸玉的優化處理主要是染色。這種染色羅甸玉,在2015年時玉石市場較多!冒充新彊和田玉黃沁籽料銷售,很多玉石愛好者上當受騙。 由于羅甸玉中較多是粒狀結構,染色非常容易,并且染色出來的料子顏色都是非常均勻。所以大家在玩沁料,能找到一塊完美的新疆和田玉沁料是非常難得的。往往染色羅甸玉大多外觀很完美,結構細膩均勻,顏色單一的應該引起玉友們高度重視。 在玉石交易市場上,有較多染成聚紅皮的羅甸玉,這種染色的玉料非常容易辨別,可以看它白肉與皮色是沒有過渡的,并且白色肉質部分有瓷白的感覺。 染色羅甸玉在檢測機構鑒定,可以出具和田玉證書,依據國標 GB/T 16552-2007, 主要組成礦物為透閃石的均可出具和田玉證書,和田玉名稱不具產地意義。所以染色羅甸玉可以出具和田玉證書,證書上以標明顏色成因未定。所以針對染色羅甸玉,檢測機構的鑒定結論沒有任何意義,但可以區分材質是否是廣義和田玉。 羅甸玉是繼新疆和田玉之后第二個以地方名稱命名的玉石,產地范圍為貴州省羅甸縣境內區域,遠景儲量達74.6萬噸。 哈爾濱商業大學管理學院 寶石與材料工藝學 客座教授。 著作有《玉璇璣的探討與研究》一文,詳細闡述了從古至今學者對玉璇璣用途的探討,提出了新的觀點并加以論證。發表于國家級期刊《科學與生活》2021年 28 期上;論文《探討桃山玉的發展前景》,從材料學,礦物學和工藝學等角度對桃山玉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觀點與認識;并以此為基礎對桃山玉作了全面的介紹。該篇論文發表在國家級期刊《科學家》2022 年第 6期上。 在寶石學家王建泉的頭條號和個人圖書館上推出了《彩色寶石鑒定常用儀器的使用方法》、《彩色寶石的未知鑒定》、《彩色寶石的鑒定方法》、《翡翠的鑒定與質量評價》、《和田玉的鑒定與質量評價》、《珊瑚的鑒定與優化處理方法》、《珍珠的鑒定與優化處理方法》、《國內八大產地玉料在古代玉器中的使用狀況》、《古代玉器特征解析》、《仿古玉器研究》、《紅山文化玉器鑒定方法研究》、《新石器時代泛紅山文化發展歷程》、《吉林與黑龍江地區新石器時期玉器的研究》、《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出土玉器研究》等文章 350 多篇,200多萬字。閱讀量48多萬人次,深受廣大寶友喜愛。因發布內容優質,被頭條號認證為優質文化領域創作者。 在2019年中國技能大賽暨首屆寶玉石檢驗員技能大賽中省級排名第3名,并獲三等獎,作為珠寶鑒定師和寶玉石愛好者。曾長期從事寶玉石相關教學和研究工作,對珠寶鑒定有深刻的理解。曾多次參與鑒寶活動為百姓服務。并且執著于玉文化傳播,為珠寶行業發展盡心竭力。 注: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貴州羅甸玉成礦地址特征與品質評述》、《羅甸玉的分類與命名》以及網絡軟文等。歡迎廣大玉友提出寶貴意見。如轉載需標注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