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啟三年(887年),王建率兵驅逐了閬州刺史楊茂實,自任閬州防御使,在當地擴展勢力,招兵買馬,堅持奉唐王朝為正朔。唐昭宗即位后,任命王建為永平軍節度使。但王建并不滿足,一直在四川東征西討,最終陸續占有了四川全境及陜西、甘肅、貴州、湖北等部分區域。天復三年(903年)八月,王建被昭宗封為蜀王。第二年,朱溫殺害唐昭宗,立年僅15歲的李柷為帝,遷都洛陽,改元天祐。遠在成都的王建不為所動,繼續使用天復年號,并開始自行任命官員。 天復七年(907年),朱溫逼迫李柷將皇位禪讓于己,建立了后梁,唐朝由此滅亡。王建不肯承認后梁政權的正統地位,起初打算聯合藩鎮討伐朱溫,但無人響應。同年九月,王建遂自立為帝,國號大蜀。為了與孟知祥建立的蜀國相區分,后人稱王建創立的蜀國為前蜀。人生七十古來稀,出身貧苦、已經60歲高齡的王建卻登上了皇位,而這一年又是兔年。 二、亂世中的桃花源 唐朝滅亡后,天下分崩離析,各地割據勢力紛紛稱帝。王建輕徭薄賦,招募流民,注意整頓吏治,打擊貪污,任賢用能,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書生、道士、僧人、布衣皆在選用之列,在他的統治下,蜀地保持著相對繁榮的狀態。 王建目不識丁,卻十分禮敬文士,喜歡與他們談論,以至于身邊的侍從都看不下去,覺得恩遇太重,但王建不以為意,坦然答道:“吾在神策軍時,主內門魚鑰,見唐朝諸帝待翰林學士,雖交友不若也。今我恩顧,比當時才有百分之一爾,何謂之過當耶!” 王建本人是武將出身,因而很重視軍事,但又不窮兵黷武,而是審時度勢,對外采用外交手段,很少用兵。因此在王建治下,社會環境安穩,百姓安居樂業,不少北方衣冠大族也都選擇到蜀地避亂,一時間蜀地人才濟濟。王建崇慕大唐,蜀地的典章、文物也都保有大唐之風。 可惜的是,王建沒有處理好繼承人問題,在寵妃徐氏操作下,立了幼懦的徐氏之子王宗衍為太子。他后來意識到太子荒淫,喜好享樂,難以守護基業,遂有了易儲之心。信王王宗杰很有謀略,多次上書言事,力陳時弊,深得王建歡心,但這種恩寵卻為信王招來了禍患。光天元年(918年)二月二十日,王宗杰突然去世,王建雖心有懷疑卻無能為力,易儲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同年五月,王建病重,一個月就去世了,享年72歲。 作為前蜀的開國之君,王建在位12年。在他死后,太子王宗衍即位,改名王衍。七年后,蜀國就被后唐滅掉,王衍也被殺害,年僅28歲。自公元887年王建入蜀逐步擴張勢力,到925年蜀國被滅,王建戎馬半生辛苦創下的基業,持續了不到40年就土崩瓦解,令人十分惋惜。 王建墓內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