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2家被發展成學派。 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中國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中國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幾經周折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時期全面上位;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
儒家爭議最大,但功不可沒。先秦時期,儒家學派由孔子創立。主要思想是提倡仁政,中庸思想,影響最久遠的我以為應該是他所提倡的重視個人素質的修養。到了戰國,先后出了兩位儒家大亨,孟子跟荀子。孟子主張仁,其中心意思就是德。無德將失去別人的尊重,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荀子主張惡,我認為他是比孔子更大的教育家。他認為人天生自私,需要用教育去改變人的各種丑惡現象。儒家在中國歷史地位,應該是因為孔子,他代表著當時的中原文化,中國人自古都有中原正統的概念,各大諸侯國都是爭相向中原文化靠攏。各大家雖然與儒家主張不同,但是根源卻與儒學有很大關系。華夏文明延續多年,儒家功不可沒,相反阿拉伯以及羅馬文明卻在歷史的長河中化為綿綿細流,卻是因為少了一種主流的思想。最具喜感的是:日本等國都比較崇尚儒家思想大概是因為他們國內道德信仰等地方滑坡的問題吧,他們需要一種思想去教育國民,去提高國民的個人修養。 2.道家思想 道家以老子這個老頭為代表,是人類唯物主義的先驅。否定了天帝鬼神,他的代表應該是我們電視上看的太極拳,主流思想是以柔克剛,人定勝天。他所提倡的無為治國,在大漢前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倡。人民休養生息成功,創造了幾百年的大漢王朝。道家也比較講究個人素質修養問題,并且講究私有制的合法性,以私有來促進公有。道家還有一個很個性的莊子,莊子的個性來自于對社會的失望,所以 他向往自然飄逸,無拘無束,其實是對整個社會別出心裁的控訴。 3.墨家思想 墨家兼愛非攻,相對而言,墨家思想代表著更多普通人的利益。墨家的代表為墨翟,其實從很多電視就可以看出,墨者多來自社會下層,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艱苦實踐,墨者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后轉腳跟后退。墨者中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墨者必須服從鉅子的領導,其紀律嚴明。墨家是一個有領袖、有學說、有組織的學派,他們有強烈的社會實踐精神。墨者們吃苦耐勞、嚴于律己,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識的勞動者。會倫理思想以兼愛為核心,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墨家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以尚賢、尚同、節用、節葬作為治國方法。它還反對當時的兼并戰爭,提出非攻的主張。它主張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后期墨家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后學”。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前者對前期墨家的社會倫理主張多有繼承,在認識論、邏輯學方面成就頗豐。他的一些科技發明創造是諸子百家望塵莫及的。墨子思想貌似有點當今民主的意思,還有一些共產主義思想摻加。他被古代統治階級視為不可實現的體制思想,因而墨家在政治舞臺上非常暗淡。 4.法家思想 1.重視法律,反對禮制,認為禮制過多會縱容助長人之惡,長久以來帶來弊害。由而動搖君主統治和利益。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這點應該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鑒、利用。 2.他的思想代表了先進地主階級的利益,也是統治階級的需要。 3.短時間內凝聚強大的綜合國力,為統一奠定了強大的基礎。現代意義上看,他的依法治國跟當今的法治有相當大的區別。他講究務實的精神必須要求當權者有相當大的權力, 法律的誕生本身就要求必須有強大的刑罰與實施機構。照現在看來,法家確實有獨裁專斷的意思,但是在當時那個社會狀態與形勢下,法家確實最具進步性意義的思想學派。他開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政治法則,與墨家的“殺人者死”有很大區別。可惜的是:山東各國的政治結構過于復雜,使李悝,吳起等人只能創造一時強大的國家,無法撼動領主階層的腐朽根本,在君王更換中都慘烈的悲壯了。商鞅所在的秦國,相對于東方各國比起來,政治結構比較簡單,使得變法觸動根本有了很大的可能性,阻力也相對較小。一舉破滅了領主階層的腐朽,建立了符合當時社會人民所需求的新興地主政權。功高震主的鐵則表示商鞅除了死沒有別的選擇,隱退也必然會遭到仇殺。秦末的戰亂可以說明這一點, 以前舊的領土階級是懷著不可磨滅的仇恨的。雖然當初的法家思想已不合時宜,但是他的精神我們不可丟棄。可以說沒有法家,中國的社會形態不可能這么固定 ,不可能有這么一統的國度。 與道家相比,法家的主張會幫助皇帝君王體察民情,休養生息等等,這是作為無頻繁戰事時代的優秀君王所必須的。而法家經過戰時變法的雷厲風行,已經將法律這個東西深深植入國家的土壤,千百年,統治者都不會逾越法治的根本,只是添枝加葉而已。法家與儒家也可以說當初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但他們對后世的遠大貢獻表示出他們不單單是當今某些群體所說的專制跟腐朽那么簡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