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華夏先民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生存條件艱難,思想簡單淳樸。他們為了滿足當時生產生活的需要,“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通過觀察自身與自然,在簡單繪畫與刻劃的基礎上,在一定區域內約定俗成,創造了原始漢字。在這些基礎漢字創造后,為了讓漢字滿足各時代生產生活及交流的需求,自然無意識的將人類“生老病死”與“結婚繁衍”等思想投影到漢字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我想,這就是漢字與華夏民族的“血脈相連”。俗話說的“字如其人”,也許就是這一現象的間接反應。不過,現在“字如其人”是指透過一個人寫的字,就可以初略感受到他的內在素養,以此激勵人們多多練字,個個能寫一手好字。 01 漢字的“生” 這里說的漢字的“生”是指原始基礎漢字的產生。在第一期《漢字起源》有比較詳細的交流。這里就簡單例舉幾個漢字,說明漢字是從無到有“創造”出來的的。 如“人”、“女”、“目”、“臣”、“自”、“木”、“本”、“朱”、“末”、“寸”。 ![]() 我簡單談談這幾個字。 人:甲骨文像一個跪在地上的人的側面。屬于象形字。 女:甲骨文像一個婦女跪在地上,雙手交叉放在右前方。屬于象形字。 目:甲骨文像一只大大的右眼。屬于象形字。 臣:甲骨文像一只豎著的眼睛。屬于象形字。 自:甲骨文像一只鼻子。屬于象形字。 木:甲骨文像一棵掉光葉子的樹。屬于象形字。 以上六個漢字,宛如六幅精美的簡筆畫,見字便知義,這就是象形字最大的特點。后期將在“趣味漢字”中對以上象形字進行詳細交流。 本:甲骨文在一棵樹(即“木”字)的根部添加一個指示符號,表示“樹根”。屬于指事字。 朱:甲骨文在一棵樹(即“木”字)的樹干部分添加一個指示符號,表示“樹干”(也就是“株”的本字)。屬于指事字。還有一個說法,“朱”在樹干部分加指示符號,是指樹干中心的顏色(即紅色),所以“朱”表紅色的意思。 末:甲骨文在一棵樹的樹梢部分添加一個指示符號,表示“樹梢”(也就是樹的末尾)。屬于指事字。 “本”、“朱”、“末”三字的詳細介紹,后期將在“趣味漢字”中進行交流。 寸:甲骨文在一只手的手腕處添加一個指示符號,表示“寸口”。屬于指事字。 02 漢字的“結婚” 原始基礎漢字主要來源于圖畫的象形字和圖畫與刻劃相結合的指事字。這樣的產生方式,帶來的局限就是原始漢字數量有限,而且表達的字義是直觀和簡單的,這并不能滿足生產生活和交流的需要。怎么克服這個難題?先民們自然的想到了自己的繁衍生息,于是在已有漢字的基礎上,通過組合的方式,創造新的漢字,表達新的字義,這就是漢字的“結婚”。這種方式產生的新字一般屬于會意字。 如“析”、“及”、“男”、“步”、“婦”、“秉”、“劣”、“耷”、“巖”、“昶”。 ![]() 下面我簡單談談這幾個字。 序號1:“析”,從“木”、從“斤”(斤甲骨文像一把石斧),組合在一起表示“用斧頭劈開木頭,詳細查看”,所以有分析一詞。 序號2:“及”,從“人”、從“手”,組合在一起表示“一伸手還能抓住前面那個人”,表示還“來得及”、還“趕得上”。 序號3:“男”,從“田、從“力”(力為古代的一種農具,相當于現代的耒( lěi),耒的形狀如下圖,后借用為表力量的“力”),組合在一起表示“在田里用耒從事勞作的人”,上古時代從事這項體力勞作的一般都是男人,所以“男”字便表示男性。 ![]() 耒的正面 ![]() 耒的側面 序號4:“步”,由兩個“腳趾”,一前一后組合在一起,表示走路一步。 序號5:“婦”(婦),從“女”、從“帚”,組合在一起表示一個女子拿著掃帚掃地,從事這項家務勞動的一般為出嫁后的女子,“婦”(婦)便表示婦女。 序號6:“秉”,從“禾”、從“手”,組合在一起表示“用一只手抓住一把禾”,所以“秉”有“把、拿、握”的意思。 以上六個漢字,細細品味,飽含生活味道,體現了古人細致的觀察與高度的概括,后期將在“趣味漢字”中進行詳細交流。 序號7:“劣”由“少”和“力”組合在一起,表示“力量不大,弱小”。 序號8:“耷”由“大”和“耳”組合在一起,表示“大耳朵”。 序號9:“巖”由“山”和“石”組合在一起,表示“山上的大石頭、巖壁”。 序號10:“昶”由“永”和“日”組合在一起,表示“白天日光照射時間長”。 03 漢字的“繁衍”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認識水平的提高,先民們在已有漢字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造字方法, 以一個漢字為“母”字,在這個字的基礎上根據詞義,增加不同的“形”旁(表義),或者“聲”旁(表聲),成為一個新字,表達新的字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形聲字,也是我這里指的漢字的“繁衍”。 形聲字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漢字的數量,更能表達抽象的概念,極大的適應了生產生活的需要,目前我們通行的大部分漢字為形聲字。 漢字的“繁衍”現象,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母”字為聲旁,增加不同形旁,產生新的漢字。 如下圖的“隊”、“其”、“莫”、“北”、“永”、“要”: ![]() 下面我簡單談談這幾個字。 序號1:“隊”,甲骨文左邊的偏旁“阜”(讀fù,表示大山),右邊是倒立的“人”,組合在一起表示“人不小心從山上掉下來”,這就是“隊”字的本義。隨著社會的發展,“隊”字的本義被社會所忽視,為了表達“墜落”這個意義,于是在“隊”字下邊增加一個“土”字,產生了新字“墜”。這個新字“隊”表聲,“土”表義。“隊”跟“墜”也叫古今字。 序號2:“其”,甲骨文像一只“簸箕”的樣子,“其”是“箕”的本字,本義為“簸箕”。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字的本義淡化,借用去表其他意義。為了表達“簸箕”這個意義,在“其”字的上邊增加了一個“竹字頭”,產生了新字“箕”。這個新字“其”表音,“竹字頭”表義。“其”跟“箕”也叫古今字。為了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樣的做法,以“其”為聲旁,增加不同的形旁,產生了“淇”、“琪”等新字。 序號3:“莫”,甲骨文像太陽掉落在草叢(或樹林)中,意思是指太陽落山的時候,也就是指日暮時分,很有畫面感,這是“莫”字的本義。同樣,隨著社會的發展,“莫”字的本義淡化,借用去表其他意義。為了表達“傍晚”這個意義,就在“莫”字的下邊增加了一個“日”,產生了新字“暮”。這個新字“莫”表音,“日”表義。“莫”與“暮”也叫古今字。為了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樣的做法,以“莫”為聲旁,增加不同的形旁,產生了“幕”、“漠”等新字。 序號4:“北”,甲骨文像兩個人背靠背站著,表示“背”的意思。隨著社會的發展,“北”字的本義淡化,借用去表方位的“北方”。為了表達“背”這個意義,在“北”字的下邊增加了一個“月”(“肉”做偏旁也簡化為“月”),產生了新字“背”,這個新字“北”表音,“月”表義。“北”與“背”也叫古今字。 序號5:“永”,甲骨文像一個人在河水中游泳,所以“永”字的本義表示“游泳”。同樣,隨著社會的發展,“永”字的本義淡化,表示其他意義。為了表達“游泳”這個意義,就在“永”字的左邊增加了“三點水”,產生了新字“泳”。這個新字“永”表音,“三點水”表義。為了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樣的做法,以“永”為聲旁,增加不同的形旁,產生了“詠”、“栐”等新字。“永”與“泳”也叫古今字。 序號6:“要”、甲骨文中間部分指人的軀干,兩邊指雙手,合在一起表示雙手叉在人的“腰部”,本義為“腰部”。隨著社會的發展,“要”字的本義淡化。為了表達“人的腰部”這個意義,在“要”字的左邊增加了“月”(“肉”做偏旁也簡化為“月”),產生了新字“腰”。這個新字“要”表音,“月”表義。同樣增加不同的形旁,產生了“?”、“喓”等新字。“要”與“腰”也叫古今字。 漢字“繁衍”現象的另一種情況,是將“母”字作為形旁,增加不同聲旁,產生新字 ,如下圖的“水”、“手”、“言”、“足”: ![]() 下面我簡單談談這幾個字。 序號1:“水”的甲骨文就像流水的形狀,非常直觀,屬于典型的象形字。隨著社會的發展,將“水”作為形旁(表示跟水相關),增加不同的聲旁,形成新的字音,新的字形,表達新的字義,以此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如“江”、“沙”、“汗”等字。 序號2:“手”的甲骨文就像一只胳膊,張開手掌的形狀,屬于典型的象形字。隨著社會的發展,將“手”作為形旁(表示跟手相關),增加不同的聲旁,形成新的字音,新的字形,表達新的字義,以此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如“打”、“扯”、“抓”等字。 序號3:“言”的甲骨文是在“舌”(口中伸出的舌頭)字上,增加一橫。隨著社會的發展,將“言”作為形旁(表示跟嘴相關),增加不同的聲旁,形成新的字音,新的字形,表達新的字義,以此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如“說”、“語”、“譏”等字。 序號4:“足”的甲骨文就像是腳的形狀,有小腿,有腳背、腳趾,非常直觀,屬于典型的象形字。隨著社會的發展,將“足”作為形旁(表示跟腿腳相關),增加不同的聲旁,形成的新字音,新的字形,表達新的字義,以此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如“跑”、“躍”、“跌”等字。 04 漢字的“生病” 漢字產生后,基本適應了當時社會生產生活的發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進步,有些漢字由于筆畫繁多,書寫不變,不利于人們學習和使用,就如一個人生病了,需要進行治療。對于這些“生病”的漢字,就得對癥下藥,對他們進行必要的簡化和改良,成為現代常用字。 如“貓”、“跡”、“燈”、“驚”、“護”、“塵”、“滅”、“云”、“禮”。 ![]() 漢字的簡化有以下幾種情況: 1.將較復雜的形旁簡化,如“貓”和“跡”。 2.將復雜的聲旁簡化,如“燈”。 3.將復雜的形旁、聲旁都換成筆畫少的,如“驚”、“護”。 4.用筆畫少的會意字代替筆畫復雜的會意字,如“塵”。 5.以部分代表全體,如“滅”。 6.借用已有的古字,如“云”、“禮”。 05 漢字的“長生不老” 一部分漢字,從產生到現在,歷經5000多年的時光,字義穩定,字形演變足跡可尋,字音演變也脈絡清晰,字形和字義幾乎沒有發生太大變化,這就是我這里所說的漢字的“長生不老”。 如“旦”、“羊”、“牛”、“水”、“手”、“果”“上”、“下”、“中”。 ![]() 我也簡單談談這幾個字。 1.“旦”,屬于象形字。甲骨文就是一幅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的簡筆畫,表示“太陽升起”,也指“早晨”。直到現在,“旦”字的字形和字義幾乎沒發生變化。 2.“羊”和“牛”,屬于象形字。甲骨文簡直就是羊頭和牛頭的簡筆畫,指“牛”和“羊”。直到現在,“羊”字和“牛”字的字形、字義也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3. “水”,屬于象形字,也是水的簡筆畫,直觀表示水的意思。直到現在, “水”字的字形、字義也沒有多大變化。 4.“手”,屬于象形字。甲骨文就像一只胳膊,張開手掌的形狀,表示手的意思。一直到現在,“手”的字形、字義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5.“果”,屬于指事字。甲骨文表示一棵樹上結的果實,表示“果實”的意思。最開始是三個“果子”,后來簡化為一個“果子”在樹上,這就是“果”字的雛形。一直到現在,“果”字的字形、字義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6.“上”和“下”,屬于指事字。甲骨文表示在地面(或其他參照物)的上面或下面增加一個指示符號,表示方位的“上”和“下”。一直到現在,“上”和“下”的字形、字義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7. “中”字,屬于指事字。甲骨文在一桿旗幟中間作出一個特別突出的標識,指的是“旗幟中間這個部位”,表示方位的“中”。一直到現在,“中”字的字形、字義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06 漢字的“消亡” 漢字產生后,由于書寫習慣以及使用習慣的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存在異體字。所謂異體字,就是指不同的字形,讀同一個讀音、表同樣的意義,在一定時間內同樣的使用,沒有任何區別。由于異體字的存在,增加了學習的難度,不利于交流和使用,就有必要在幾個異體字中僅保留被大部分人接受的那個寫法,使之成為現代常用字。沒有保留的字,就相當于“死了”。 如“野”、“岳”、“杯”、“蚓”、“視”、“和”、“群”、“春”、“丐”,前一個字是保留的,后一個字是不通行的。 ![]() 異體字有以下幾種情況: 1.會意字和形聲字成為一組異體字,保留筆畫簡單的那個。如“野”、“岳”。 2.同為形聲字的異體字,聲符相同而形符不同(形符意義要相通),保留筆畫簡單的那個。如“杯”。 3.同為形聲字的異體字,形符相同而聲符不同(聲符讀音相同或相近),保留簡單易寫那個。如“蚓”。 4.形符和聲符都不同的一組異體字,保留筆畫簡單易寫那個。如“視”。 5.由字的部件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異體字,保留常見的那個。如“和”、“群”。 6.由字的部件楷化形成的一組異體字,保留簡單易記那個。如“春”、“丐”。 (本期內容結束,謝謝關注!敬請繼續關注6月2日發布的的《漢字形體演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