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沿前進方向繞地球公轉,大約在27.32天(一個恒星月)內完成相對于固定恒星的一次公轉,大約在29.53天(一個朔望月)內完成相對于太陽的一次公轉。地球和月球的運動會圍繞它們的一個重心(共同的質量中心)運行,其這個質心位置在距離地球中心約4600公里(2900英里)(大約四分之三個地球的半徑)之處。我們地球中心到月球中心的平均距離大約是385000公里(239000英里),這個距離相當于大約60個地球半徑。 月球的平均軌道速度約為1.022km/s(2290英里/小時),每小時運行的距離大約相當于其直徑的距離,或在天球上移動大約半度的距離。月球的軌道不同于其他大多數行星的衛星,因為它的軌道更接近于黃道面,而不是它的主平面(在這種情況下,為地球的赤道面)。月球軌道面相對于黃道面的傾斜約5.1度,而月球的赤道面僅傾斜1.5度。 月球繞行地球的軌道大小和距離的比例。圖片中一個畫素寬度對應至實際上500公里的距離。圖:WJ百科 月球的軌道性質本節中描述的軌道屬性只是一個近似值。 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有許多不規則性(擾動),其研究(月球理論)有著悠久的歷史。 橢圓形軌道月球的軌道明顯是橢圓形的,平均離心率為0.0549。 月球軌道的非圓形形式導致月球的角速度和表觀尺寸隨著它朝向和遠離地球上的觀察者而變化。 相對于地球 - 月球重心的假想觀察者的平均角運動是每天向東運行13.176度(儒略日2000)。 距(角)月球的距角定義為是它在任何時候都在太陽以東的角距離。 在新月時候,它距離太陽的距角為0度,此時月亮與太陽和地球幾乎成一條直線上。 在滿月時,其距角為180度,此時月亮也與太陽和地球幾乎成一條直線上,只是地球位于月亮與太陽之間。 在這兩種情況下,月亮都處于朔望狀態,即太陽,月亮和地球幾乎成一條直線上。 當距角為90度或270度時,此時月亮為方照狀態(月亮約只有一半被太陽光照亮)。 進動月球的軌道方向不是一直固定在空間中的,而是隨時間公轉的。這種軌道進動也稱為近點進動,是由于月球軌道在軌道平面內的公轉,即橢圓的軸線改變了方向。月球的半長軸——軌道的最長直徑,分別與它的最近點和最遠點,即近地點和遠地點相連——每8.85個地球年或3232.6054天進行一次完整的公轉,因為它緩慢地沿與月球本身相同的方向(順行)公轉。月球的拱點進動不同于它的軌道平面的交點進動和月球本身的軸向進動(歲差)。 圖:Mosesofmason 圖:Mosesofmason 傾角月球軌道平面與黃道面的平均傾角為5.145度。 理論上的考慮表明,目前相對于黃道面的傾斜是由早期近地軌道的潮汐演化而引起的,相對于地球赤道,它具有相當恒定的傾角。它要求這個較早的軌道必須要向赤道傾斜約10度左右,才能產生目前向黃道傾斜5度的解釋。 據認為,原本向赤道的傾斜度接近于零,但由于小行星在月球附近墜落到地球時可能會增大到10度。如果沒有發生這種情況,現在月亮將更接近于黃道,那么日食將會發生的更加頻繁。 月球的自轉軸不垂直于其軌道平面,因此月球的赤道不在其軌道平面內,而是向它傾斜了一個恒定值約為6.688度(這是一種轉軸傾角)。 正如雅克·卡西尼(Jacques Cassini)在1722年發現的那樣,月球的自轉軸以與其軌道平面相同的速率前進,但是與軌道平面相差180度(參見卡西尼定律)。因此,黃道和月球赤道之間的角度總是1.543度,即使月亮的自轉軸不是相對于恒星固定的。 軌道上下交點交點是月球軌道穿過黃道的一種交處之點。 月球每27.2122天穿過同一個軌道交點,這個間隔稱為交點月。 交點線,即兩個相應平面之間的交點,具有逆行運動:對于地球上的觀察者來說,它沿著黃道向西公轉,周期為18.60年或19.3549度/年。 從天球以北觀察時,其交點繞地球順時針移動,與地球自身旋轉相反,并圍繞太陽公轉。 當交點與太陽近一直線時,可能會發生月食或者是日食,周期大約每173.3天。 月球軌道傾角也決定了日食的發生概率; 當太陽,地球和月球在三維空間中處于幾乎一條直線時,當軌道交點與滿月和新月重合時,陰影就會處于交叉狀態。 赤道傾斜與月球停變期每隔18.6年,月球軌道與地球赤道之間的夾角將達到最大值28°36′,這是地球赤道傾角(23°27′)和月球軌道向黃道的傾角(5°09′)度數之和。這就是所謂的月球大停變期。大約在這個時候,月球的赤緯將從28°36’變化到+ 28°36’。相反,9.3年后,月球軌道與地球赤道之間的角達到18°20’的最小值。這叫做月球小停變期。這些交點每年向西移動約19度。太陽每年提前20天左右穿過一個給定的交點。 近點月和遠點月的大小比較。圖:The original uploader was 轉載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