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氣是化源于下焦的,下焦腎陽要能夠溫煦蒸騰,這樣氣化濁水則能出矣。下焦要如瀆,足太陽膀胱經,腑要能降濁,經要能升清,升清靠氣化,降濁靠排水。 兩者通常合二為一,它們是一不是二,是同時進行的。所以我們常用氣化水出藥對,比如黃芪加冬瓜子,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氣虛濕陷下焦,尿頻,尿急。 又比如黃芪、川芎配益母草,治療慢性腎炎腳腫,也是升陽除濕的思路,讓陽氣升騰,濕濁排出。 又比如羌活配澤瀉,小茴香配炒薏苡仁,肉桂配豬苓,一個助膀胱氣化,一個導水下行。治療各類膀胱、少腹積液,腰背受寒,水不氣化,寒主凝滯,積于一處,反復尿頻急。 又比如,桂枝、附子配澤瀉、茯苓,這是桂附地黃丸的思路,也是治陽氣,消陰翳,把陽氣制造出來,把陰水導利下去,這就是治療下焦要注意溫煦和決瀆的道理。 這樣我們再來看《傷寒論》里的桂枝加桂湯(水飲沖到上焦)、苓桂術甘湯(水飲阻中焦)、真武湯與腎氣丸(水飲在下焦),每張方子都立法嚴謹,符合人體正常生理氣化之功。 所以當我們再用《黃帝內經》講的三焦思路去看《傷寒論》時,思路便更為開闊。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這是形容水濕變化的狀態。但如果我們從用藥角度去看,上焦心陽要能夠鎮攝開發,中焦脾陽要能夠運化,下焦腎陽、膀胱要能夠溫煦蒸騰,然后以這思路為中心,周身皆不離一氣耳。作者:曾培杰/陳創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