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故事中,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關鍵因素往往有三種,其一是“武學秘籍”,世人為了爭搶秘籍而產生種種矛盾;其二是“兒女情長”,江湖兒女追求真愛,結果產生各種誤會;其三則是“復仇”,這種因素也是武俠故事中最常見的,同時也是最“無可避免”的,因為常言道“有怨報怨,有仇報仇”。 比如《神雕俠侶》中,楊過就為了報殺父之仇,而差點鑄成大錯,不過他能放下對郭靖一家的仇怨是說得通的,畢竟在柯鎮惡以及侯通海等人將當年的真相說出來之后,楊過作為一個明事理的人,不該再怨恨郭靖一家。 (小龍女、甄志丙劇照) 可他對尹志平(新修版更名為“甄志丙”,后文以“甄志丙”稱呼該角色)的仇怨卻不該放下才是,他為何沒想過殺甄志丙?其實結合書中細節來看,他的決定是合情合理的。 一、小龍女受辱 小龍女這個角色初次登場時,相信絕大多數的讀者與楊過的反應是一樣的,不知她是人是鬼,因為從表面來看,她幾乎沒有半點人味兒。 書中是這么說的:“楊過抬起頭來,與她目光相對,只覺這少女清麗秀雅,莫可逼視,神色間卻冰冷淡漠,當真潔若冰雪,卻也是冷若冰雪,實不知她是喜是怒,是愁是樂,竟不自禁的感到恐怖。” 但隨著劇情的發展,這才了解小龍女只是常年身居古墓,不通世俗禮法,所以顯得不近人情,其實她是個冰清玉潔的女子,就連她師姐李莫愁也感嘆她與男子共處古墓居然還能保持清白之身,讓人佩服。 ![]() (小龍女劇照) 可惜金庸并沒有讓小龍女“完美”的形象保全太久,原著第七回中,他便安排全真教甄志丙將小龍女給欺辱了,至少從明面上來看,二人當時相處了一夜,至于具體發生了什么,就很難說了。 金庸沒將具體的過程寫出來,讀者也只能憑借自己的認知去解讀這段劇情,注意,這句話很關鍵,后文會解析。 所以從明面上來看,當一切真相大白之后,無論是小龍女本人,還是身為她未婚夫的楊過都應該將甄志丙大卸八塊方能解心頭之恨,事實上讀者也十分期待那樣的劇情發生,畢竟正如文章開篇所言,“有仇報仇,有怨報怨”才是武俠故事一貫的寫法。 然而楊過卻沒這么做,他和小龍女都選擇了放下。 二、楊過夫婦的為人 楊過夫婦原諒甄志丙的做法符合他們一貫的人設嗎? 其實就小龍女而言,是沒有問題的,她雖然表面冷若冰山,但內心從來都不壞,可以說她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比如當初面對公孫止時,她也一度傾慕那男子,當楊過再度出現在她面前,她還覺得自己有些對不起公孫止。 ![]() (小龍女、郭芙劇照) 還有在重陽宮一戰時,當她目睹甄志丙為她擋下金輪法王的致命一擊時,她就選擇原諒甄志丙了,這些細節都能證明小龍女的心不夠狠。 而楊過卻不同,楊過雖然談不上“斤斤計較”,但他的確是恩怨分明的,該報的仇,他一定會報。 比如郭芙斬斷他一條手臂,他就一直記恨郭芙,這一點書中寫得很明白,當郭芙身陷火海時,他與小龍女的態度就截然不同。 書中是這么說的:“過不多久,遙遙望見郭芙為李莫愁所害,大火即將燒到身邊。楊過道:'龍兒,這姑娘害了我不夠,又來害你,今日終于遭到如此報應。’小龍女明亮的眼光凝視著他,奇道:'過兒,難道你不去救她?’楊過恨恨的道:'她將咱們害成這樣,我不親手殺她,已對得起她父母了。’小龍女嘆道:'咱們不幸,那是命苦,讓別人快快樂樂的,不很好嗎?’” 盡管楊過后來救了郭芙,也是不情不愿的,因為他始終記恨郭芙,至于后來在襄陽大戰中他說“郭芙不要再記恨自己就好”,其實更像是在表達“該干嘛干嘛,離我遠點”的意思。 ![]() (楊過劇照) 所以楊過作為一個男人,是有理由向毀了自己妻子清白的人報仇的,那他為何沒這么做? 三、輕輕一吻 其實從上帝視角來看,書中的一個細節就能解釋金庸的安排。 筆者在前文提到過,金庸刻意沒有將小龍女和甄志丙相處一夜的細節寫出來,其過程都是讀者憑借自身經驗的腦補,是你覺得孤男寡女共度一夜會發生些什么,但原著中的設定卻未必如此,因為你可能忘了,無論是甄志丙還是小龍女,他們都可以算是“世外之人”,根本不懂男女之事,所以他們當晚所做可能僅僅只是摟抱和親吻而已。 比如書中有這樣一段設定:“(小龍女)只覺他雙手越來越不規矩,緩緩替自己寬衣解帶,小龍女無法動彈,只得任其所為,不由得又驚喜,又害羞,但覺楊過對己親憐密愛,只盼二人化身為一,不禁神魂飄蕩,身心俱醉。” 而后來當楊過親吻小龍女時,你看她又是何反應? ![]() (楊過、小龍女劇照) 原著道:“小龍女對楊過凝視半晌,突然“嚶”的一聲,投入他懷中。楊過將她緊緊抱住,在她嘴上親去。小龍女在他一吻之下,心魂俱醉,雙手伸出去摟住他頭頸,湊嘴回吻。” 你看,這里的描述是不是與“甄志丙事件”發生當晚一模一樣,僅僅只是親吻,小龍女便已經心魂俱醉,根本不存在進一步的發展。 由此反推,金庸安排楊過不向甄志丙發起復仇,極有可能是在表達甄志丙對小龍女所做之事遠沒有讀者想的那么無法挽回,至于那丟失的守宮砂,金庸也解釋過,根本沒有科學依據,那是衣衫輕輕一蹭都能蹭掉的東西,怎可當成“清白與否”的證明? 所以當年糾結于“甄志丙事件”的讀者也可以釋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