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北伐戰爭初期的八支北伐軍,其中實力最弱的無疑是由廣東土匪改編的北伐軍第五軍,所以當北伐戰爭爆發時,也只有第五軍把大部分人馬都留在后方蹲坑。那么,在北伐戰爭結束之后,這個第五軍后來又去了哪里?筆者這回就來介紹一下,粵系第五軍李福林軍事小集團的歷史。
李福林,字登同,1874年出生于廣東番禺一戶貧農家庭,小時候因為沒錢讀書而跟著父親在鄉間種田,后來又到廣州的店鋪里當學徒、幫閑。在廣州混日子期間,李福林經常跑去城隍廟聽說書人講《水滸》段子,趁機認識了一伙和他一樣無所事事又精力過剩的小混混,大家遂決定像梁山好漢一樣,組成了一個打家劫舍的團體。 說干就干,李福林等人成團后,經常在半夜偷偷跑到廣州市區,搶劫無人看守的店鋪,逐漸在廣州盜賊界打出了名號,以至于其懸賞金一度被提升到三千余元。每當縣衙門的差役過來捉拿李福林時,李福林便帶著他的弟兄們跑到山上去躲藏,待差役離開后再出來。不過由于其行為給同族人士帶來很多麻煩,在同族人士、清朝進士李樹椿的勸說下,李福林被迫跑到新加坡去避避風頭。 1907年,李福林在新加坡街頭游手好閑之際,正遇上大名鼎鼎的革命領袖孫中山,經孫中山勸說,李福林終于找到了人生奮斗的方向,決定投身革命。辛亥革命勝利后,李福林即召集了昔日的3000名綠林弟兄,組成名為“福軍”的武裝來拱衛革命政府,革命政府則將廣州河南地區(今廣州海珠區)劃為福軍的地盤,至此開啟了李福林在河南長達十六年的割據統治。 1912年,陳炯明以副都督身份執掌廣東軍政大權后,開始逐一消滅廣州周邊各路民軍,各路民軍頭目原主張聯合起來趕走陳炯明,但李福林卻出于自保心理,并不答應這么做。結果陳炯明趁機將各路民軍逐一消滅,最后只有李福林靠走陳炯明老同事江孔殷的門路,得以單獨幸存。然而當1913年夏陳炯明宣布護法討袁時,自我標榜為孫中山忠實信徒的李福林卻又按兵不動,遲遲不肯參加討袁。
果然不出李福林所料,陳炯明討袁很快失敗,當袁世凱的大將龍濟光率軍進入廣州時,李福林居然又和他搭上了關系。原來,李福林的親家、河南地區的航運大老板譚禮庭的浙江老朋友沈毓華,是龍濟光的結拜兄弟,就這樣,靠著這層關系,李福林又當上了龍濟光的小弟,被委任為南海番禺兩縣清鄉會辦。袁世凱稱帝時,龍濟光被封為振武上將軍、郡王,李福林也被封為中華帝國中將,其弟李芳被封為少將。 逃到港島的革命黨人都很不齒李福林的這種投機行為,李福林則為自己辯解說:“我老李生是革命黨的人,死是革命黨的鬼……我現在的行為,也是奉命澤如先生指示,保存實力,隨機應變……”果不然,當支持孫中山的桂軍陸榮廷部進入廣東擊敗龍濟光后,李福林又再次靠用親家譚禮庭手下的船只給桂軍運煤運物資,不僅保住了地盤,還被陸榮廷封為廣惠鎮守使。 1920年,陳炯明打著孫中山的旗號再次從漳州殺回廣州,李福林一看陸榮廷也快滾蛋了,便馬上調轉槍口,歡迎陳炯明回來。陳炯明見八年過去了,李福林這幫土匪居然還盤踞在河南地區,還成功洗白當了官,內心里很想除掉他,便利用1922年5月孫中山北伐江西的機會,命李福林全軍參加。李福林對此自然不敢違抗,不過他還留了一手,讓族弟李群指揮的保商衛旅營留守河南,假裝聽陳炯明指揮,以備不時之需。 果不然,北伐軍前腳剛進入江西贛州,陳炯明就在后方叛變了,在前方的北伐軍一時回不來,便改名東路討賊軍,在粵軍司令許崇智的指揮下轉戰閩粵邊,其中李福林的福軍被改編為第三軍,下轄四個旅6000余人。李福林知道打仗不是自己強項,就把手下部隊交給許崇智指揮,自己跑到上海向孫中山匯報工作。這時傳來陳炯明被滇桂聯軍擊敗退出廣州的消息,李福林意識到這是重新拿回河南地盤的絕佳時機,便馬上坐輪船跑回廣州。
李福林回到廣州后,找來和自己熟悉的綠林頭目們,大家有人出人有槍出槍,很快又湊齊了3000烏合之眾。然而令人沮喪的是,從前線回來的東路討賊軍,在半路上遭到陳炯明襲擊損失慘重,其中李福林的第三軍僅剩近600人,其中大多數官兵都是失去聯絡跑回家或繼續落草為寇的。李福林把兩支部隊合并起來,改稱建國粵軍第三軍,下轄四個旅近6000人,四個旅長分別為轄林駒、吳近、鄭永珍和袁德墀。 1924年,孫中山又進行了一次北伐,結果在韶關戰役中被北洋軍擊敗,李福林的建國粵軍第三軍也損失了近三分之二的兵力。此后孫中山痛定思痛,開始走國共合作道路,并開設黃埔軍校培養真正屬于自己的軍隊,李福林除選派20名學生去黃埔軍校學習外,自己也在河南小港開辦了一所講武堂學校,并聘請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陳元泳來培訓自己的軍官。 1925年8月,兩廣地區的各路軍隊改稱國民革命軍,其中李福林的建國粵軍第三軍又改稱第五軍,下轄第15、16兩個師,每師轄三個團,此外還師長為李福林族弟李群及原第三軍參謀長練炳章。孫中山根據李福林以前的表現,評價道:“福軍離不開河南,離開河南就會打敗仗?!彼詮V東革命政府看在李福林“革命元老”的份上,就讓第五軍老老實實地待在河南地區當他的地頭蛇,也暫時不要求他出去打什么大仗。 1926年7月,北伐戰爭爆發,此時孫中山已經去世,李福林雖然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地盤,但也知道如果不表示表示,以后就不好混了,于是他便宣布派出一個師(第16師)參加北伐。1927年4月,第16師進入浙江后,正趕上蔣介石在江浙滬一帶發動軍事叛變,師長練炳章奉命帶著第46團去進攻駐韶關的第2軍教導師,結果反被對方繳械。
練炳章只身逃脫后,又加入蔣介石的特務組織藍衣社,奉命回廣東監視軍閥陳濟棠,結果于1934年被陳濟棠抓起來秘密槍決,終年49歲。副師長王若周因為和蔣介石有舊,所以帶著第47、48團投奔了蔣軍,被改編為獨立第6師,該師最后還是被蔣軍繳械,王若周則跑回廣東繼續為陳濟棠效力,1936年陳濟棠被蔣介石解決后,王若周解甲歸田,最終于1957年病逝于港島,終年69歲。 再說蔣介石叛變后,曾密令留守廣東的第四軍軍長李濟深進攻占據兩湖的唐生智,李濟深不想幫蔣介石打仗,便指示李福林去干這事。李福林雖然知道這是李濟深想吞并他地盤的詭計,但也不敢和對方公開翻臉,只好帶著第15師磨磨蹭蹭地走到韶關就不走了,打算看形勢變化再說。應該說李福林的運氣也確實不錯,就在這關鍵時刻,原第四軍12師師長張發奎、黃琪翔帶著兩個師從南昌返回廣東。 張發奎、黃琪翔這次回廣東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搞掉李濟深,李福林為了拿回自己在河南的地盤也表示愿意和他們合作。張發奎知道李福林也沒多大能耐和野心,便放心地把部隊都派出去對付李濟深余黨,而留其看守河南老地盤,后來發生的事情證明,這一部署反而無形之中救了張發奎和黃琪翔的命。 趁著張、黃軍隊主力外出的機會,1927年12月11日,我軍地下黨組織留守廣州的教導團、警衛團和炮兵團在廣州發動起義,建立了廣州蘇維埃。張發奎和黃琪翔猝不及防,被迫連夜只身逃出廣州市區,投奔在河南的李福林。一見到李福林,張發奎就叫嚷道:“老李,給我一個營,我馬上就能擺平這幫家伙!”李福林則只顧著痛罵黃琪翔:“你這混蛋為什么也在,我看你也是個地下黨,這些事情都是你搞出來的!”
李福林之所以不肯出兵,是因為其主力第15師還在粵北,他身邊只有一個特務營,如果派出去就沒兵保衛其老巢了。張發奎沒辦法,只好用槍指著黃琪翔,讓他把薛岳的教導1師調回來鎮壓起義。李福林見有大軍助力,最后派了一些人參與進攻廣州市區,他的部隊乘坐汽艇控制了珠江江面,并殺害了不少被他抓到的、被懷疑與起義有關系的平民。 廣州起義失敗后,張發奎、黃琪翔又親自出馬去對付南下廣東的粵軍陳銘樞部,臨走時,黃琪翔對李福林說:“老兄你只需守廣州一個月,我們即可大功告成!”李福林邊抽著旱煙邊躺在搖搖椅上,笑著說:“別說一個月,再久些也沒問題?!睘榱吮硎緦罡A值男湃?,張、黃這會兒便允許他以兩個獨立團為基礎重建第16師,并以原粵軍將領鄧彥華為將領。 然而夸下??诘膹埌l奎、黃琪翔沒能擊退陳銘樞,灰溜溜地跑去國外避風頭了,留守廣州的李福林這下反成了這次粵軍內戰鬧劇的最大頭頭,受到了全國輿論的指責,在這樣的壓力下,李福林終于也頂不住了,再加上他撈錢也已經撈夠,便毅然離開了軍隊移民去了港島??箲鹉┢?,李福林前往河南招攬綠林舊部2萬余人,結果被蔣介石擺了一道,沒趕上去廣州接收日偽資產發大財的好機會,從此心灰意冷,最后于1953年病逝于港島,終年79歲。 李福林離開第五軍后,重新執掌廣東軍政大權粵軍將領陳濟棠為了控制這支地頭蛇部隊,便將原第四軍第13師和留守廣東的第六軍18師編入第五軍,以原第13師師長徐景唐為軍長。徐景唐,字庚陶,1893年出生于廣東東莞,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2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2期,曾任第四軍軍官學校校長、第四軍13師師長,是個中立派職業軍人。
由于第五軍原先的第15、16師實在缺編太多,徐景唐上任后,對這兩個師進行了大力整頓,將其中不符合服役要求的綠林人士全部清理出去,并于1928年11月將兩個師合并為第16師。半年后,按照蔣、馮、閻、李、白之間達成的軍隊縮編協議,第五軍被縮編為廣東編遣區第2師(在蔣軍那里被稱為第58師),下轄三個旅,徐景唐因為和陳濟棠政見不合而跑去了南京,此后不再握有軍權,最終于1967年病逝于港島,終年75歲。 徐景唐離開后,由和福軍歷史關系較深的第16師師長鄧彥華擔任第2師師長。鄧彥華,字鑄雄,1893年出生于廣東三水,曾在福軍擔任營長,后被調去擔任孫中山大本營衛士、廣州公安局長,還曾短暫當過第六軍17師師長。陳濟棠調他當師長其實是個壞主意,因為經過徐景唐的整頓,此時的第2師里已經沒多少福軍的老人了,所以鄧彥華實際上已完全不能控制這支部隊。 果然,當1929年4月張桂聯軍攻打廣東時,駐扎在東江地區的第2師也宣布嘩變,鄧彥華被迫狼狽逃回,受這次尷尬事件的影響,此后他也轉向地方行政工作,最終于1942年病逝,終年49歲。而嘩變后的第2師官兵則推舉第6旅旅長李務滋為頭目,繼續進攻廣州。李務滋,字伯潛,1893年出生于廣東從化,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6期,曾任第13師參謀長、第18師師長,算是李濟深和徐景唐的親信,他的這次叛變顯然和徐景唐脫不了關系。 眼看李務滋帶著第2師已經打到了廣州石灘鎮(今增城區),正在生病的粵軍將領蔡廷鍇帶著獨立旅上了戰場,經過一個早上的激戰就將第2師這幫烏合之眾完全擊潰,并乘勝追擊攻占第2師大本營惠州城。事后陳濟棠擬讓蔡廷鍇擔任第2師師長,后者則對此完全拒絕,他寧愿把這幫敗軍之將完全消滅掉,而李務滋也確實完全沒有接受改編的意思。就這樣,1929年7月,第2師殘部5000余人最終在閩粵邊被粵軍繳械后全部遣散。李務滋兵敗后也當了個行政軍人,最終于1974年病逝于臺北,終年81歲。
李福林苦心經營了16年的綠林武裝第五軍,就這樣在他離開不到兩年后最終灰飛煙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