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為前兩篇做下補遺看之前的留言里 有拳友提到了站樁會頸僵頭暈 如果本身就有高血壓或頸椎變形、椎管狹窄等問題呢 站樁很容易帶來炁上沖而血不隨 這種情況就會頭暈 最好是先練練“靠山功、蹲墻功”解決堵塞問題后再站 本篇視頻地址 掌握太極拳“塌腰”的好幫手 :蹲墻與靠山 傳武第一功法“蹲墻功”詳解 ![]() 至于單純的脖子僵 那應該是在與沉肩對拉時出現的頸椎過抻 從而導致了頸椎出現問題 考慮了幾天 我覺得可能“頂和領”的精髓就在這了 如果說“頂” 可能有人會過度用意在頸椎上 從而導致頸椎成為“頂勁”與“沉肩”對拉的拔河點 頸椎自然就會出現僵硬與難受了 如果說兩個力對拉有拔河點的話 我認為是胸椎 其實你應該把胸椎往上到頭頂這一段都當成一根棍子 還得是一根有彈性的白蠟棍 它能頂也能彎 如果你感覺頸椎是從下往上一節一節頂上去的 那就很容易用力過度導致頭前傾、脖子僵 要像之前講的“肩胯一體”中 把上身想象成一個長方體那樣 意在整體,不分節 一分節力就散了、歪了 ![]() 另有拳友提出頂勁應該是與尾椎對拉的也就是脊椎從頭到尾是一根棍子 之前最早第一稿中寫“頂勁”的對拉時 我確實也把尾椎包括在內的 但后來改掉了 現在我更傾向與“頂勁”形成對拉的 大部分情況下只是“沉肩” 之所以不把脊椎當一個整體來對待 是因為胸椎的上下各是一根棍子 也就是兩根不同的棍子 而“肩胯一體”發力的難點 就是怎么能讓這兩根'棍子’別分節 和頸椎一樣 要理解“節節貫穿”中的“貫穿”而不僅是“傳遞” ![]() 那為什么我非要說是兩根棍子 而不是簡單的一根棍子上下對拉呢? 這與在“胸肋篇”里講到的“螺旋鏈”有關 當時就因為不好講給跳過了 胸椎這的感受和作用我現在還是說不太明白 能想到的靠譜點的比喻 一個是 把上身肩胯形成的這個長方體 被“螺旋鏈”這根繩子X型捆綁住 那胸椎的中心點就在膻中穴延伸線上 在這個被固定的中心點上 是可以單獨和上下各形成一根棍子的 而“螺旋鏈”在發力時 會幫助我們把這上下兩節合住 另一個 你還可以通過坐著模擬古人騎馬打仗時的發力方式 來感受下整個脊椎的運作模式 ![]() 騎馬時頭部領勁,松腰屈膝 這可以緩解上下顛簸對腰椎的沖擊 如果頂勁與尾椎一直處于對拉狀態 而中節胸椎又是脊椎中靈活性最差的 它是沒法像腰椎和頸椎那樣通過彎曲來幫助脊椎卸力 那就會使從頭到尾的對拉變得很危險了 所以只有中間固定、上下分節 才有利于腰椎、頸椎在顛簸中各自的彎曲卸力 這是人體自發調節的結果 不是我們有意為之的 之前也一直都在強調傳武尤其是太極拳與騎馬作戰的聯系 包括很多人不理解的 站樁時膝蓋要同時滿足“外撐、內裹”的狀態 其實這都是騎馬時的標準動作 ![]() 站樁時可以想象騎在馬上 兩腿被馬背撐開的同時又要向內抱緊馬背 這就是“外撐、內裹”的狀態 所以有條件的拳友最好是能去騎騎馬 感受一下各種太極術語與騎馬狀態的契合度 就能明白我所說的了 除了騎馬的坐姿 其實還有各種非穩定的姿態 尾椎也是無法與頂勁對拉的 接下來就是這次要講的 “虛領頂勁”與平衡頂勁與平衡的關系 首先來看一個有趣的視頻 這是雞頭的無敵穩定系統 因為和人體的構造不同 所以這個我們只是當做啟發性的概念來了解下就行了 00:00 再來看看這個踩“晃繩” 是不是和上面那個有些神似之處呢 在為之贊嘆的同時 我們不難發現 這位民間高手維持平衡的關鍵 就是保持頭部的穩定 而她運用的技巧里也一定有我們講的“虛領頂勁” 只是人家未必這么叫罷了 在這個維持平衡的過程中 能夠幫助頂勁進行調節的 應該就是那看似無處安放的雙臂 通過雙臂的遠近擺動來實現對重心的調整作用 而這時手臂與頭頸這個杠桿作用的支點就是肩胛 肩胛沉得越好 其與胸椎之間的同步穩定性就越好 雙臂所能產生調節的效果也就越好 反之 如果肩胛沉不住 那胸椎就還要承受來自肩胛晃動的影響 同時也能很清楚的看到 胸椎上下是分節的 也就是前面關于兩根棍子的比喻 大家可以舉起雙手 沉肩晃腰感受下 再來看看其他頭位不正的情況 比如我們在各種球類運動中看到的救球動作 ![]() 這算是上面那種平衡晃動的延伸 也同時延伸出一個思考: “頂勁” 總是從百匯領起的嗎? 我的感受是 如果想最大化的發力 那就是要百匯領 如果只是想保持平衡 那在非平衡狀態下就不用百匯領 可見對頂勁運用影響最大的還是發力 由于本篇中大量篇幅都用在之前的答疑上了 所以《“虛領頂勁”的運用:發力》放到下期單獨開篇講吧 謝謝關注,下期見! 虛領頂勁:頂與領 “虛領頂勁”的運用:站樁 肩與胯(2)肩胯一體出整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