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由姜偉玲創作,李經緯題款,李俊峰提供。 《醫宗金鑒》是由清代朝廷欽定御制的一部醫學叢書,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醫學統編教材。《醫宗金鑒》的主編,就是清代著名醫家吳謙。 乾隆眼中的“優秀主編” 吳謙(1689—1748),字六吉,安徽歙縣人,生活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時期,與張璐、喻昌并稱為清初三大名醫。吳謙博學多才,供奉內廷,曾任太醫院判,由于醫術精湛,屢被恩賜。吳謙在臨證之余廣收博采,大量閱讀醫學典籍,發現諸多中醫古籍均因年代過于久遠,文字艱澀難懂,在流傳過程中還有一些錯誤,后世醫書雖日漸增多,但大家各執己見,或博而不精,或雜而不一,讀起來頗多疑惑。吳謙認為,應系統整理注釋各家醫籍,分別諸家是非,以便后學者使用。 乾隆皇帝即位后,十分重視醫學的發展。鑒于古醫書年代久遠,詞奧難明,尤其自晉代以后,醫書數量迅速增長,但良莠不齊,且博而不精。到了清代,醫學界甚至出現了“醫書駁雜,人不知宗”的情況。面對這種狀況,乾隆皇帝下令,征集天下醫籍,進行系統分類,采其精粹,補其未備。乾隆皇帝要編修一部薈萃精華、可以傳世的醫學典籍,以規范醫學理論,樹立權威,使后世醫有所宗。為了便于編寫醫書,朝廷專門設立了編書機構“醫書館”。 乾隆皇帝安排皇子弘晝和大學士鄂爾泰負責“醫書館”相關事務。由誰來總體把握醫書學術標準呢?鄂爾泰首先想到了醫文兼通、博學多聞的吳謙,讓他總體負責醫書的編寫工作。經過嚴格選拔,“醫書館”最終敲定編寫團隊人員,包括纂修官14人、副纂修官12人、校閱官10人、收掌官2人、謄錄官23人、紙匠2人,組成了強大的編寫班底。吳謙先對古籍詳加刪訂,后稍加增減,以備總體纂修之用,作了大量準備工作。乾隆非常賞識吳謙的才華和醫術,他曾對人說,吳謙“品學兼優,非同凡醫,爾等皆當親敬之”。 清代中醫的“規范教材” 作為《醫宗金鑒》的總修官,吳謙為醫書的編纂付出了大量心血。 首先,吳謙請求清廷提供收藏的全部醫書,并下令各省全面征集、提交醫學書籍。除了市面上流行的出版醫書外,還包括無版的舊醫書、未刻的新醫書、家藏醫學秘籍以及世傳經驗良方等。吳謙要求地方官員通過收購、抄錄等方式進行廣泛征集,搜集各種醫學典籍。這些醫書全部被送往太醫院的“醫書館”,以備纂修之用。由此可見,為了編修《醫宗金鑒》,清政府舉全國之力廣泛收集了國內的各類醫籍文獻資料,并將所有醫書進行分門別類、剔偽存真,為書籍的編修作了極其充分的準備。 閱讀典籍是古代中醫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從唐代太醫署到清代早期,醫學校所使用的教材通常都是《傷寒論》《金匱要略》《難經》《素問》《神農本草經》《脈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等經典醫學著作。自金元時期以后,醫學流派紛呈,各家學說興起,各家各派為發展本派醫學理論及推行個人觀點紛紛著書立說,從而出現一大批私修醫學教材。清代,中醫界出現了考據之風,乾隆時期尤為盛行。醫學界尊崇經典成為風氣,對經典醫書進行注釋盛極一時。這種考據風氣的盛行,導致對醫學理論進行注釋的各派學說達到了頂峰。 吳謙認為,盡管不同時期的醫學資料各具特色,但對于初學者而言,醫書應以簡明實用為指導原則。他主張將歷代學說精華收于書中,破除門戶之見,兼收并蓄,以起到匯通醫理與醫術的引導作用。在這種撰寫思想的指導下,《醫宗金鑒》文字簡潔,大部分采用歌訣韻文的形式加以敘述,特別適合初學者學習。正是由于這樣的理念,《醫宗金鑒》成為皇家御制的醫學教材,為醫學界樹立了教材的規范。 《醫宗金鑒》為醫者必讀 歷經三年,吳謙等所編醫書大功告成,乾隆賜名《醫宗金鑒》。該書于乾隆七年(1742年)出版。為表彰編纂此書的有功人員,主要編纂者除每人加升一級俸祿外,還賞給《醫宗金鑒》一部,隨書賞賜的還有特制針灸銅人一具。據不完全統計,《醫宗金鑒》自初版至今,共出了近50種版本,影響甚廣。 《醫宗金鑒》全書90卷,分為15個部分,內容涵蓋內、外、婦、兒、眼、刺灸等臨床各科,是一部既重經典又重實踐,既有理論又有臨證的著作,也是一部“酌古以準今,芟繁而摘要”的中醫百科全書。其中《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17卷、《訂正金匱要略注》8卷,均由吳謙親自編寫,水平很高,為后世關注并廣泛應用。 《醫宗金鑒》十分重視對經典古籍的闡釋,特別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古典醫籍進行了深入探討。《醫宗金鑒》中通過“注”“按”“集注”三種方式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進行闡釋。先是“按”,即修正并對條文解釋進行發揮;后是“注”,即逐條解析仲景條文;再是“集注”,即匯集前人注釋條文的精華,對經典古籍的整理與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見解,頗具啟發意義。 《醫宗金鑒》匯集了各科名著的臨證經驗。每一科主要討論臨床各種急慢性疾病,每病每方均先列歌訣總括,介紹疾病特點,再用文字注釋。治療方法涉及針法灸法、正骨重定、牽引固定、熏洗外敷、水煎內服等,并繪圖數百幅插于各篇之中,使之圖文并茂,易于理解。《醫宗金鑒》還記載了當時在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人痘接種術。 作為清代具有代表性的醫學統編教材,《醫宗金鑒》是習醫者必讀之作。清代官修圖書目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樣評價《醫宗金鑒》:“根據古義,而能得其變通,參酌時宜,而必求其征驗,寒熱不執成見,攻補無所偏施。”(李敏 中國中醫科學院 黃英華 梁永宣 北京中醫藥大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