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又名元勛,字甫澄,法號玉憲。一級陸軍上將。1890年7月1日生于四川省大邑縣。 劉湘十七歲時,赴雅安考入四川武備學堂陸軍弁目隊。次年4月,考入四川陸軍講習所。1908年初,升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 1909年夏,劉湘畢業后被分配到新軍三十三混成協(旅)六十五標作見習官。次年春,被保送到總督趙爾巽開辦的四川陸軍講武堂深造。1911年,調任第十七鎮六十八標一營前隊排長。 辛亥革命爆發后,第十七鎮改為第一鎮。1912年,第一鎮改編為川軍第一師,劉升為第二營營長。1913年討袁作戰中,劉升為團長。1916年3月袁世凱發布命令授劉湘陸軍少將銜,并授以勛五位。嗣后,又給劉湘授予三等嘉禾章。 1918年1月,四川靖國戰爭爆發。2月,靖國軍攻占成都。他見北京政府對四川已失控,立即倒向四川靖國軍總司令熊克武,發出響應“護法”通電。3月,被熊克武委為川軍第一師師長。后改任第二師師長,管轄永川、榮昌、銅梁、大足、壁山、合川、武勝七縣,設師部于合川。從此,劉湘有了固定的立足地盤,開始建立速成系集團,舉辦軍事傳習隊和軍官傳習所,加緊培訓軍中骨干。 1920年4月21日,唐繼堯通電討伐熊克武,以川軍第五師師長呂超為總司令,劉湘為副總司令。劉湘見電勃然大怒,決定擁熊聯兵討伐唐繼堯。劉湘被熊克武任為第二軍軍長。熊克武通電討唐后,劉湘任北路總司令,所部與余際唐部圍攻南充,一時聲勢頗振。 這時,滇軍軍長顧品珍、趙又新集中八個混成旅以上的兵力,準備與川軍決戰。劉湘一到成都,即約集川軍將領商討進攻部署,并將滇軍全部趕出川境。接著,又將黔軍王文華趕回貴州。 川滇黔軍混戰結束后,劉存厚即把北洋政府早任命的四川督軍公署招牌打起來,熊克武也在重慶恢復廣州軍政府任命的四川督軍公署。12月10日,劉湘領銜分別致電劉存厚、熊克武,正式提出自治主張。熊立即復電贊同,同時解除自己的四川督軍職務,退居幕后操縱,而劉存厚拒不作答。 這時,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按照劉存厚所擬方案發布命令,責成“該省督軍劉存厚、省長熊克武、重慶護軍使劉湘等,督飭所屬,共策進行。”劉湘認為,這是北京政府悍然扶持劉存厚為其代理人,與四川自治的主張截然相反。1921年1月8日,他同第一軍軍長但懋辛聯名發出通電,宣布四川自治。宣布劉存厚違反民意,是四川自治之一大障礙,應于驅逐。隨即,三個軍一起迸發,將劉存厚驅逐出成都。 劉湘隨同熊克武驅逐滇黔軍,再度趕走劉存厚,力量膨脹,地位增高,成為速成系的首腦人物。這時,鄧錫侯、田頌堯等保定系集團也隱然形成,意期發展,第一、二軍之間的矛盾日漸暴露。 這年6月,川軍各將領在重慶召開善后會議。劉湘被推選為四川各軍總司令。又被四川省議會和川軍各將領推選為四川省省長。 劉湘掌握川省大權不久,熊克武煽動川軍務部聯合與劉為敵、劉面對這種局勢,陽若無事,陰則密謀采用整軍手段,逐步削弱第一軍力量,然后乘其駐地分散,相機各個擊破:于是他決定第一、二軍務裁一個旅。不料代理二軍軍長楊森意欲擴充自己的實力,搞新二軍系,暗中派人鼓動第一軍將要裁減的獨立旅旅長楊春芳投奔本部、但懋辛聞訊,即急電省方各部首腦,指責劉湘、楊森借改編為名,陰謀誘騙第一軍的部隊。一時輿論嘩然,各軍群起遣責劉湘。劉湘鑒于川軍各部多已站在熊方,只得采取以退為進的手法;于5月14日通電辭去本兼各職,僅帶隨身衛隊,回到大邑縣安仁鎮老家。 1923年春,川戰再起。劉湘為了收拾局勢,便親自出馬,重整旗鼓;北京政府鑒于川情復雜,認為劉湘還有一定潛力,便于7月28日任命他為四川清鄉督辦。 1925年2月7日,段棋瑞參照劉湘的建議,對四川軍政首腦進行調整,特任劉為川康邊務督辦,節制四川所有部隊。委楊森督辦四川軍務善后事宜;免去鄧錫侯省長之職,由賴心輝繼任;免去田頌堯幫辦之職,由劉文輝繼任;又任命劉成勛為西康屯墾使兼管 民政:這樣,劉湘策劃的“三劉一賴”聯盟隱然形成;然后劉湘策動第一軍師長王纘緒背叛楊森,投向劉湘。1926年5月又驅逐了責州軍閥袁祖銘。 北伐軍攻占長沙后,他見大勢所趨,決心擺脫吳佩孚的羈絆、公開討吳并宜稱愿出師參加北伐。10月,被武漢行營主任鄧演達以蔣介石名義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軍長。 1927年2月17日,劉湘被南昌國民政府特任為軍事委員會委員。寧漢分裂后,劉湘表示擁戴蔣介石,服從總司令的命令。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劉湘與賴心輝、劉文輝合力圍攻劉伯承領導的瀘州起義軍;促使王陵基殺害了農民軍總指揮李蔚如(曾任熊克武督軍署參謀長,大革命前加入共產黨)。隨即,在所屬各師及轄區各縣普遍成立“清共”委員會,大肆搜捕和殺害共產覺人。蔣介石在南京另組國民政府的第二天,劉湘領銜,與川中各軍長聯名發出通電,表示擁護。5月初,被委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路總指揮,仍兼第二十一軍軍長。 1928年1月初,劉湘奉蔣介石命令,接收被南京政府免職的楊森所屬各部,9月經呈報南京政府批準,成立川康裁編軍隊委員會,劉湘被指定為委員長,劉文輝為四川省政府主席,鄧錫侯田頌堯等為委員。二劉分掌四川軍政大權后,激起各部將領的惱怒,即組織同盟軍,公推楊森為總司令。劉湘看到自己的處境日趨險惡,便決定先運用政治手段化敵為友,以緩和局勢。他派張斯可攜現款十萬赴合川,許以月收入數萬的渝北護商讓陳鼎勛接管,勸其暫持觀望態度;又派喬毅夫攜現款二十萬前往遂寧餌誘李家鈺,望其按兵不動;再令喬赴成都,以“二劉合作,分宰四川”之策,打動劉文輝,并即決定將資中,內江、隆昌等富庶縣讓出,請其派兵接收。這著棋改變了四面受敵的局勢,即把兵力集中于江北地區,專一對付楊森、羅澤洲兩個勁敵。這年底,發動第二次下川東二十三縣,收編楊森近三萬部隊。1929年1月15日,南京政府免楊森本兼各職,聽候查辦;令劉湘、劉文輝等共同負責善后事宜。此后一段時間,四川成為“二劉”的天下。 經過整軍經武,劉湘和劉文輝的力量不斷膨脹,各擁重兵十余萬人,都想自己統一四川,獨攬權力。二劉關系日益惡化。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劉湘認為蔣介石大有前途,即通電機蔣,被委為討逆軍第七路總指揮,出兵討伐武漢的桂軍。而劉文輝則與唐生智聯名通電討蔣,在政治上又一次陷于被動。中原大戰一結束,劉湘被南京政府任命為四川善后督辦,對四川各軍全權編遣。 劉湘就任督辦的第二年春夏間,就決定攻打劉文輝。二劉之戰,自1931年10月揭開序幕至1933年9月,劉文輝的十萬之眾,土崩瓦解,只帶領殘部退到雅安。劉湘見大勢已定,顧念叔侄情分,不忍置劉文輝于絕路,令各軍停止追擊。9月6日,劉湘取得重大勝利,為使全川歸于統一奠定了根基。 早在1933年7月,劉湘就被蔣介石委為四川“剿匪”總司令,集中全力對從陜南進入川北的紅四方面軍。劉湘既怕紅軍在四川扎根,又怕蔣介石乘機派兵人川。他對紅軍的方針是:擺開陣勢,扎穩陣足,既須硬打才能把紅軍送走,紅軍一日不走,則持久一日,絕不強求所謂“最短期內”的速戰速決。1936年2月,劉湘就任四川省主席職務。他將省政府移往重慶。劉湘就職的當天,立即將自己(二十一軍)防區內一切政權交給省府,以示倡率。各軍將領鑒于大勢所趨,表示擁護統一,愿即交出防區。隨即,將各軍原委的縣長、局長分批調換,暫未調動的送到省政府縣政人員訓練所受訓:這樣,近二十年的四川防區制,遂告結束。 在組成省政府班底時,劉湘抱著“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鼾睡”的態度,外拒蔣介石的人員插入,內對川中各軍系的人閉門不納。在省府委員及各廳處長中,僅與鄧錫侯有關的謝培筠當上了一名委員外,其他都是劉湘乎日深信的嫡系人物。 在這期間,蔣介石的勢力也不斷伸進四川。隨著參謀團人川的還有康澤的別動總隊。康澤兼任四川省保安處政訓室主任后,又在各專區保安司令部內設政訓室,各縣設政訓員,這一體系所用的都是別動隊分子。特別是蔣介石在峨嵋山開辦軍官訓練團,調訓川軍營以上干部,進行分化和拉攏。這一切,都與劉湘的意愿相悖。一個想割據一方,永為雄長;一個欲一統天下,控制地方軍政。 這樣,劉蔣之間的矛盾一天比一天加劇。 劉湘重新加強對外聯絡,以取得反蔣勢力的聲援,他先后派張斯可,李居輝、劉亞林到兩廣活動,還分別派代表去絡山東的韓復榘、河北的宋哲元、山西的閻錫山、陜西的楊虎城等地方勢力。在蔣桂戰爭時,劉湘通電討桂。這時,他與李宗仁、白崇禧捐棄前嫌,重修友好,關系日益親近。 “西安事變”中劉湘發表通電表示擁戴中央,團結御外。對中共在西安事變中作用,劉表示欽佩,認為確是為國家大局著想,有當家作主的風度,具有偉大的眼光和氣魄。 1937年春,蔣介石提出一個“川康整軍”方案,要把川軍的人事、經理、指揮權統直隸巾央,并擬派能夠同劉合作的人去任省主席,讓劉專負綏靖地方的責任。經過討價還價,在重慶召開的整軍會議上通過了各軍及獨立師整理案、軍費支配案、人事處理案等。湘抱病在身,諸將領都勸他留川養病。他去意甚堅,說:“我過去打了幾十年的仗,報不出賬。今天大敵當前,有了抗戰的機會,正好盡力報效國家,見信于國人,將來歷史上,也才知道我劉湘是個什么樣的人。” 11月12日劉湘抵達南京,他對唐式遵說:“調你和仲三(即潘文華)來擔任保衛京畿外圍,這是很難得到的報國機會。今天大敵當前,關系國家存亡,務必發揮我川中子弟兵的特長,圓滿完成保衛首都的光榮任務。”還手令所部營以上軍官要服從唐副總司令的命令,奮勇殺敵。11月28日,劉湘病重在昏迷中被送往漢口萬國醫院就醫。1938年1月2日下午8時,與世長辭,終年四十八歲。劉湘在遺囑中勉勵出征川軍說:“余此次奉命出師抗日,志在躬赴前敵,為民族爭生存,為四川爭光榮,以盡軍人之天職。” 1月22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恤劉湘,追贈一級陸軍上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