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爭篇,主要講了軍事斗爭的一些經驗性的原則。 孫子說“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意思是軍隊承擔了重任、并且占了極大的成本支出,軍事斗爭的難處在于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毛主席認為,軍事斗爭包括三個目標——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和發展自己,正是因為有這三個目標,所以,軍事斗爭就要化直為迂,為了消滅敵人,就要考慮盡量的保存自己。 比如,以迂為直——先使敵人內耗。
這就是把直接的攻打,迂了一步先包圍,而目的在于盡量的保存自己,避開直接攻打的最壞可能性。 比如,以迂為直——先削弱敵人。
這也是為了盡量的保存自己,迂了一下,先想辦法盡量的削弱敵人,然后再消滅敵人。 比如,以迂為直——分割分散敵人。
而為了消滅敵人,就要調動敵人、使敵人分割分散,以使自己處于強的位置,而讓敵人處于弱的位置,這樣就能消滅敵人。這就是迂了一下。 比如,以迂為直——軍事符合政治目標。
而為了發展自己,就要考慮政治影響,以使自己處于有理的地位,這樣就能通過有影響力事件把沉睡的第三方喚醒,以使其資源和人力資源流入我方。這就是迂了一下。 比如,以迂為直——引發敵人矛盾。
所以,要實現好的結果,就要找到敵人內部的矛盾,使它的矛盾加深和引發,使其內部瓦解和分散,比如敵人補充和消耗跟不上,就使其盡量消耗,最后稍加打擊,就使其自潰。這就是迂了一下。 比如,以迂為直——先創造戰場。
前面我們說到,一個軍隊的戰斗力包括兩個部分——戰斗力+創造戰場的能力,而創造戰場的能力,是更起決定性的能力。這個迂,某種角度,就是指先創造戰場。 比如,以迂為直——避開最壞可能性。 基本上,這個迂,是指避開最壞可能性。正是為了避開最壞可能性,所以迂了一下。正是為了不拋棄好的可能性,所以是以迂為直。 比如,以患為利——使敵人不備
因我方有患,故敵人容易在某方面就準備得不夠,于是可以在敵人缺少準備的地方出其不意的打敗他。 比如,以患為利——奠定己方基礎
通過變直接博弈為三方博弈,獲得發展空間,這是把影響力變成實力的辦法。 比如,以患為利——己方困難、敵人更加困難
當敵人更加困難時,它的弱點就進一步暴露出來,我們就可以施以打擊,使其無法支持。 孫子說“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意思是調動敵人、使敵人處在己方的節奏中,于是我方就能做到后人發、先人至。所謂先人至,就是先打擊到敵方的弱點。 這個前提在于己方先立于不敗之地。 這也是毛主席慣用的軍事斗爭的策略,誘敵深入、使敵人自暴弱點、各個殲滅。前提也是己方先立于不敗之地——敵人打不到我。
先打到敵人的弱點,這就是后發先至。 孫子說“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意思是軍事斗爭是為了爭取利益,也是為了避開危險,這里講了在軍事急行軍中,部隊容易失散。 確實會出現這種情況,比如
孫子說“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這里講軍隊失敗的三種原因,即補充和消耗的矛盾對于軍隊成敗起的很大作用,是決定性的。 毛主席認為,
這一點與孫子的這個說法是相似的,孫子的這個是經驗性的,毛主席這個說法是一般性的、概括性的。 孫子說“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意思是說不知彼,則不能做準備,不能做準備,就不能把客觀的條件變成利益。 這一點和毛主席認知相似,
而為了做到這一點,就要知己知彼,就要選擇戰場、布置戰場——把客觀條件變成己方的利益。孫子只是零散的提出,但毛主席用選擇戰場、布置戰場涵蓋了孫子提出的經驗性的東西。 孫子說“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這里孫子用觀眾視角描述了好的軍隊應該是怎么隱秘的,再次強調迂直之計取勝。 毛主席認為軍事斗爭 ,根本上是以集中對分散、以強擊弱、出其不意——以有備對無備。決戰點是個時機問題,而這一切都通過戰略勝來解決。
戰略往往是陽謀的,不是陰謀性的。
局部上則以絕對優劣取勝。原理是戰爭最終是以絕對的優劣分勝負的,那么就在戰爭開始前就形成絕對優劣,使勝負無懸念。
這樣是最能保存自己,最能消滅敵人的,這是真正的先迂——以迂為直。 孫子說“《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意思是軍隊用旗鼓等信號來指揮,使大家的、勇敢者、怯懦者行動一致起來。 毛主席是通過支部建立在連上、黨代表制、政治教育,使部隊打不散、打散了又能聚攏起來。
孫子這篇軍爭篇沒有講預備隊的保留和使用,很奇怪。在現代軍事思想里,非常講究預備隊,甚至預備隊是決定性的。 孫子說“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這里講了經驗性的幾組矛盾,要求把自己置于矛盾的一個方面,把敵人置于矛盾的另一個方面,反之則應避免決戰: 1)以己銳氣,擊敵惰歸。 2)以己之治,擊敵之亂。 3)以己之近,擊敵遠來。 4)以己沉靜,擊敵喧嘩。 5)以己之佚,擊敵之勞。 6)以己飽食,擊敵饑餓。 7)以己有備,擊敵無備。 8)敵若有備,則不與戰。 毛主席更進一步:
以勝利為唯一依據,而勝利又依賴于一定的條件,比如
這是可以普及和復現的客觀條件,這是一種基于高頻分析——即傅立葉變換,這些要素正是用到的頻次最高的要素,故這4個條件就是需要具備的條件。 孫子說“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這里孫子的說法還是絕對化了,不能作為一般性的軍事原則,而只能當作一種概率性的依據。 毛主席的辦法就是用——創造戰場,使用蘑菇戰術,把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并且用俘虜政策,提供敵人戰斗之外的另外出路,使敵人士兵的意志瓦解、戰斗力打折扣。 基本上毛主席的軍事思想,更具科學性、數學性。孫子的兵法,更偏經驗性和絕對化了。毛主席是把各種條件聯系起來看。而孫子是把各種條件孤立起來看的,這是孫子兵法的主要缺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