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跑友問,備戰首次馬拉松,該怎么訓練。 這個問題我其實不大敢回答。幾方面的原因: 1、我從來都不算一個馬拉松愛好者,即使跑馬拉松那樣的距離(比它短,比它長的都跑過),但也是自己跑著玩兒,大多數都是自己一個人跑。早年曾經想在家門口參加一場北馬,結果中不上簽。后來就沒有興趣了。去年11月的那場,結束后的報道,說報名人少,中簽率高,夫人還有點替我惋惜,“今年有點遺憾,你應該報,何況兩個月前你自己剛剛跑完全程,完賽沒有問題”。我倒覺得沒有什么遺憾的。 2、即使多年來,時不時會拉拉長距離,近年基本上每年拉一個42公里。但是,與以參賽為目標的訓練者相比,場次少,經驗更少。 3、我更幻想的,是家人在一旁騎車或者駕車跟隨送補給的那種出游型的長距離跑步,這樣既安全又愉快。這種形式,基本上對速度沒有任何要求。說不定沿途還停下來拍張照片什么的(補給車里可以帶相機)。這種場景不易得的話,把車停在公園門口,以它為補給點,自己圍著公園跑圈,是我采取過的辦法。 所以,要是話題是參加馬拉松賽的話,我就不敢寫這些心得了,水平太差。我把題意改一改,說說拉長距離的心得,而且結合運動科學來說的話,還有一點可以說的素材。 一、想要跑完,必要的基本訓練量 有的人說,我平時都不怎么跑,比賽也跑下來了。這要么是天賦異稟,要么是Success by chance。無論是哪個,都沒有可復制性。不討論。 1、跑量基礎 很多人把月跑量300公里作為訓練參加馬拉松比賽的前提,我認同。如果僅僅跑完算數,不追求速度,那我認為最低限度月跑量200公里,這是打底了。 2、時間基礎 對于過去是健康跑類型的跑者來說,怎么著也得有半年時間的準備(適應)。大神可以每周參加一次全馬,是因為他們的身體狀態一直適應著這42公里的折磨,習慣了。而從10幾公里的健康跑,到完成42公里,那真是一個質的飛躍,身體不經過一個適應階段,是不可能完成的。 有一點一定要引起重視,我們常說,全馬不僅僅是兩個半馬的疲勞累積,而是遠遠大于兩個半馬的折磨。 甚至,我還想說,就算有30公里的經驗,也不足以說明足以應付42公里。因為在30公里以后,體內糖分接近枯竭,“痛苦”會大幅度提高。有人說,馬拉松是在35公里才開始的,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所以,有必要的時間來適應,是必須的。 二、訓練模式跟健康跑也有不同 健康跑模式下,有的人長年累月千篇一律的節奏,沒有人可以說你什么。但是,如果要應付42公里這樣長的距離,除了要強化燃脂能力(對于一場馬拉松來說,即使再瘦的人,其脂肪存儲量,也可以用“無窮無盡”來表述),盡量讓自己以燃脂作為動力來完成,還要有足夠的肌肉耐力。 沒錯,很多人不是能量供應不夠,而是倒在肌肉耐力這個短板上。 也就是說,老覺得“人感覺還有勁,但腿提不起來了”。其實這時候,“人還有勁”,是還沒有到上氣不接下氣的地步,說明呼吸還跟得上(氧供應還沒有成為短板),而腿提不起來,是因為乳酸大量堆積,如果通過增加肌耐力訓練,提高乳酸閾,就可以推遲或者延緩這種疲勞降臨,保證盡可能跑得遠。另一方面,乳酸堆積,說明是在由糖分做無氧代謝來供能,當糖分即將耗盡的時候,連想堆積乳酸的前提都失去了,除了崩潰,似乎真的沒有第二個出路了。 所以,對于想跑完這樣長距離的目標而言,每日千篇一律的距離、速度,這種訓練方式,肯定是不行的。 一般訓練計劃都會有“筑基”、“強化”、“賽前”這樣三個階段。對于大部分跑者來說,筑基可能過去多年已經都做過了,咱們也不討論。“賽前”嘛,基本上也是適當縮減跑量,以及賽前幾天必須睡好、多吃碳水,我們也不提。 中間主要的強化階段,以每周50-60公里為例吧(哈哈,說的是我自己,訓練量普通)。 大致應該是這類節奏。 周一,跑休(周末累了),力量和放松。 周二,2區4區各20分鐘為基準,基準之外通常有10分鐘熱身,5-10分鐘冷身。課表中的熱身不應替代跑前的熱身,即跑前最好單獨也做熱身,下同; 周三,2區跑1小時為基準; 周四,3區4區各20分鐘為基準; 周五,跑休,力量,柔韌; 周六,間歇,4-5區5分,3區3分,重復3-5組; 周日,1-2區慢跑2小時。 這是我當初由系統根據我的訴求自動給出的。基本上以拉有氧代謝能力為主體,照顧了3區有氧高區,4區閾值區的訓練,有少量刺激5區的強度。其中2區4區的變速跑,4區節奏跑,包括4-5區在內的間歇跑,都會有效地促進肌肉耐力。 必須說明的是,以上舉例,僅僅是我自己的過去,不一定可以參考。如果參考,也請根據自己的實情加以調整。無法對對照實施的效果和后果負責。 三、每個人跑42公里的訴求不同 我在長距離奔跑中的享受,上面已經說了,最好是跟親友一起“出游型”的,而不是比賽成績型的。 我最近一次跑長距離是在去年國慶前。單看速度成績,簡直無法看,我是在4小時40多分跑完的。但是,那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在驗證“可否以燃脂區跑完全程”。 最后跑完,幾乎全程在Easy區。 為什么要用一個英文單詞Easy來表示?這不是我拽英文,而是為了跟大家熟知的EMTAI心率分區模型來對照。 EMTAI分法,都是訓練區,沒有熱身那個Warm區的。而一般人自己定義的心率區,最下的一層是熱身區,熱身區以上才是訓練區。 E對應通行的2區; M對應通行的3區; T對應通行的4區,就是閾值區,門檻區等各種叫法五花八門的那個區; A+I是做了細分,它合起來對應我們常用的5區。 我說的基本在E區跑完全程馬拉松,就是我們常規的分區模型下,在2區(燃脂區)里跑完全程。我過去一直以為,隨著疲勞的累積,很難在總體處于2區(E區)的心率下完成42公里。 這是我為自己鼓掌的地方,而不是因為4小時40分的成績,那個成績,基本沒有什么看頭。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非常喜歡衡量心率指標。^_^ 當時的記錄是這樣的。為了確保心率記錄不要出差錯,用了我評定其心率穩定性最為可靠的M430,和一塊Garmin分別單獨記錄,兩者均十分吻合。 四、盯住自己的目標 訴求有所不同,那么執行中,必須盯住自己的目標,不要被外界因素帶著走。 上述,我用自己的案例,來說明:我的訴求是不定期地讓身體做做類似深度充放電的動作,那么在燃脂強度下,盡可能長地進行運動,是我的基本目標。這種目標使得我并不一定以跑完42公里為目標,有時候體力好,可能比這個長,有時候則也可能比這個短,這樣比較自由。 這樣做有幾個好處: 1、再怎么說,馬拉松也是一項極限運動,能完成就不錯了,在這個要求下的“輕松”,其實也比平時的訓練要艱苦得多,這點必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2、我們都知道2區是個典型的燃脂區(上面的Running Index所揭示的有氧代謝供能效率已經雄辯地說明了這點),這才與“深度充放電”的目的相吻合。 3、考慮到即使體脂率十分低的人,要燃盡全身脂肪,理論上也需要三、四十個連續馬拉松才可以,所以,用燃脂來供應能量,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所謂“撞墻”的感受——沒人給發獎金,也不分房子不分地的,搞到自己撞墻干嘛呀! 以上面的舉例來說,我跑完喝了點運動飲料,在停車場做了一刻鐘拉伸,自己開車10公里回家了。中午午睡。次日完全停練,但日常生活,包括外出,均不受影響。 人人都在說,對馬拉松而言,跑完就好,安全地回到家里才是勝利。那實在沒有必要在跑道上弄死自己。說實話,跑完已經足夠開心了。 =================================== 作者:老威修斯,個人公眾號:老威小屋。運動大叔,跑步和健身愛好者,跑步是運動的其中一個手段。崇尚“科學訓練,合理飲食”的健身原則,倡導戒煙斷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為主,以適當追求競技能力為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