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90年,豐臣秀吉一統日本,為了緩解內部利益的分配矛盾,旋即發起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 在此次戰爭之前,豐臣秀吉打的算盤不可謂不精彩:按照當時日本人的估算,朝鮮大約擁有1200萬左右的石高,自己留一半,剩下的再分給手下的將領們,人人得利,豈不快哉? 石高是日本戰國時期設立的法定標準收獲量,約等于古代版的GDP,可以說豐臣秀吉還沒有打贏,便已經在心里把朝鮮瓜分完了。 豐臣秀吉也的確有這個底氣,日本剛剛經歷過戰國時期,兵力充沛。全國動員之下很快便集結起了高達30萬的大軍,在這支部隊中,其中還有6萬人裝備“鐵炮”,也就是早期的火繩槍,單從紙面實力上來看,此時的日本軍隊放眼整個世界都幾乎沒有幾個對手。 正因如此,豐臣秀吉還曾經對自己的親隨夸下海口:朝鮮只是自己的第一步,未來還要以此為跳板,入侵明朝,征服印度。 最終在舉國狂熱中,1592年日本侵朝戰爭爆發了。 與此時如狼似虎的日軍相比,朝鮮的軍隊就要落后很多,不單單是在武器技術上,更是在士氣上的落后。 李氏朝鮮自從成立以來,一直奉中原王朝為宗主國,除了偶爾提防女真人入侵,幾乎從未爆發過大型戰爭,再加上李氏朝鮮本身就政治腐敗,凝聚力低下,自然不是日本人的對手。 日軍的先頭部隊登陸的第二天,便輕松拿下釜山這座重鎮。 釜山淪陷造成了兩個直接影響,第一是極大地刺激了日本人的侵略野心,當所有日本人都意識到朝鮮軍隊的孱弱之后,日本人的前線指揮官不淡定了。 豐城秀吉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但是,其麾下的大名并不一定完全效忠。所有人都想要能夠獲得更多的軍功,更多的戰利品,因此,一夜之間,日軍幾大軍團先后出動,目標直抵朝鮮首都漢城,甚至連豐臣秀吉本人都無法節制。 其次,釜山淪陷也嚇壞了朝鮮李氏王朝,時任的朝鮮國王李昖連忙調兵阻攔,但朝鮮軍隊的戰斗力實在拉垮,接連幾場戰斗的全軍覆沒,使得剩余軍隊無心再戰,匆忙潰逃,日軍一路如入無人之境。 眼看著敵軍即將抵達首都漢城,李昖本人也坐不住了,他扔下了首都衛隊繼續防守,而自己則帶著妻子家眷以及一眾大臣出城而逃,前往北邊的開城避難。 還沒有等到李昖進入開城,身后就已經傳來消息:漢城淪陷。 在逃跑的過程當中,李昖也不忘寫信向明朝求援,但是在當時,關于怎樣向明朝開口,在朝臣之中引起了爭議。 有一部分臣子認為事關緊急,必須立刻寫國書向明朝求援,然而還有一部分臣子認為,直接寫國書求人未免太過丟人,眼下朝鮮各部軍隊正在逐漸聚攏,未必就真的打不過日本人,因此他們建議只用常規的禮節向明朝匯報,請求支援。 思慮再三以后,李昖最終選擇了后者,而還沒等信件發出去,日軍的先行部隊已經抵達開城城外,隨時準備攻城。 李昖無暇他顧,只得再次向北方的平壤逃竄,惶惶如喪家之犬,日軍畢竟是輕裝前進,李昖這樣拖家帶口的,當然是跑不過日軍的。 還沒等他來到平壤,日本人就又已經攻陷了開城,緊隨其后。李昖顧不得進城,只得再度向著鴨綠江邊的義州跑,再跑兩步就該進入大明國境了。 與此同時,朝鮮王廷再也顧不上顏面,直接以正式國書向明朝請求救援。 收到來自朝鮮的兩次求援申請以后,明朝方面是一頭霧水,在當時的臣子中,甚至還掀起了一陣激烈的探討:有人懷疑朝鮮軍隊壓根就沒有潰敗,而是想要誘騙明軍主力進入朝鮮,隨后和日本人一起聯合殲滅,最后侵略大明。 然而此時的李昖已經顧不上許多,他連派幾百個使臣,一面繼續上書,一面游說明朝大臣,在他的努力之下,最終明朝還是選擇相信了朝鮮的話,同意支援。 第一波明軍進入朝鮮境內的作戰,并不容樂觀。 由于朝鮮軍隊的接連潰敗,短短幾個月時間里,日本人已經攻陷了朝鮮的三都(漢城、平壤、開原)外加八道,整個朝鮮境內,除了部分水師在李舜臣的帶領之下,還在勉強抵抗,幾乎再無可用之兵。 而要命的是,哪怕情況已經到了近乎亡國的關頭,朝鮮方面還在耍各種心眼。 先是希望能夠接過明軍指揮權,未果,隨后明朝方面又向朝鮮提出要求,要其自籌軍糧,明朝距離朝鮮路程遙遠,如果從后方調糧損耗驚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明朝出兵,朝鮮出糧。 對此,朝鮮先是答應,稱自己早已備好了數萬石糧食,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朝鮮所說的這數萬石糧食倒是有的,可惜不在別處,正在剛剛被日軍攻陷的平壤。 明軍欲進攻平壤,可朝鮮方面又在情報上加以瞞報,謊稱城內只有千人,可實際上,當時都平壤城內日軍少說也有萬人之眾,致使三千明軍在平壤吃了一場敗仗,折損殆盡。 或許是出于對朝鮮的不滿,此戰將領祖承訓在匯報中憤然表示:明軍在戰斗中曾遭弓箭射殺,而根據朝鮮的情報,倭軍只有鐵炮與長劍,所以,祖承訓合理懷疑,射箭的是朝鮮人。 祖承訓的說法當然是沒有什么依據的,畢竟朝鮮人再怎么不堪,也不至于和日本人一起向明軍進攻。 但當祖承訓的這一番奏折上去,著實把朝鮮人嚇得夠嗆,連連認錯,從某種程度上,也迫使得朝鮮也從這時開始不敢再瞞報軍情。 對于朝鮮的舉動,明廷也并未過于追究,最后便開始了第二波增援,而直到這時,明朝才算是真正參與到了朝鮮戰爭中。 此次作戰中明廷一共派往朝鮮4萬精銳,由李如松統領,并在次年的元月5日,開抵平壤城下,這一次,明軍可謂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勢在必得。 此時的平壤城內駐扎的是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合計18000人。雖然日軍以火器見長,但是在明軍面前,他們占不到絲毫的便宜。 此次作戰中,李如松并沒有接按照傳統的云梯方式攻城,而是先命令火炮部隊遠程轟擊,一番交火過后,直到城墻上的日軍損傷慘重,這時,明軍才開啟攻城。 在這場戰爭中,明軍擺出了典型的圍三闕一,主力將進攻方向為南、西、北,在東面特地給日軍留了一條出路。經過一個晝夜的作戰以后,日軍損傷慘重,再加上數座城門丟失,小西行長只得從東方突圍,向漢城退兵。 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李如松早已命人在這條道路上悄悄設置了埋伏,裝備了數百門各式火炮。根據朝鮮史實記錄:“距城五里許,諸炮一時齊發,聲如天動,俄而花光燭天,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無不焦爛”。 這里所謂的天兵,當然指的就是明軍,可想而知明朝軍隊的戰斗力在這一刻究竟有多么彪悍。 縱觀整場戰斗,明軍損失的人數不過790人,而日軍死亡人數卻高達9000余人,堪稱史詩一般的大捷。 從戰略上來看,雖然名義上圍繞的是平壤進行作戰,但是這場戰爭直接打折了日本人的進攻勢頭,隨后沒用多久,李如松大軍就先后收復平壤、開城,兵鋒直抵朝鮮首都漢城。 李如松在攻陷平壤城以后,并沒有如期解決糧食問題。平壤城的數萬石糧食,一部分為日軍所運走,另一部分則在戰火中損失,此時,明軍的糧食仍然緊張。 在經過第一番交手以后,李如松意識到,現如今最好的做法就是速戰速決,盡最大速度消滅日軍陸地上的主力。 隨后,李如松派遣騎兵數百,對漢城進行偵查。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場原本只是小型騎兵部隊的試探作戰,最終卻演變成了填鴨子式的添油作戰。 明軍偵察隊剛剛抵達漢城外圍時,便遇到了日軍偵查部隊,兩方人馬迅速爆發了戰斗。 此時的李如松得到了消息,又結合在這次作戰前,從朝鮮居民口中得到的“日軍放棄漢城”消息,誤以為這支日軍小隊是平壤城內全部的日軍。 隨后李如松便率領騎兵4000人準備支援,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在兩支小隊交戰旁的礪石嶺上,此時已經有立花宗茂麾下數千日軍所組成的埋伏。 兩方一經交戰便陷入混戰之中,亂戰里,立花宗茂本人還中箭身亡,最終其殘部退到小丸山,戰爭告一段落。 經過這場戰斗以后,雙方都知道了,這絕對不是小規模試探。日軍方面分三路增兵萬人,而明軍方面也派出了相應的增援,關于明軍的人數有5千人和2萬人兩種說法。 但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兩軍足足在碧蹄館一帶交戰了長達6個小時,直至黃昏才各自退軍。 這場戰斗雙方都各自出現了驚人的損失,以明軍小敗而告終。 之后雙方各有爭奪,由于李如松的指揮有度,使得日軍后繼乏力,直到此時,日軍占領朝鮮的野心,事實上已經失敗。 到了公元1593年6月,由于朝鮮境內瘟疫流行,糧食缺乏,豐臣秀吉終于頂不住壓力,選擇向明朝求和。 原本這場戰爭到這里就算是結束了。但豐臣秀吉所開出的條件十分苛刻:不但要求明日和親,還要割走朝鮮大半土地。 其部將小西行長意識到這一條件根本無從滿足,因此和明朝商人沈惟敬勾結,偽造了一份投降表,終結了戰爭。 結果就是明朝這邊以為日本人什么都不要,直接撤退,而豐臣秀吉以為朝鮮南方已經成為自己的地盤,雙方皆一頭霧水。 最終到了1597年初,眼見著幾個條約都沒有滿足,豐臣秀吉惱羞成怒,再度發兵15萬入侵朝鮮。 這一次,明軍的反應就十分迅速了,很快便跟進4萬大軍,明軍總體上戰斗力是要強于日軍的,因此在不久之后,便圍殲了釜山的日軍。 但由于朝鮮方面幾乎沒有任何配合可言,日軍加藤清正居然兵不血刃的又拿下了全州,再度 威逼漢城。 此時朝鮮局勢十分緊張,幸運的是明軍將領麻貴早已洞悉了日軍意圖,先后再蔚山之戰、稷山之戰中以少勝多,大破日軍。 遭受慘敗后,明軍乘勝追擊,接連獲勝,最終穩定了戰線。 截至此時,日軍在陸地上的軍隊已經接連失敗,唯獨能夠操作的便只剩下了海軍,此次戰斗終于迎來了最后的階段,那便是:露梁海戰。 在這場戰爭中,日本水軍在開戰時,擁有3000艘左右戰船,雖然數量龐大,但是性能較差。 而明軍則有水師1.3萬人,戰船500余艘,且攜帶大量火炮。 除此之外,還有朝鮮水軍兵力約4.8萬多人,船舶500艘予以配合,這支部隊由李舜臣帶領,經驗豐富,單從紙面實力上來看,明朝聯軍要遠超于日本軍隊。 此次作戰的焦點在于露梁海峽,如果日軍順利穿越此地,將在戰略上取得極大的主動,因此明軍派遣鄧子龍率兵1000人,駕3艘巨艦待到日軍行進至海峽中段,迂回到側后封堵退路。 在這場戰爭中,鄧子龍的作用是最為關鍵的,也是最為危險的,一旦開戰,他的這支部隊勢必要承受整個日軍艦隊的全部火力。 但對此,鄧子龍毫不在意,鄧子龍這一年已經年逾七十,但依然意氣彌厲,在戰斗中,他奮勇殺敵,最終因船只起火而戰死。 鄧子龍的犧牲為聯軍爭取了時間,隨后,大批艦船蜂擁而至,圍堵日軍艦隊,經過一番鏖戰之后,倭船”大半延燃”,一戰燒毀倭船200余艘。 萬歷朝鮮戰爭終于以此落上了句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