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曾在年老自言平生功業是在“黃州惠州儋州”,而事實上蘇軾在這些地方的功績和文學成就是非常大的,但在黃州的文學成就是最大的,膾炙人口的《赤壁賦》和《念奴嬌》都是蘇軾寫在黃州。 ![]() 蘇軾天生樂天派,一生坎坷經歷的他卻從來不缺失自己的方式來調節自己。從他的詩詞中可以看出,初到黃州時,他的心情是如何表現出的樂觀呢。
要想讀懂詩詞首先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熟悉蘇軾的都知道,被貶黃州之前的蘇軾經歷了自己人生當中最大的“劫難”(即“烏臺詩案”)。“烏臺詩案”的發生原因主要是蘇軾在朝廷中敢言敢說,得罪不少對立官員,這些官員在蘇軾的詩詞中挑出所謂的“反詩”,蘇軾這才被陷害入獄。 ![]() 好在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規定,在被關押一百多天后,蘇軾被貶謫至黃州,初來時寓居在定惠院才有了這首詩的問世。想必蘇軾也明白自己是禍從口出,詩中第一句一上來就是一頓自嘲。他說自己一生是為嘴到處奔忙,如今已是年老卻活得這么荒唐,想想都覺得自己好笑。 一番自嘲后,蘇軾更不會忘了自己“美食家”的身份。蘇軾總能在逆境之中換個角度去看待,第二句中不僅僅有對江中鮮魚味美和陣陣筍香的味覺贊揚,更有寫下江水、茂竹視覺上的美感。在這一點上是最值得令人欽佩的,蘇軾再怎么發牢騷都是言于表,但內心永遠是平靜如水,自得其樂的。 一次自嘲不夠,蘇軾最后還給自己的差事調侃的一番。 ![]() 在黃州的蘇軾授官為水部員外郎、團練副使,卻不得有簽書公事之要,簡單來說只是一個虛職罷了。由此,向來心直口快敢說的蘇軾,這以后想說上幾句話都已經困難了。既然如此,蘇軾轉個頭想,自己因“為口”禍出,此次被授任的閑差倒是讓自己因禍得福了。最后一句的調侃更將蘇軾幽默、樂觀的個性展現的頗有立體化。 或許也是因為這次朝廷“授予”的閑差,讓蘇軾更有心思專門在文學創作上的發揮,這時的蘇軾也有了自己的雅號“東坡居士”。如蘇軾所言,這因禍得福來的正是時候,要不然現在會少了許許多多傳世佳作。 世人多愛蘇東坡,除了他天資聰穎的才華外,更喜愛他的是其心胸開闊、放蕩不羈的性格。還是那句話:當人生遇到困境時,多讀讀蘇東坡的詩詞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