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傳杰 (中國科學院,北京 10864)2021年9月29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前夕,黨中央批準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百年的精神譜系,“兩彈一星”精神與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鐵人精神等被首批納入該譜系。“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以及科學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的生動體現,是偉大的中國人民在20世紀創造、在今天和今后仍將長期具有重大時代價值的寶貴精神財富。 1.“兩彈一星”精神的產生及提出背景 1.1 孕育與產生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掀起核訛詐的惡浪,我國面臨重大挑戰。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做出啟動研制原子彈的正式決定,由周恩來主抓。以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于敏、郭永懷、周光召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愛國科學家在極其艱苦的大西北,克服各種險阻,同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和解放軍一道,開始了研制“兩彈一星”的艱苦卓絕歷程。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我國在1964—1970年成功地研制出“兩彈一星”,創造了非凡的奇跡,是中國人民挺直腰桿站起來的重要標志。1984年,鄧小平在視察中國科學院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時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在偉大的行動實踐中,孕育伴生了偉大的精神;也正是因為有這種偉大精神的激勵,中國人民才能順利完成舉世無雙的偉大事業。 1.2 提煉與提出199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中國科學院成立50周年,中國科學院啟動了對建院初期老同志的全面訪談,以期真實記錄并重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對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視和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斗的歷程。1999年1月,中國科學院原黨組書記、當年組織中國科學院4萬余名科技人員參與研制“兩彈一星”的主要指揮員張勁夫,接受了《中國科學報》記者劉振坤的采訪。 訪談結果以《在科學院輝煌的背后》為題,簡要地發表于該報主辦的《科學新聞》雜志。文章刊發后引起強烈反響,不少當年“兩彈一星”的親歷者希望可以更多地了解研制“兩彈一星”的史實和故事。張勁夫征得有關領導同意后,再次通過記者訪談回顧了往事。訪談結果形成了萬余字的長文《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作為內部資料分送中央領導及相關著名科學家。 5月5日,新華社以《請歷史記住他們——關于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為題發出通稿,《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報刊同時刊載。文章發表后,在國內外引起極大反響。錢學森、朱光亞、于敏、周光召等通過與張勁夫通話或撰寫回憶文章等方式進行回應,同時聶力(國防科委原副主任聶榮臻的女兒)在征求張勁夫的意見后,向中央建議為研制成功“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授勛,并召開表彰大會表彰他們的突出事跡。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表彰大會。朱镕基宣讀中央關于授予于敏等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決定。江澤民在大會講話中指出,在為“兩彈一星”事業進行的奮斗中,廣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發揚了一種崇高的精神,這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由此被正式提出。 2.“兩彈一星”精神的豐富內涵“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核表述雖然只有24個字,但其內涵極其豐富,意義十分重大。 2.1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當年研制“兩彈一星”的許多領軍人物和中堅骨干,如錢學森、鄧稼先、郭永懷、周光召等都是享譽世界、才華橫溢的科學家。為了祖國的“兩彈一星”事業,他們放棄了國外的優厚條件,毅然回國,投身西北荒漠,隱姓埋名,以身許國,奉獻自己的才智、青春,甚至犧牲了寶貴的生命,以灼熱的赤子之心、家國情懷,譜寫了一部愛國主義的壯麗史詩。 2.2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當年的工作環境極其艱苦,工作條件非常簡陋。在西北的研制現場,盛夏時地表溫度超過50℃,嚴冬時氣溫低至-30℃,研制人員都照常實驗、施工。在1959—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時期,蘇聯專家撤走,研制人員忍著轆轆饑腸做核爆試驗,靠一臺手搖計算機,夜以繼日地對海量數據進行原子彈方程的理論演算。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研制人員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依靠科學,頑強拼搏,成就了偉大事業,顯示了中華兒女自立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決心和能力。 2.3 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精神研制“兩彈一星”是百萬人的大會戰,在毛澤東“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事”的指示下,周恩來領導的中央專委統籌指揮第二機械工業部、國防部五院(后為第七機械工業部)、中國科學院等26個部委和科研機構,解放軍各總部、各軍兵種,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000多家單位,全國一盤棋,協同攻關,共同攀登一個又一個科技高峰。“兩彈一星”精神展現了中國人民自尊自覺的志氣,奠定了中國人民自信自豪的底氣,彰顯了中國人民自立自強的風骨。 3.“兩彈一星”精神的當代價值時代孕育精神,時代呼喚精神,時代發展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孕育、產生于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時代,總結、提出于20世紀末的“富起來”時期。如今,中國進入“強起來”的新時代,“兩彈一星”精神仍舊具有重大的價值。 3.1 面對國際挑戰更加需要愛國主義精神歷史的發展不是一條直線,而是迂回、曲折、螺旋式前進的,是國際上不同力量相互作用后呈現的路徑。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特征更加明顯。面對國際國內的復雜形勢,必須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繼承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中的愛國主義元素。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愛國奉獻既是流淌在中華兒女血液中的傳統基因,也是克敵制勝的法寶。 3.2 實現科技強國更加需要勇于攀登的精神為實現建設科技強國的歷史使命,更加需要弘揚勇于攀登的精神。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是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既定奮斗目標。世界科技強國的表征,一是世界科學中心,二是世界創新高地。科學上因襲跟蹤模仿之路,永遠達不到“中心”,登不上“高地”。必須弘揚敢于攀登高峰的無畏精神,把提高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3 現代化建設更加需要大力協同的精神在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特別需要弘揚大力協同的精神。如今的“大科學”時代,科學技術的交叉融合更需要超越個人和部門利益的協同合作。新時代必須大力弘揚當年協同作戰攻關的精神,深化改革,妥善解決合作與競爭的體制機制問題。 3.4 高質量經濟發展更加需要艱苦奉獻的精神在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大環境下,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仍然需要弘揚艱苦奉獻的奮斗精神。干大事業,必然需要大的胸懷和格局。只著眼于個人利益,不愿吃苦奮斗,永遠難成大業。在新時代,一方面,需要以制度保障貢獻者的應有利益;另一方面,仍然需要大力弘揚艱苦奉獻的奮斗精神,具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懷,追求“一生常恥為身謀”的境界。總之,“兩彈一星”精神承載著共產黨人的基因和傳統,匯聚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根與魂。精神的力量是強大的、堅韌的。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兩彈一星”精神將永遠是中國人民的瑰寶,是永不枯竭的偉力之源。 作者簡介:郭傳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研究方向:高分子化學、計算化學、科技戰略與政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