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陳。 這篇文章比較短,沒有特別具體的方法論,但我覺得還是很有價值,我能在1年內飛速成長,把公眾號寫出一定成績,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這套邏輯。 為什么很多人想要變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卻還是沒有太大改變?要么就是陷入努力-放棄-再努力-再放棄的循環中? 因為大部分人都只盯著“做”的層面努力,而忽略了成長的底層邏輯。 事實上,“做”是最外面的一層,它雖然很重要,但如果把力量都用在這一層,一定做不好。 因為驅動“做”這個行為,是更深層次的東西,包括基因、習慣和認知,連接他們的有兩道橋梁,潛意識和意識。 所以,真正的改變,一定是由內向外的,你要理解“內”,還要理解“橋梁”,才能更好的把內外連接起來。 01 有一本書叫作《大腦簡史》,里面提到一個觀點,人的身體是大腦的奴隸,而人的大腦是基因的奴隸,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覺知,人都是被奴役的狀態。 大腦和人都是基因所創造出的一種載具、工具、武器或是生存機器。它們可以保護基因,幫助基因移動,并有利于基因與其他基因競爭。 所以你看,表面上好像是我們人類在持續進化,但實際上,人類的生命只有短短幾十年,而基因則可以不斷遺傳下去。 可見,我們大部分行為,并不是真的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基因的延續。從這種視角觀察,基因就像資本家,人類則是被驅使的卑微打工仔。 正如德國思想家畢希納所說,我們都只是被莫名力量操控的傀儡。 所以你也會發現,我們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錯誤思維,因為基因追求的是生存的效率,而不是思維的正確。 我們是怎么認識這個世界的?是通過反饋。 外界的所有信息都是數據,我們把它們攝入大腦,然后開啟分析。分析后得到一個結果,如果對我們自身有利,我們就去做相應的行為。 可什么是有利呢?是思維的正確,還是底層的生存? 顯然,是底層的生存,所以我們會追求最短路徑,比如別人侵犯你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侵犯回去,這就是被奴役的狀態,也就是我們被本能和情緒驅動。 我們的很多行為其實已經成了快捷方式,完全實現了自動化。但這個快捷方式是有利于生存的,至于正確與否,則不那么重要。 02 后來我在《思辨與立場》中看到一句話,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思維方式的錯誤,當時感覺很對,但沒有深刻的理解。 最近有點理解了,情緒的問題,就是反饋回路的問題,是在觸發情緒的那一刻,我們進行了錯誤的分析,而這個錯誤多半被基因所影響,還有一小半是后天養成的習慣。 也就是我們擁有很多錯誤的快捷方式,它們是由基因和錯誤的習慣回路構成的。 因此,情緒被觸發,然后進入錯誤的回路,進而我們得到了錯誤的情緒體驗,錯誤的情緒體驗又推動我們做出錯誤的行為,這就有了錯誤的情緒到達。 比如,你看到蛇就會汗毛倒豎,看到某種人就會莫名覺得討厭,前者是基因回路,后者則是習慣回路(也有可能受基因影響)。 03 那應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答案也很簡單,自我意識。 大腦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自我意識,這是我們人類所獨有的能力,也是擺脫被奴役狀態的最佳武器。 從大視角來說,現在科學家已經在研究“上傳大腦”這樣的技術,也就是說,有一天我們很可能擺脫基因,大腦永存,也就是自我意識的永存。 從個人視角來看,我們需要通過自我意識改變固有模式,改變反饋回路的底層,然后才能實現更好的成長。 那么怎樣通過自我意識進行改變?關鍵是要開啟自我教育,自我教育需要一個能力,叫作元認知。 所謂元認知,就是對自己思考過程的思考,我們需要把潛意識的行為,調到意識空間,對它進行審視觀察和反思。 元認知就是連接行為和潛意識、意識的橋梁。 舉個例子,什么是自律?自律實際上不是某種行為,而是自我意識提高到一定水平的外在表現。 真正的自我意識覺醒,是元認知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你知道怎么做,以及你通過自己的方法做到了,你的元認知就會得到大幅提升。 為什么有的人能更容易的做出改變,而有的人不能?這是因為人和人的大腦是不同的。 一個人每天都堅持跑步,堅持了十幾年,另一個人則沒有這個習慣,懶散了十幾年,當他們同時覺醒了,想要讀書改變,哪一個會更容易自律? 肯定是前者,因為他的大腦,有一條跑步的神經通路,這里面包含堅持,韌性這些品質。 從這個角度說,他的元認知能力更強,因為你還需要思考什么是堅持,應該怎么堅持,人家就不太需要。 他們已經把堅持打包成快捷方式,放在自己大腦里了。 所以,人和人表面上看沒什么區別,大腦里卻完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差異大的可怕。 想通這一點,你就自然不用再想,自己為什么改變起來太慢這種問題了,因為積累本就不同,你需要做的是,從此刻起,重新好好積累。 好在一切都可以通過練習發生改變,只要你用正確的方法,堅持足夠長時間,你的元認知能力也可以提升,從而推動行為的改變。 04 練習的方式就是,不斷調用元認知調整反饋回路。 有一個很好的思維框架,黃金圈思維,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你可以把一件事調到意識空間,思考它是什么,怎么思考是什么? 找底層概念,比如跑步的底層概念包括,跑步姿勢,心率范圍,重力跑,輕松跑,極限跑,步頻,肌肉力量等等。 如果一件事你都不知道是什么,又怎么可能知道該怎么去做?這就是認知層面的學習。 “為什么”則是尋找意義,也就是要塑造你的價值觀。 你要做一件事,必須要整合自己的價值觀,所謂價值觀,就是什么更好,什么最好,換句話說,就是為什么值得做? 如果在你的價值觀里,做這件事是最好的,那么,你就一定會心甘情愿的去做,而不是痛苦的堅持。 大部分人所謂的價值觀,都是說說而已,并沒有真正內化成自己的,所以做起事情來,才顯得那么痛苦、無力。 “怎么做”則是找到方法,也就是方法論,任何事情都有方法論,沒有方法論的支撐,你就做不好,也做不快。 這就是底層邏輯,做好這一切,實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用李笑來的話說,自我教育就是用我們理智大腦教育我們的本能腦和情緒腦。 當你開始練習一個技能,最開始需要理智大腦參與,調用元認知的力量,做的很費力,但練習足夠長時間后,你足夠熟練了,就相當于把它建了一個快捷方式,放到了情緒腦里,再練習足夠長的時間,就又能建一個快捷方式,放到本能腦里。 一個技能從開始練習,到成為本能,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當然知道邏輯是一回事,完全做到也很難,需要持續的學習思考、實踐,學習就是試錯的過程,我們會在錯誤中,收獲成長,這也是我堅持學習的動力和目標。 以上,就是最近的一些思考整合,老陳不敢說完全正確,因為認知有限,所以大家辯證的看。 但我相信,這條路徑,應該可以幫你指出一個全新的方向,會對你在探索個人成長之路上面提供一些幫助。 參考書目: |
|
來自: 蔚藍8yvdz1pss8 > 《高手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