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患了痛風,會一籌莫展,那個疼痛,甚至造成身體的嚴重侵害,急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會選擇服用西藥秋水仙堿或者降尿酸的藥物別嘌醇、非布司他或者苯溴馬隆治療,但是服用西藥往往存在副作用甚至易復發的問題,因此上很多患者都會選擇中醫來治療,那么中醫是怎么看待痛風的呢? 中醫上的痛風有不同的分型,辨證調理要對應病理病機 痛風病在古代就有了,在古代被稱為“帝王病”,是因為生活條件比較好,長期食用牛羊、海鮮、火鍋等高嘌呤食物或者遺傳因素所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滋陰派創始人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對痛風做了描述,認為痛風屬于痹癥、歷節風的范疇。 中醫認為,痛風的發生可以因濕、因風、因熱、痰濁、瘀滯等因素而發生。從內因上來講一般屬于先天稟賦不足或者后天失養,比如患者素有肝腎脾正氣不足,而卻又喜食肥甘厚膩,居住環境或者生活不規律造成脾失健運、升清化濁不能,導致痰濁內蘊,腎失排濁,從而出現濕熱或者痰濁阻絡或者瘀血凝滯阻滯經絡為病,這就是痛風發生的病例病機。 從中醫的觀點看,對于痛風發作該怎么辦呢?當然是辯證求因了,老柳在門診上發現很多中醫都喜歡用古代經方四妙散來調理痛風,為什么會熱衷于四妙散來調理痛風呢,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四妙散這個方子。 四妙散的淵源,他到底有什么作用,看看歷代名家怎么說 四妙散在清代名醫張秉成的《成方便讀》一書中可以看到,這個方子是在朱丹溪所創的二妙散(蒼術、黃柏)的基礎上加上牛膝和薏苡仁而成的,全方由蒼術、牛膝、黃柏、薏苡仁組成。 全方具有清熱利濕,通筋利痹的功效,常常用于濕熱蘊結或者濕熱下注的痛風甚至有濕熱的肝膽、腎臟疾病。 當然之所以說,四妙散具有清熱利濕、通筋利痹的作用也不是信口開河,而是有依據的,大家看看這個方解就明白了,方中的蒼術燥濕健脾,黃柏清熱燥濕、牛膝補肝腎、強筋骨,薏苡仁祛濕熱,利筋骨,四藥合用為治療濕熱蘊結的痿癥、痹癥妙劑。 清代名醫張秉成這樣總結四妙散,說病痛“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肝腎不虛,濕熱決不流入筋骨。牛膝補肝腎,強筋骨,領蒼術、黃柏入下焦而祛濕熱也,再加上薏苡仁,為四妙丸。《內經》有云,治痿治痹,薏仁可以入陽明,祛濕熱而利經絡,故四藥合用為治痿治痹之妙藥也。” 四妙散在調理痛風的過程中,雖然可以發揮主心骨的作用,但是,我認為中醫講究一人一方,辨證論治,可以在以四妙散作為基礎方同時,加入一些清熱、解毒、通絡、止痛乃至健脾滋腎的中藥更可以達到祛病驅邪的目的,比如我常在四妙散的基礎上加入土茯苓、萆薢、虎杖、秦皮、秦艽、威靈仙、蒲公英、金錢草、車前子等,不僅僅是四妙散的清熱利濕之功更勝,更可以辯證求因的達到解毒、通絡、止痛、化痰、祛瘀、健脾滋腎的效果,更適合各種證型痛風的調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