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還不知道什么是拆書的時候,它的好處我已受用了兩年。 一個朋友是聽書會員,有兩年時間,每周連續兩個小時,爬山運動途中,全程都是他就某本書籍的知識點展開講訴,我用自己的思路與之討論。 兩個人閱讀的關注點完全不同,但是并不影響能夠找到連接點互相討論,運動的酣暢淋漓+思想的碰撞,雙重多巴胺疊加,愉悅感加倍。 那時候我并不知道朋友聽書App里面的內容來源于拆書稿,這就是用最簡單的文字,把一本書的要點寫出來,讓閱讀者受益匪淺。 朋友把拆書稿的內容進一步簡化表達出來讓我聽懂,這個過程中進一步加深了他對書的理解,互動中引申出更多內容的討論。 他用言語的方式替代了書寫過程實現了反輸,我們兩個人都獲得了不同層度對知識的汲取。 在西藏,僧侶們用“辨經”的方式增進佛法,沒有通過與諸多僧侶的辯論經文,不能稱自己是高僧大德。 有書劉主編:獲取一本書知識的最高維度,就是寫一本書。 2、問題一:存到眼中,不達心中。 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需要更新一下知識面,脫離舒適區。最大的問題是:存到眼中,不達心中。那些字眼我都認識,熟悉,連到一起,由于自己基礎內容缺失,大腦無法處理連接,吸收的非常困難。 挫敗感鋪天而來,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有一天問題又突然迎刃而解了。 工作寫文,字數在6000字以上,內容有規定,素材自己解決,過程中收集素材需要閱讀大量的各種資料,從中找出有用的內容,再用自己的方式書寫出來,雖然文章內容有要求,但又必須有自己的個性。 素材收集是一個建立廣泛認知的過程,尋找關鍵事件提取知識點,書寫的時候腦子重組。啊!這不就是我一直尋找的:如何更好學習的方法。 3、問題二:控制不住跑偏的思緒 書寫過程中遇到的第二個大問題是:當我控制3000個字的時候,我可以沒有大綱隨心所欲,當文字上升到5000字以上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個大綱,很容易寫著寫著就跑偏了,時間都浪費在跑題的書寫之中。 有過兩次后,從一開始就明確大綱,寫小標題,每個章節按標題展開,完成后再從頭到尾梳理幾遍,修改一下發現的問題。 在閱讀中發現的問題,在書寫中找到了答案,還能再妙一點嗎? 4、收獲一個接一個而來 世界真奇妙,你以為你夠倒霉了,倒霉一個接一個的來;你以為你夠收獲了,收獲接踵而至。 有一種共鳴是:我也是這么想的,我也是那么認為的,我想了解和學習的那些都在其中。 a、豎式閱讀的好處 通過掃描式閱讀,訓練視線S型軌跡,掌握方法并通過大量練習學會:掃描關鍵字、大腦自動處理、信息重組。 任何一本書籍都可以通過寫拆書稿的形式解讀與學習,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任何一本新書出版后,對應的聽書音頻很快出爐,這是一個非常幸運的時代;我可以通過深度閱讀寫拆書稿的方法充實自己的大腦,也可以通過寫一篇合格的拆書稿充實自己的荷包。 多么妙的事情啊! b、最后的重點強調:拆書稿一定是圍繞一本書要點的介紹,而不是你個人對一本書的感悟。 是在介紹這本書還是寫自己對一本書的感受,不注意下很容易又跑偏了。寫《我最喜歡的一本書》那天,我想按自己理解的形式寫一個縮版稿。 我最喜歡的那本書《綠色國王》,其實幾年前就寫過讀書筆記,現在看起來一塌糊涂,除了我自己對書的感情深厚,和堆集了一些讓人感覺我文筆可以的詞語,并沒有抓住讓閱讀者與我產生共鳴的點。 這次再寫,心中告訴自己,放下從前的印象,如果我是一個不知道書內容的人,我這個書寫能夠讓自己覺得被打動了嗎?有沒有讓自己覺得就是站在旁邊看事件在演繹? 《綠色國王》這本書讓我對作者非常好奇,什么樣的人能夠寫出這種扣人心弦的故事?他經歷過什么?書籍引導我去尋找,又變成答案寫給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 c、常見的大型拆書稿字數在7000字左右,還有3-4千字左右的精簡拆書稿。 長篇與短篇拆書稿內容各有優點,閱讀《少有人走的路》這篇拆書稿時候,第一遍我沉浸在書的內容中了,派克的心理案例及解答切中的都是我生活中遇到并疑惑的問題,一本好書太滋養人了,拆書稿寫的自然流暢看著非常舒服。 我想嘗試一下把我在作者書中獲得的感悟,同提煉拆書稿的內容結合起來寫一寫自己的心得。 挑戰一下自己......。 ![]() 挑戰的感覺真心不錯,不怕失敗不畏弱小,從中走出成長之路。 少有人走的路,風景獨好。書寫風景的人,感謝有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