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加工品,性熱,有毒,入心腎脾經,具有上助心陽、中溫脾胃、下補腎陽之功。被稱為中藥中“回陽救逆第一品”。 附子又分為生附子和炮附子,生附子相對有毒,經炮制后毒性較小,炮制后的附子具有溫里逐寒、溫經止痛的功效,下面分享臨床常用附子角藥,以此達到相輔相成、減毒或增效的目的和功效。 附子-麻黃-桂枝配伍溫通玄府“玄府”一詞首見于《素問·水熱穴論篇》,原指汗孔。汗,所謂陽加之于陰,亦需要陰液充足、陽氣盛實,道路通暢。 麻黃可發越在里之陽氣,解入里之寒凝,無論寒在表在里皆可用;桂枝性溫,入心經,具有溫振心陽、疏通血脈之功。 附子溫通十二經脈, 無論三陽之表還是三陰之里均可用之。三藥合用,宣通表里,振奮陽氣,溫通玄府。 附子-半夏-干姜配伍溫肺化飲《金匱要略》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張仲景首創“痰飲”病名,雖名“痰飲”,實質重在論飲。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則化。 附子振奮陽氣,中溫脾胃,司腠理之開闔,調水道之通暢,既溫化痰飲,又可健脾,以絕滋生之源。 半夏性溫,既降逆,又能蠲飲散結,為溫化寒痰之要藥;干姜溫中止嘔,可去臟腑沉寒痼冷,溫陽化飲。三藥同用,既可溫脾陽助肺金,增強溫肺化飲之功,又可減附子、半夏之毒性。 附子-熟地黃-當歸配伍甘溫除熱臨證見發熱可分為虛實兩大類,實者以祛邪為主,虛者以扶正為主,虛而發熱者,包括氣、血、陰、陽之虛。實指陰陽兩虛之發熱,陽虛者,陰寒內盛,格陽于外致發熱,即陰盛格陽,或真寒假熱,或稱龍雷火動。 附子性熱,可溫補脾腎陽氣。張景岳云:“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熟地黃,味甘,性微溫,具有養精血、溫陽氣的功效;附子善補命門之火,加補益精血之 熟地黃,二藥相合,益精血以溫養陽氣,陰陽雙補,合用養血之當歸,則陽生陰長,化生無窮。 《丹溪心法·補損》云:“諸補命門藥,須入血藥 則能補精,陽生陰長故也。” 三藥合用,共奏陰 中求陽、甘溫除大熱之功。 附子-黃連-黃芩配伍溫清濕熱濕為陰邪,其性黏膩,氤氳難化。熱為陽邪,易傷陰耗液。濕熱常相伴而生,濕遏則熱伏,濕去熱自孤。 濕熱病機如油裹面,即使濕熱并重,亦當以祛濕為核心,清熱次之。祛濕之法頗多,常用如芳香化濕、滲水利濕、苦溫燥濕等, 然濕為陰邪,治當溫陽化濕。 附子通行十二經之陽氣,溫脾陽化濕邪,黃芩、黃連并用,苦以燥濕,寒以清熱;治濕熱蘊結之癥,若單用附子溫其里,難解實熱證,若單用清熱燥濕之黃連、黃芩,又失溫化濕邪之旨,故清溫并用,則事半功倍。 黃芩、黃連性寒,可借附子之辛溫,以防用藥過寒而致濕遏不解;附子辛溫恐助熱盛,如熱火澆油,遂用黃芩、黃連寒涼之性以制其熱。三藥合用,共奏清溫濕熱之功。 附子-干姜-肉桂配伍溫陽安神張景岳云:“不寐者,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邪實,阻遏陰陽相交而不寐,陽乃正氣,陽虛神無所倚,亦可不寐。 陰寒內盛,凝于上焦,心陽受損,神無所養,無力下濟腎水,循環往復,心腎陽虛日甚。 附子上補心陽,下溫腎陽。干姜性熱,守而不走;干姜配伍附子,一可增強其溫陽散寒之功, 二可降低附子毒性,三可提升附子之熱。 肉桂,性溫,具有補腎陽散陰凝之功,《湯液本草》云: “肉桂入足少陰腎,太陰經血分,補命門之不足,益火消陰”。 三藥相合,溫振心腎之陽,消陰翳,解寒凝,謹守張仲景干姜附子湯證之旨,溫陽安神治陽虛不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