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是我國南北分界線之一,是華夏的龍脈。在“引漢濟渭”水利工程中,人類第一次砸穿其底部,使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相連通。 漢江是長江的第一大支流,也是引漢濟渭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它懷揣一股清流,從秦巴山地穿行而過,在平原上汩汩流淌,沖破疊嶂群峰,抵達渭河平原,最終與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水融為一體。 ![]() (秦嶺,我國的南北分界線) 引漢濟渭這一解渴關中的工程,給陜西省注入了全面高質量發展的能量,而這還只是個開端。 陜西嚴重的水資源問題我國的水資源分布差異明顯,整體呈南多北少,冬枯夏汛的不平衡特點。流域的年徑流量僅占長江流域的6%。 ![]() (黃河斷流) 黃河流域常年缺水,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陜西的水資源問題十分突出,急需解決。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為陜西帶來了一線希望。 但自1952年勘察西線線路以來,受特殊氣候和脆弱生態因素等影響,“南水北調”工程何時立項還無法確定,陜西何時能通上水更是難以預測。就算是西線通了水,還是解決不了渭河棘手的供水問題。 不少六七十歲的西安前輩一定記得,在80年代初,西安是我國最缺水的城市。90年代時,關中地區的黃河流域居然斷流了,斷流長度達到上百公里。 ![]() 由于降水量少和氣候干旱,黃河的各個支流都缺水了。而黃河流經的關中和陜北地區,總面積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人口占全省近八成,而水資源的供給卻連30%都不到。 1995年夏,古都西安遭遇了一百五十多天的大旱,當時西安市的可用水量還達不到平時的一半,只能靠大量抽取地下水。 而過量的開采,令西安產生了地面沉降(最深達2.6米)、鐘樓下沉并且底座裂縫擴大、大雁塔傾斜等一系列問題。缺水的陰影一直縈繞在關中人民心頭,生活深受影響,經濟更是一蹶不振。 ![]() (大雁塔曾因超采地下水而傾斜) 西安還好幾次與布局制造業的良機擦肩而過,缺水已經嚴重危及到了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當時我國的水利部長錢正英甚至呼吁全國“搶救西安”。 引漢濟渭工程的施工過程無奈的是,在黃河鬧“水荒”的同時,長江卻是連年洪澇。而秦嶺就像是一堵巨大的高墻,將漢江和渭水分隔兩地。“引漢濟渭”工程正當其時,可以緩解關中缺水難題,讓陜西甩掉干旱缺水的帽子。 經過多年調研,2011年12月8日,“引漢濟渭”水利工程正式開工。 該工程由三座水利樞紐、三座水庫,和兩條隧洞組成。 ![]() 與修建公路鐵路不同,水利工程需要遵循水往低處流的自然規律,不能翻山越嶺。 引漢濟渭工程的大概流程是,將長江支流漢江上的黃金峽水庫的水,通過水泵抬高100多米。從黃三隧洞自流進入三河口水庫,然后再通過98公里長的秦嶺隧洞,自流到黃池溝水庫,最后送到關中平原。 ![]() 工程的源頭在黃金峽。由于黃金峽低于三河口100多米,我國投資10多億元,修建了一座大型泵站,泵站可以一秒鐘抽70立方米的水,通過豎井將漢水送到高119米的隧洞里,再通過16.5公里的隧洞,自流進入三河口水庫。 ![]() 三河口由椒溪河、蒲河、汶河匯聚而成。經大壩攔截后,三河口形成一個偌大的水庫,蓄水量相當于3.5個黑河水庫的水量。 從三河口水庫向西,也有一個隧洞,整體形成一個T形架構,三條隧洞協同合作。當從漢江而來的抽水量太大時,多余部分經控制閘、泵站抽水,進入三河口水庫存蓄;當抽水量太小時,由三河口水庫放水補充。 ![]() 再往北,是一條長達81.6公里的秦嶺輸水隧洞,這也是整個工程最為關鍵的部分。秦嶺是我國南北分界的屏障,也是該工程最大的阻礙。只有從秦嶺最深處打通隧道,鉆山而過,漢江水才能順利流出。 ![]() 世界上專攻硬巖的TBM隧道硬巖掘進機從底部鑿穿秦嶺,是人類史上的首次嘗試。秦嶺底部石英含量高達96%,都是堅硬無比的花崗巖,就像是鋼板一塊,鑿穿的工程難度極大。需要用到一臺專攻硬巖的TBM隧道硬巖掘進機,在地下連續作業。 ![]() (TBM隧道硬巖掘進機) 這個掘進機,就是人們俗稱的盾構機,它長320米、直徑8米,像一條鋼鐵巨龍,工人們親切地叫它穿山甲。 它依靠刀具的轉動來打通巖石。刀具在工作一段時間以后就會磨損,必須更換。與引漢濟渭工程類似的遼西引水工程,在施工的同時同樣采用了TBM硬巖掘進機。 ![]() 在掘進過程中,一星期更換刀具數目不到3把。而秦嶺輸水隧洞一個星期的刀具更換數量,竟然高達123把。正常狀態下,這只巨獸每月的掘進長度只有約150米。 艱苦的地下隧洞施工環境在兩千余米的地下,隧道內的地質條件極其復雜,施工環境難以想象的艱苦。隧洞中的最高溫度可達40攝氏度,濕度常年保持在90%,工人們非常容易中暑。 ![]() (工人們在引漢濟渭隧洞中工作) 施工中,強噪、巖爆、涌水、塌方、有害氣體等災害疊加發生。打通這一隧道的工程,被我國眾多地質專家評價其施工難度是“世界上亙古未有的”。 在具體地質條件的影響下,我們選擇采取鉆爆法(傳統的鉆孔引爆)和TBM法相結合的方式施工。在秦嶺深處,工程建設者們迎難而上,在一米一米的掘進中,甚至創造了幾項世界紀錄。 ![]() 分別是使用“鉆爆法”,無軌運輸施工通風7.2公里、使用“TBM法”,獨頭掘進施工通風16.5公里,以及隧道相向貫通27.3公里。 2022年2月22日,引漢濟渭工程-秦嶺輸水隧洞已全線貫通。由于我們的各項安全保障嚴格到位,工人們從未發生過一起重傷及以上事故。 ![]() 引漢濟渭并不是徑直地把長江的漢江支流,引入黃河的渭河支流,而是在整個關中供水網絡的輔助下,精準地供應給不同地區的用戶。 引漢濟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引漢濟渭工程的終點在黃池溝,通過水利樞紐,引漢濟渭工程將進行分期配水。2022年、2025年、2030年的工程調水量,將分別達到5億立方米、10億立方米、15億立方米。 ![]() 預計2030年將實現調水15億立方米,約等于100個西湖的水量。引漢江水入關中,補充了黃河的水資源,給我國的長江、黃河兩大生命之河,增添了新的聯結紐帶。 此舉大大緩解了關中的用水緊張問題,解決西安、咸陽、渭南、楊凌4個重點城市、11個縣、5個工業區的生活及工業用水問題,總計惠及2348萬人,使500萬畝耕地實現有水可灌,還能帶來7000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使地下水恢復采補平衡。 未來,其將輻射陜北榆林和延安,突破長期制約發展的水資源瓶頸,促進陜西全省的循環經濟發展。 在秦嶺附近生活著許多珍稀野生動物,包括朱鹮、大熊貓、金絲猴等。在引漢濟渭水利工程方案設計線路之時,科學嚴謹的設計師們對于它們的活動區域,進行了大量周全而細致的調查。 ![]() (鐵一院技術團隊研究秦嶺隧洞設計方案) 最后決定繞開動物活動頻繁的地區,路線盡量選擇人類活動多的地區,使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達到了平衡,最大限度地保護了野生動物。 治水興秦,引漢濟渭水利建設的影響重大,水利建設的意義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引漢江水北上,解關中之渴,潤澤三秦大地。 ![]() 如今,西安人民已經喝上了期盼已久的漢江水,多年的愿望已成真,經濟騰飛指日可待,半條腿已經邁入了大城市門檻。 在我國的治水史上,引漢濟渭工程又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的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向“引漢濟渭”超級工程的建設者們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