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大家好,本期我們來分享《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的前半部分。 本章一開頭就用了五個善字,這個善在這里不能當作善惡的善來理解,而是當作最上乘來講,有最具智慧,最為圓滿的意思在里面。 “善行無轍跡” 說最上乘的行路功夫是不在地面留下車轱轆印或足印。 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比喻什么呢? 比喻大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 而有道之人就正是效法大道的這種“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即不在心上造就各種貪嗔好惡的知見和習性,就可稱之為“善行無轍跡”。 人的貪嗔好惡知見和習性如何造就的呢? 是我們對自己圓滿俱足的內在一無所知所造就的。 我們總以為快樂和幸福源自外在的人、事、物,因而一直往外抓取。碰巧得到了,就感到快樂和幸福;若不巧沒得到,就感到煩惱痛苦,如此循環往復,逐漸在內心造就了對外在人、事、物的貪嗔好惡知見和習性。 如果這樣的知見和習性能夠真正持續地給人帶來快樂和幸福也就罷了,可事實是其所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往往非常短暫,短暫的快樂和幸福過后,往往是長久的煩惱和痛苦,長久的恐懼和焦慮,所以才有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之說。 究其原因所在,就是因為我們常常被這些貪嗔好惡知見和習性所控制,而無法往內去尋找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而對有道人而言,因為對內在圓滿俱足的本性完全覺知,懂得往內看,往內求,懂得放下所有的人為造作,懂得順應本性而不是忤逆本性,所以,老子稱其為“善行無轍跡”。 再有,老子之所以“善行無轍跡”來作比喻,其實也是在告訴我們說它是一門功夫,它無法用頭腦來獲得,而是需要練習、練習、再練習! “善言無瑕謫” 說最上乘的言說沒有任何瑕疵,不被人們所指責。 但凡人“言”,都會留下瑕謫,惟有天“言”才無瑕謫。 因此,老子這里是在說有道之人效法大道生育天地萬物,卻無一絲一毫的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圓滿德性。 這里的“言”,不僅指語言,而是包括了內心的感受、念頭、情緒等等。因為所有的語言,無論是書面的,還是口頭的,都是內在感受、念頭、情緒等的表達,且其表達的方式也不僅僅局限于語言,比如人的表情、神態、動作,甚至包括穿衣打扮,其實都是內在心聲的表達。 因此,“言”可以理解為內在的聲音,而內在的聲音若不含有一絲一毫的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東西,那就是老子所說的“善言”。 也就是說“善言”并非是人們所理解的得道之人說話滴水不漏。因為外在的語言如果沒有一個主軸,“瑕謫”的標準又從何而來呢?那就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 就如《道德經》五千言,照理應該是沒有“瑕謫”了吧?可是還是有那么多的后人挑其毛病。 可見外在的語言因有其語境的局限,因而無論如何表達,都不可避免的會有“瑕謫”,所以禪宗才說“開口便錯”“言語道斷”。 正因為如此,所以外在的語言有沒有“瑕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的“言”有沒有合乎本性造化的節度,會不會因“言”的過度,而對本心本性造成傷害,這才是得道之人時時處處為之戒慎恐懼的。 因此“善言無瑕謫”是告訴我們說具有“善言”功夫的人,內心沒有對感受的執著,沒有任何的妄念攀附,因而情緒的發動皆能合乎本該有的節度。 “善計不用籌策” 說最上乘的計算無需運用計算的工具。(籌:計數用具。策:計算工具) 什么是“計”?謀劃、算計的意思。 在我們眾生看來,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開創個人事業,或是涉及一些小小的個人事務等等,都需要有人來出謀劃策。 而在老子看來,最上乘的“計”不是人“計”,而是天“計”,所以他說“善計不用籌策”。 為什么呢?因為大道本自俱足,俱足一切生生不息的造化法則,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所以根本無需任何的人為造作。 因此,最上乘的“計”其實是順勢而為,即順其時勢來作為,當進則進,當退則退。 雷軍有句名言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可見順勢而為也是企業管理的致勝法寶。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說最上乘的關閉不靠任何的關楗可以達到不可開的目的。(關楗:關門的木閂。橫的叫關,豎的叫楗。) 關閉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盜賊入室搶劫、偷盜,而對我們內在來說,最擔心被“搶劫”、“偷盜”的東西就是我們精氣神,而能夠“搶劫”、“偷盜”我們精氣神的就只有我們的貪嗔好惡知見與習性。 那什么東西能夠防御其“搶劫”或“偷盜”呢? 內觀。觀胸中一氣的自在,觀胸中一氣的動蕩起伏實相,觀好與不好知見的生滅……。 只是觀,沒有任何的對抗,叫“無關楗”。而在持續的觀照之中,貪嗔好惡知見與習性將自然而然失去力量,所以叫“不可開”。 因此,“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是告訴我們說,放下內在的有為,放下內在對感受的貪嗔好惡,才是長養我們精氣神的最好辦法。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說最上乘的“結”沒有繩索的約束仍然不可解。 《周易 系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這里的結繩和書契都是指契約,而且結繩是人類出現最早的契約,“結繩而治”就是依據契約而治的意思。 可見老子這里“結”的原意是指契約,締結契約卻不用繩約,表示契約無形無相,雖然無形無相卻又不可解除,可見這個契約并非是我們常人所理解的契約。 記得老子在第二十一章時說過“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其中有信”的信,其實就是老子在本章說的無繩約而不可解的意思。而“結”呢,就是大道生生不息的造化規則,這個規則不需要任何的外在力量來約束,祂無論何時何地都依照這個規則來作為而從不例外,所以叫“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那么作為稟賦天地之精華的人類來說,其本性也俱足同樣的造化規則,因此,只要我們不以自己的好惡分別去干擾祂,去障礙祂,那么,本性的造化就可以按照本自俱足的規則去進行,去逐漸圓滿本被我們幾乎破壞殆盡的身心性命。 這也就是“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的意義所在。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這里,本章的后半部分我們下期繼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