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征伐中亞中原,必先統蒙古高原,欲統蒙古高原,必先下克魯倫河。
于是我們不禁好奇,鄂嫩河-克魯倫河流域的地緣中心又在哪里?克魯倫河全長1264公里,源頭在肯特山(即狼居胥山)東麓,先是向南奔流出肯特山支脈之后,轉而一路向東注入呼倫湖,從額爾古納河流出,成為黑龍江的南源。克魯倫河下游有一處號稱中國最美的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雖然這里的草場更為肥美,但也更靠近游牧與漁獵的界限大興安嶺,也遠離草原帝國的政治中心—鄂爾渾河-色楞格河流域,所以在游牧政權看來,呼倫貝爾過于邊緣的地理區位,注定是難以擔起東部板塊中心的重任。
在游牧政權看來,呼倫貝爾過于邊緣的地理區位,注定是難以擔起東部板塊中心的重任。
當然,在匈奴冒頓單于擊敗東胡盡占其地后,其中一支逃入大興安嶺北段的鮮卑山隱藏,一直等到匈奴被漢朝擊潰西遷遠遁之后,才再次現身,最終成為蒙古高原第二任王者。沒錯,說的就是鮮卑。所以作為管轄鄂嫩河-克魯倫河流域的匈奴左賢王,其很有可能會定期駐牧呼倫貝爾草原,因為這里的草原著實誘人,當然更重要的是作為匈奴帝國的邊陲,也需要時刻保持在這里的武力存在,以防止東胡部落死灰復燃。
邊界是存在諸多不安定、不安全因素的地帶,且缺乏足夠廣闊的防御縱深,出于防衛的考慮,不會成為政治中心。
但在邊界建立牙帳作為統治中心,確實不現實,不是任何草原帝國或者農耕王朝都能像明朝永樂大帝那樣將國都設立在邊界一側。因為邊界是存在諸多不安定、不安全因素的地帶,且缺乏足夠廣闊的防御縱深,出于防衛的考慮,往往被任何政權的政治中心所遠離。況且永樂帝雖然遷都北京城,但是在北京城外的燕山山脈上設置了兩條全長一千多公里的內外長城,從秦皇島到張家口以西呈弧形展開,像兩條手臂將北京城環抱其中。
北京城外的燕山山脈上設置了兩條全長一千多公里的內外長城,從秦皇島到張家口以西呈弧形展開。
內外兩道長城均配備有邊墻、衛所、軍堡、關隘、烽燧、軍驛等不同設施,彼此串聯最終結成完整的北京城防線。
況且內外兩道長城還均配備有邊墻、衛所、軍堡、關隘、烽燧、軍驛等不同設施,其中衛所下轄軍堡,軍堡負責用來屯兵和具體線段的防衛,軍驛負責傳遞軍情,相鄰軍堡首尾相連,彼此串聯最終結成完整的北京城防線。而對于管轄克魯倫河流域的左賢王而言,將牙帳放置在呼倫貝爾草原就需要配套龐大的防御措施,這是不現實更是不劃算的。
克魯倫河是一條典型的草原河流,河水流量不大,支流不多,一年中若遭干旱偶有斷流。
既然克魯倫河下游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不合適,那么只能再往上游巡查。但克魯倫河是一條典型的草原河流,河水流量不大,支流不多,一年中若遭干旱偶有斷流,所以中游也并不合適。此外蒙古人有句諺語:“寧在杭蓋當牛馬,不在戈壁灘做人。”而杭蓋便是山麓森林邊緣的牧場,也就是說克魯倫河上游,更靠近肯特山麓的地方,即有高大山脈在后,同時又有河流穿過的丘陵盆地才是最有可能成為鄂嫩河-克魯倫河流域的地緣中心。
克魯倫河以圓弧形掉頭向東奔流,形成一個巨大的河曲,河曲的終點處便是蒙古帝國都城大斡耳朵。
參考克魯倫河的流向,從肯特山匯集而來的水流并沒有直接向東奔騰到呼倫湖,而是先向南流淌了240公里之后,轉而以圓弧形掉頭向東奔流,形成一個巨大的河曲,河曲的終點處的北岸便是蒙古國東部的畜牧業中心--溫都爾汗。這個地方學過歷史的中國人應該都比較熟悉,是林帥的殞身之地。不過在蒙古帝國時代,這里有另外一個名字:大斡耳朵。
1206年鐵木真擊敗克烈部、乃蠻部統一蒙古高原之后,便在溫都爾汗西南建立了蒙古帝國的第一個都城。
所謂“大斡耳朵”,在蒙語中意為宮帳或宮殿,是游牧民族大汗所居之宮帳。1206年鐵木真擊敗中、東部的克烈部、乃蠻部統一蒙古高原之后,便在溫都爾汗西南建立了蒙古帝國的第一個都城,成吉思汗時期共有四大斡耳朵,分屬4個皇后,此地是第一個,也是成吉思汗原配弘吉剌·孛兒帖的所居之地,之后大斡耳朵由“幼子守灶”的四子拖雷繼承。
弘吉剌部游牧在呼倫貝爾大草原,這個部落沒有勇士,但有無數以面貌秀麗、膚色光潔著稱的美人和智者。
這里延伸介紹一下教育出蒙古四大汗國創建者的弘吉剌·孛兒帖,本是弘吉剌部人。弘吉剌部游牧在呼倫貝爾大草原,是蒙古草原上一個十分奇特的部落,這個部落沒有勇士,但有無數以面貌秀麗、膚色光潔著稱的美人和智者,所有的蒙古部落男子都以能娶到弘吉剌部的女子為榮。憑借這一優勢,弘吉剌部通過與草原上有實力的部落首領聯姻,而保持一種超然的地位。
孛兒帖為人端莊、聰慧賢明,在成吉思汗最難之時,不離不棄嫁給他追隨他,輔成吉思汗奠定蒙古帝國基業。
鐵木真9歲時,在其父也速該帶領下與弘吉剌部德薛禪的女兒孛兒帖定下婚約,返程途中被宿敵塔塔爾人毒死。孛兒帖為人端莊、深明大義、聰慧賢明是一個才情兼備的美貌女子,在成吉思汗最難之時,不離不棄嫁給他追隨他,輔成吉思汗奠定蒙古帝國基業。當然她也是最受成吉思汗信任、敬重、得寵的結發妻子,年邁后亦是如此。1214年成吉思汗還與弘吉剌部結為世代姻親:“弘吉剌氏生女,世以為后;生男,世尚公主,世世不絕。”之后蒙哥汗以及元朝歷代皇帝的皇后皆源自弘吉剌部。另外成吉思汗的母親訶額侖也是弘吉剌部人。
溫都爾汗所在的位置正是肯特山地與草原相交的杭蓋地區,南側奔流的便是克魯倫河。
言歸正傳,其實從自然環境來看,溫都爾汗所在的位置正是肯特山地與草原相交的杭蓋地區,而且成吉思汗所在的乞顏部原駐牧地便是斡難河源頭,也就是鄂嫩河與克魯倫河之間的上游河谷地區,溫都爾汗正處于兩河之間的南緣,所以成為蒙古高原東部的地緣政治中心并不奇怪。2013年蒙古國將溫都爾汗更名為成吉思汗市。
隨著蒙古帝國疆域的擴張,以及平衡高原中西部的需要,政治中心從溫都爾汗遷到了杭愛山南麓的哈拉和林。
不過,后來隨著蒙古帝國疆域的擴張,以及平衡高原中西部的需要,1235年蒙古帝國的二代目窩闊臺汗便將政治中心從溫都爾汗遷到了杭愛山南麓的哈拉和林(距烏蘭巴托市西南365公里),使這里成為了13世紀中葉的世界中心,羅馬教皇的傳教士、南宋朝廷的使節團、波斯商人的駝馬隊、高麗王國的進貢者…都匯集到了這里,而且哈拉和林及其周圍景觀與2004年成為蒙古國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1260年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奪得蒙古帝國汗位后,政治中心南遷到北京,哈拉和林成了元朝嶺北行省的首府。
不過1260年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奪得蒙古帝國汗位后,政治中心南遷到北京,哈拉和林便成了元朝嶺北行省的首府。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上期回顧:鄂嫩河-克魯倫河:不只是鮮卑、契丹、女真、蒙古人的龍興之地
備注:本文是《蒙古國合集》系列連載的第13期,僅為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轉發。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