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游獨立評論 思辨 洞見 請把我【設為星標】 第一時間收到推送 ![]() 昨天講了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誤解,今天我們來審視自身,說說中國人對自身文化的一些認識誤區。 01 關于儒學,無論是微信群還是BBS上都有非常多的爭論。 我們通常所看到的現象是,群友們、壇友們翻著故紙堆,就書本里的只言片語爭論不休,甚至于一個詞、一個字的釋義都有天壤之別,大家各不相讓,總是無法達成基本一致。 試想一下,如果大家所運用的概念和文本都不過是在各說各話,各自按照自己的目的來附會硬套,這樣的爭論有意義嗎? 不客氣的說,這些爭論毫無意義!無聊透頂!不會產生任何有價值的成果。 因為,在我們如何看待一個學問、一個理論體系的問題上,僅僅去辨析書本里的文字,這不只是舍本逐末的問題,更重要的在于,這是方法性的錯誤。 我一直一貫的認為,文字表面的意思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文字背后所承載的內在邏輯和思維方式。 內在邏輯和思維方式,才是檢驗一個理論成色的核心與靈魂。 表面上看,恐怕沒有任何一部理論或典籍,包括宗教原典里,說的話是不漂亮、不好聽的,也沒有哪一部學說上來就承認自己的理論是宣揚邪惡的,是想敗壞人、國家與社會的。 哪個壞人,是一出場就宣稱自己是壞蛋,是來害人的呢?這不是傻子嗎? 自然而然,我們判斷一篇文章觀點的對錯,正確的方法就不是琢磨文字表面的意思,而應該穿透文字表面所營造的煙霧彈,直指思想內核。 這就如同我們判斷一個官員是否貪腐,不是看他在臺上唱了多少高調,說了多少漂亮話,而是看他的實際作為一樣,我們也應該放棄對著故紙堆爭辯的錯誤方法,學會使用思辨這把手術刀去割開那些光鮮亮麗的表皮,直達病灶,才能手到病除。 那么,當我們考察儒學的對錯優劣時,正確的方法是什么呢? 很簡單,看事實!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 只有事實才是檢驗理論價值高低與好壞的依據,而不是看誰喊的口號漂亮。 02 那么,儒學之于中國的事實是什么呢? 我按照大致的邏輯順序,羅列如下:
總而言之,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對現代文明體系的建立,有過任何原創性的推動。 這個事實造成我們在近代幾乎是完全照搬別國已經成型的體系,無論是科學的、政治的、法律的還是經濟的體系。 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僅僅在現代文明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上做了些有益的補充而已,遠遠沒有觸及現代社會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結構。 我想,稍微理性的中國人,都會承認我說的這個基本事實。 我們的所有討論也將在承認這個基本事實的前提下展開,否則就會陷于無意義的雞同鴨講之中。 那么,儒學為什么不能對現代文明產生原創性的推動呢? 究其原因,是儒學在兩個基本設定上,都犯了根本性的錯誤。 一個是人性設定,儒學認為人性向善,人人皆可成圣人; 一個是政治設定,儒學的政治理想是圣人君子治國,人人自覺各安其位。 這兩個基本設定,非常不幸,都是烏托邦的構想。 03 先來看人性論。 雖然孔儒學說并沒有明確把人類的本性設定為善,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并非是儒學正統經典里的字句,所以這個鍋,我們不能讓儒學來背。 但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那就是儒學認為人性是可以向善的,通過教育和修君子之道,人人皆可成為圣人。 從哲學上講,因為人性的復雜,無論是斷言“人性善”還是“人性惡”,都是過于輕佻的。 康德認為人的道德感先驗存在,所謂惡,就是人們意識到了善,卻選擇了背離。 如果說自由意志是一枚硬幣,善與惡就是這枚硬幣的兩面。這就意味著,善與惡“共居”于人性的基本結構之中,而人是“善惡同體”的理性存在物。 同時,因為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和肉身始終被自然律束縛的現實,人類對于善惡的選擇,總是呈現隨機和任性的趨勢,即所謂“自由的任意”。 這種“自由的任意”是人性無法割裂的基本結構,而儒學對此不但沒有深入剖析,實際上,儒家學說在對人性的思辨和探究上都處于空白狀態,(儒學)所有的僅僅是一些老練的、道德的教訓(黑格爾語)。而這些“常識道德”,往往都是拍腦門的經驗之談,不能普遍成立,經不起邏輯的推敲。 康德認為,如果聽任自己的直接感覺(如同情心)而忽視了將道德法則的普遍性要求作為內心唯一的動機,就不可避免會墮入偽善。 而儒學最為人病詬的恰恰就是其偽善的特質。 孔子對此并非沒有警覺,孔子曾言:“鄉愿,德之賊也”(《論語·陽貨》)。 然而,這種孟子形容為“閹然媚于世也者”的鄉愿,在儒學自身的理論體系里是無解的,因為儒學本身并沒有對于人性做出像樣的解答。 儒學對于人性之根本惡采取了回避的態度,如同鴕鳥把頭埋在沙子里,對人性之惡視而不見,進而武斷的認為依靠教育和教化就可以向善,從而成為君子,從理論上放棄了對這種人性之惡進行制度性約束的可能。 而這恰恰是催生偽君子和道德表演家的直接原因。 貪官們說一套做一套,在臺上道貌岸然,背地里男盜女娼,不能不說是中國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追根溯源,儒學難辭其咎。 反觀西方文化中,基督教所帶來的原罪意識,順理成章的讓人們形成讓制度來約束人性之惡的普遍共識,而并非依靠沒有強制力的道德或教育。 不得不說,這些制度性的結果都源于中西方核心文化對于人性認知的巨大鴻溝。 04 再來看儒學政治觀。 依照儒學人性論的設定,儒學政治觀崇尚“圣人政治”,一種等差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很多人忽視了,這種政治秩序的本質是“他治”,是以一方放棄權利來實現的政治秩序,這和現代政治體系每人保有基本權利和付出義務的“自治”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馳。 如果政治理念的核心本質都是截然相反的,儒學不能對現代政治體系做出原創性的貢獻,不足為奇。 同時,儒學因人性論上的錯謬,導致其政治構想必然是一種烏托邦。 我們來看看孔子是如何想、如何做的: 孔子在面對春秋時期的社會亂相時,極力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提倡“克己復禮”,認為只有恢復禮樂制度,實行仁愛,才能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實現“天下有道”的和諧社會。 那么禮樂制度是什么呢?禮樂制度是通過“制禮作樂”來規范一個社會各階層人們的行為規范和相互關系的社會政治制度。 其基本內容有二: 1、用禮來區分等級; 2、用樂來調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而社會中的人們關系就如音樂一樣是錯落有致、上下有序、美妙動人的,這種等級和諧的政治圖景就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標。 孔子希望形成這種等級和諧之理想圖景依靠的是人民道德感的自覺認同,而事實證明,這種假想完全沒有操作性。 因為標準模糊的道德并不能作為實際考核手段,而等級的劃分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性安排和利益考量,也無法順利施行。 事實雄辯得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從漢至清,歷朝歷代一直只是表面上提倡儒學仁政,實際操作上卻用法家的嚴刑峻法,這種“外儒內法”的歷史事實無可爭辯的證明了儒學政治構想的烏托邦性質。 唯一一個不信邪,真正試圖實施儒家所謂“德治仁政”的是漢代的王莽。 很多人評價王莽,斥責其沽名釣譽,并非賢德之人,不過鄉愿爾。但史學家呂思勉卻并不同意,他說王莽本身博學并禮賢下士,孝敬母親及寡居的嫂嫂,地位越高而對人越謙虛,而且自己與自己家人的生活始終接近清貧,甚至王莽的妻子因為穿著樸素出門迎客被認為是仆傭。 就這么一位真正的儒生,當上皇帝后真心實意試圖踐行儒家政治理想,復興周制,其結果是死后舌頭被分而食之和歷史上最短命王朝。 旅美歷史學家黃仁宇對此評價到,從王莽登位后發出的一系列詔書中可以看到,王莽的政策根本脫離了當時的實際環境,“他盡信中國古典,真的以為金字塔可以倒砌。” 一個書生的政治(錢穆語),一個烏托邦的政治構想,儒學政治理論的不切實際,屢屢被歷史事實所證明。 05 由于儒家學說在基本設定上的重大錯謬,尤其是其人性論的空白,導致其整個理論體系的根基并不牢靠。 縱觀人類思想史,凡是對人性缺乏深刻洞見或者哲學認知上有重大瑕疵的理論體系,最后都不可避免的會走向破產,更妄論對現代文明體系之貢獻。
儒家學說如何與上述這些現代文明體系的核心思想做有效的對接和補益,這是擺在當代儒生面前的重大課題。 對于他們來說,最應該做的是對此作出像樣的解答,而不是在各大論壇翻著故紙堆與反對者做無意義的爭論。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