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公開宣讀了《終戰詔書》,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宣告結束。中國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轉變為了國共兩黨的矛盾。 經過十四年的鏖戰,全國人民都期盼著和平,呼吁國共兩黨進行談判,共同商討中國的未來。但是蔣介石一直幻想著建立獨裁政府,對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十分仇視。 國際上,美蘇兩國剛剛經歷了二戰的洗禮,急需恢復元氣,所以美蘇兩國都不希望中國爆發內戰。美蘇不斷對蔣介石政府施加壓力,努力促成國共之間的談判,于是蔣介石向延安發送電報,邀請毛主席前往重慶進行談判。 所有人都能看出,蔣介石這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雖說美國承諾會保護毛主席的安全,但是重慶是國民政府的陪都,潛伏著大量軍統特工,美國人的承諾其實并不可靠。 ![]() 面對蔣介石的催促,毛主席猶豫再三。于是蔣介石又連續發送了兩封電報,催促毛主席馬上從延安動身。由于蘇聯考慮到戰后重建的需要,不得不承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地位,所以斯大林公開表示支持美國在中國的主張,并致電延安,催促毛主席前往重慶與國民政府進行談判。 為了保護來之不易的和平,毛主席將自身的安全置之度外,決定前往重慶。為了保護毛主席的安全,周恩來特意挑選了三個經驗豐富的警衛員,分別是陳龍、龍飛虎、顏太龍,當時被稱為“三龍護駕”。 1945年8月27日,張治中、赫爾利乘坐專機抵達延安,受到了毛主席、朱德等中央領導人的歡迎。當天晚上,周恩來與張治中敞開心扉的進行了一番暢談,張治中在國民黨內始終主張與我黨進行合作,是左翼的代表人物。 ![]() “我最擔心的就是毛澤東同志的安全問題,畢竟現在重慶的局勢太復雜。”周恩來開門見山的說出了自己的顧慮。 張治中說:“如果毛先生住別的地方你不放心,我可以把桂園騰出來,讓毛先生來住。”桂園毗鄰重慶求精中學,是一個風景優美的中式庭院。1939年,張治中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長時租下此地,張治中的夫人和孩子平時也居住在此處。 周恩來略帶歉意的說:“只是苦了你們一家人,讓嫂夫人和孩子住在哪?” 張治中笑著說:“恩來不必為此操心,重慶這么大,她們在哪不能找到一間房子,桂園平時還住著政治部警衛營的一個手槍排,這些人都是我的家鄉子弟兵,思想上絕對可靠,正好可以讓他們來保護毛先生的安全。” 8月28日,毛主席、周恩來、王若飛等人來到了重慶,并在桂園下榻。張治中還親自囑咐警衛人員:“保衛毛澤東,要勝過我十倍。” ![]() 蔣介石也假模假樣的為毛主席那派了安保人員,他特意指派憲兵司令張鎮挑選一個警衛班,全程陪護毛主席的出行,還將戴笠召回,負責重慶的安保。 戴笠是軍統頭目,當時正在上海搜捕漢奸,戴笠被稱為是“蔣介石的佩劍”,常年策劃暗殺行動,他的手上沾滿了革命人士的鮮血。蔣介石臨時把戴笠召回,難免會讓人有些遐想。 重慶談判進展并不順利,談判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等多個方面,國共兩黨始終沒能達成一致,談判一度陷入了僵局。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蔣介石毫無誠意,所提出的條件大多不切實際。 毛主席這次來到重慶前就已經預料到,這次談判不會有實質性的成果,所以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會見重慶的民主人士。在桂園,毛主席曾經宴請過張瀾、黃炎培、沈鈞儒等人,在宴會中,毛主席向這些民主人士傳達了我黨的政治主張,并聽取了他們對談判的意見。 ![]() 除此之外,毛主席還先后會見了陳立夫、戴季陶等國民黨右翼人士,雖說這些人與我黨政見不同,但他們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毛主席依然非常坦誠的與他們交換了意見,表達出了希望和平建國的愿望。蔣介石得知這一消息后吃驚的說:“毛澤東把統戰工作做到家里來了!” 由于毛主席每天都要和黨外人士進行會面,實際上在桂園停留的時間并不長。重慶的局勢十分復雜,按理說毛主席應該盡可能的呆在桂園,這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而且毛主席有個習慣,閑暇之余習慣到外面走走,很多正義人士都非常擔心毛主席的安全。 在國民政府行政院工作的錢劍夫托自己的部下在毛主席每天閱讀的報紙里夾了一張紙條。毛主席在看報紙時,發現了這張紙條,只見上面寫著:“晨風加厲,白露為霜,伏莽堪虞,為國珍重。”毛主席心領神會,主動對警衛人員說:“我以后再也不會單獨出去了。” 經過一個多月的談判,最終國共兩黨簽署了《雙十協定》,抗日戰爭后,國共之間第一次談判也不算是顆粒無收。 ![]() 但是僅僅半年之后,蔣介石就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撕毀了《雙十協定》,調集部隊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國內的民主人士紛紛呼吁蔣介石停止內戰,然而蔣介石對這種呼聲置若罔聞。 雖說國民黨軍在戰爭前期占盡優勢,但是我黨背后站著的是人民群眾。在正確的作戰方針的引導以及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我軍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扭轉了解放戰爭的局勢。 1949年4月24日,解放軍占領了南京總統府,總統府懸掛的青天白日旗緩緩落下,標志著國民黨在中國的統治告一段落。 重慶談判期間,毛主席深入虎穴,為了全國人民的和平,以身犯險,中國擁有這種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領導人,是全體中國人之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