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在很多人眼中,是突如其來發生的“災難”。一旦查出癌癥,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自己活不了多久了,珍惜最后的時光,留下一些回憶。 但人們不知道的是,在癌癥到來之前,它早就給過人們暗示,只是很多人沒重視,甚至忽視這些信號,最后才讓疾病不斷發展,最終誘發癌變。 癌前病變=癌癥? 癌前病變也是一些普通的疾病而已,只是被稱為“癌前病變”的疾病是具有癌變可能的良性病變。 ![]() 正常組織(細胞)←→癌前病變(輕度非典型增生←→高度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腫瘤(常說的癌癥) 我們從上面的簡單過程得知,癌前病變既可能向著浸潤性腫瘤的方向發展,也可以向著正常組織的方向發展。只要細胞變異的程度越低,回歸正常組織的機會就越大,相反則是發生癌變的機會大。簡單說,即便身體出現某些癌前病變,你還是有救的。 即便癌前病變有向著癌癥的方向發展,其過程也可能要花十幾年至幾十年不等。但是,某些外因的作用下,可以大大縮短這個過程。 ![]() 癌前病變一定會變成癌癥嗎? 當然不是!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就知道,癌前病變不是癌,甚至連早期癌癥都不是,也不一定會發展出癌癥。既然不是癌,也不一定會發展為癌,為什么要起一個這么嚇唬人的名字呢? 業內提出癌前病變的概念,還真是為了“嚇唬”大家,為的是提高大家防癌的警覺性,將預防癌癥的陣地向前移,以求最大程度地規避癌癥病發的風險。 但大家也不要被癌前病變嚇得太厲害。正如上面所說的,其發展成癌癥頗需時日。發現癌前病變之后,要遵照醫生的建議,合理規范地治療,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積極鍛煉,提高抵抗力,定期檢查身體。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癌前病變都會發展成癌癥。 留意這幾種常見的癌前病變 ①黏膜白斑 黏膜白斑常見于口腔或外陰等地方,一般對人體無害。但白斑有過度增生的鱗狀上皮,過度角化,而且也有一定異型性,如果長期不愈,有少數可能惡化為鱗狀細胞癌,平均發生率約有4%。 治療黏膜白斑首先要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比如清潔口腔、治療病牙、清潔外陰等,同時也要積極治療根源性的全身疾病。 ②多發性腺瘤樣息肉 多發性腺瘤樣息肉是一種典型的癌前病變,有90%以上的概率會癌變,且多有家族遺傳傾向。通常發生于胃腸道黏膜,數量可多達上百個甚至上千個,會引起便血、腹瀉、消瘦等癥狀。 ![]() ③乳腺纖維囊性病 乳腺纖維囊性病是乳腺增生的一種,通常為多發,單側或雙側性,有癌變的可能,可能引起乳房脹痛、乳頭溢液,有癌變的可能。 如果查出乳腺囊性病,癥狀輕的可以先保持觀察,癥狀重的一定要做乳腺超聲和鉬靶排查癌變可能,必要時也需要及時做手術切除病灶,控制病情發展。 ④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種不可逆的彌漫性肝損傷,是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通常由肝炎、酒精、血吸蟲病、工業毒物等因素引起。肝硬化若得不到控制,持續發展就有可能變成肝癌。 肝硬化目前并沒有根治方法,因此預防更為重要,已經發生的只能靠藥物和源頭控制阻止病情進展。 ⑤宮頸不典型增生 所謂宮頸不典型增生,主要是指子宮頸鱗狀上皮的不正常增生,有發展成癌的可能性。會引起白帶增多、會陰部墜脹或腰骶部疼痛的癥狀。 發生宮頸不典型增生一般都以癌前病變對待,若情況不嚴重可保持觀察,并注意避免再發生炎癥刺激,若情況嚴重可以用錐形切除術治療。 做好防癌檢查至關重要 想要預防癌癥,有病就要及時去醫院,不要一拖再拖,更不要隨便相信網上的信息。 此外,平時就要多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以便于及時發現身體異常,能夠做出初步判斷,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定期做好檢查。那么,哪些人需要定期做檢查呢? 40歲以上的男性要定期檢查前列腺、肛門指檢、心腦血管疾病、防癌篩查等; 成年女性必須每年進行乳房、子宮和卵巢的檢查,已婚女性要每年做1次常規的婦科檢查,包含宮頸刮片檢查,以便早發現常見的婦科疾病和腫瘤; 老年人由于機體衰退,每年除了常規的項目外,還應該增加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的篩查以及早期腫瘤標記物的相關檢查。 ![]() 如果是有家族病史的人,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增加針對性的檢查,比如腫瘤篩查、基因檢測等。 對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可以根據不同的疾病種類去相關的專科做全面的檢查,比如乙肝病毒攜帶者最好每隔3~6個月檢查1次肝功能,每6個月做1次肝臟B超; 胃病患者每年做1次胃鏡檢查;糖尿病患者要定期監督是否有并發癥;常年吸煙的人群或有家族癌癥病史的人群最好每隔6個月做1次肺癌等篩查;乳腺癌高危人群應該每年做1次相關篩查。 很多大病都是由小病發展而來的,如果想要預防癌癥,關鍵要定期做好體檢,發現問題及時就醫,不要因為拖延而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