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句話叫“嚇破膽”,膽長在那里好好的,怎么會嚇破呢? 膽主決斷,當人在某些不良事件中受到精神刺激的時候,由膽來迅速做出決斷,協調全身各個臟器之間的關系。 膽氣豪壯之人,膽大心細,一身是膽。膽氣虛怯之人,膽戰心驚,提心掉膽。 如果出現晚上睡不好覺,心煩,時時覺得不安寧,這怎么辦? 還有的人晚上常常餓的慌就會翻來覆去睡不著,就是我們常說的“胃不和則臥不安”,那么胃到底和誰不和呢? 最常見的就是膽和胃不對付,以至于痰熱內擾。這個時候需要一劑良藥來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傷寒論》里有不少治療煩躁不得眠的方子, 如干姜附子湯,五苓散,都是小有名氣的好方子。 但如果伴有驚悸不寧,虛煩,或嘔吐呃逆,甚至癲癇。那用《三因極—病證方論》溫膽湯更適合。 溫膽湯:半夏6克,竹茹6克,枳實6克,陳皮9克,炙甘草3克,茯苓5克 本方是從《備急千金要方》溫膽湯衍化而來。原方由竹茹、枳實、半夏、生姜、陳皮、甘草六味藥組成。 主要用來治療“大病后虛煩不得眠”。 宋代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又在原方基礎上加上茯苓、大棗二味,生姜減量。 方中半夏為足陽明胃經之藥,味辛性溫,有毒,常制用。因多長在田間地頭,故又稱守田,而半夏的塊莖如蠶豆般大小,溫潤如玉,又名水玉。 半夏辛溫能散也能潤,不僅可以降逆和胃,燥濕化痰,而半夏之辛散更可以除煩。 配上微寒甘味之竹茹,熱可去,痰可除,心煩可解。這味藥也可用于產后嘔逆,心煩。 如《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脈證治》里的竹皮大丸,就是用竹茹,伍以石膏,白薇清陽明里熱以解煩亂。 痰為百病之母,痰消退的通路在哪里?,有沒有一味行氣之品能來打通祛痰之路,這個時候就需要枳實攜破氣消積,化痰散痞之力上陣。 再佐以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陳皮和半夏經常攜手同行,相輔相成。 半夏得陳皮之理氣,則氣下痰自消,化痰之力更勝,陳皮得半夏之化痰,則痰清氣自降,理氣和胃之功更強。 脾為生痰之源,土因木郁而不達,則易生痰,故用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患。 而茯苓這味藥更可調節人的精神情志,可安神解心煩。 炙甘草健脾益氣,調和諸藥,最后煎藥時加入大棗和生姜,調和脾胃,生姜還能制半夏之毒,名姜半夏。 但目前臨床上一般不用大棗,其余藥物也會相應增量。 對于更年期終合征中出現心煩失眠的癥狀也有不錯的效果。 有一52歲女子,停經一年半,近半年來失眠多夢,心煩,情緒不穩定,背脊痛,有時睡覺中會有驚悸不安感,膽怯心悸,時有頭眩,納谷不香,口苦口干。查其舌苔薄黃膩,脈弦滑。 考慮絕經前后諸癥,為膽胃不和,痰熱內擾型,選用溫膽湯利膽和胃,清熱祛痰。 溫膽湯加減:半夏10克,竹茹10克,茯苓15克,枳殼10克,陳皮10克,白術10克,女貞子10克,旱蓮草12克,甘草6克,生姜3片。 二診后心煩心悸明顯減輕,口苦改善,背脊痛仍有,上方加葛根10克,一個月后諸癥已消,繼續服用逍遙丸鞏固療效。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冰片因為有觸動子宮興奮作用,孕婦忌用。
|
|
來自: 新用戶04563429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