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看見他們的傷和痛,理解他們的無助與渴望,如此才能獲得勇氣,努力闖過難關。 來源 |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周末,朋友給我打來電話,語氣焦慮,說自己拿兒子一點辦法也沒有了。孩子今年上初二,也不知道為什么,突然出現了濃重的厭學情緒。不愛說話,自我封閉,對什么都提不起勁兒,學習也越來越沒動力。成績直線下滑,從剛入學時的班級前五,滑落到二十、三十。家長批評幾句,他的情緒更加抵觸,逆反心理嚴重。最近,甚至流露出想退學的苗頭。還有一年多就要中考了,朋友擔心還沒等考上高中,兒子就念不下去了。她想不通,以前聰明好學、積極自律的兒子,怎么會變成如今這樣?“好吃好喝供著,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只需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可他倒好,厭學又叛逆,還動不動給你臉色看,現在的家長太難當了!” 一向乖巧聽話的女兒,到了初一下學期,變得悶悶不樂,不愿意說話,總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對上學也非常抵觸,經常以頭疼、肚子疼為理由,要求我跟老師請假,“我覺得自己都快抑郁了?!?/span>我不以為然,認為一個小孩子,有什么可煩的。后來,在我的訓斥和逼迫下,女兒開始恢復正常上學。我原本以為,她只是短暫的厭學心理,管教一下就度過去了。可沒想到,一次突發事件,打碎了我的“自信”。一次課間休息,一向溫和的女兒和同學激烈沖突起來,她情緒失控,又哭又吼,還把書本撕得粉碎。在老師的建議下,我帶女兒去醫院做了檢查,診斷結果為中度抑郁和焦慮癥。我猶如五雷轟頂,感到渾身的血液都凝固了。那段時間,我陷入深深的自責和迷茫中,既心疼女兒,又束手無策。直到咨詢了心理醫生,在一年多的專業的指引下,我才帶女兒走出了那段黑暗日子。跟朋友一樣,很多家長都會把孩子的厭學、頂嘴簡單地歸結為叛逆、不懂事,認為“罵一頓就好了”。而實際上,孩子表現出的情緒低落、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行為,都可能是一種抑郁情緒,嚴重時甚至會發展為抑郁癥。說起抑郁,不少家長很是疑慮:我家孩子就是青春期厭學、叛逆,哪有抑郁癥這么嚴重?但實際上,抑郁情緒這種負面心理狀態,已經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青少年和兒童身上。一項統計顯示,孩子在小學階段出現抑郁情緒的概率達到4%至5%,青少年抑郁障礙的發病率大約在5%左右。按照人數統計,當前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大概有500萬。這個被家長們“輕視”的抑郁癥,已成為僅次于癌癥的人類第二大“殺手”,而長期處于抑郁情緒中的孩子,大腦結構和功能都在悄悄發生改變。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的大腦白質整合性低于普通人,且不同區域間的信號傳遞速度也減慢不少。前額葉,是大腦專門負責理性思維的區域,有許多神經元通過突觸相互交流,以此來掌控我們的每一個想法。長期處于抑郁情緒下,會產生大量的壓力激素——皮質醇,它會破壞神經元間的正常交流,讓神經元之間的信號傳遞速度減慢,最終造成前額葉出現萎縮現象。這時,人會很難集中注意力,連帶著認知功能也會出現問題,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比如老師批評了一句,或者同學看了自己一眼,都會讓你焦慮,甚至懷疑自身的價值。海馬體是大腦內負責記憶和認知的核心區域,負責處理每天進入這里的信息和產生的新神經元。抑郁情緒帶來的大量皮質醇,不僅會降低神經元的生成速度,還會讓海馬體萎縮,造成嚴重的記憶衰退狀況。同時,還會影響兩種讓人產生愉悅感的物質——血清素的濃度和多巴胺的活性。這些生理上的客觀改變,讓孩子變得敏感,陷入焦慮、煩躁、沮喪、害怕等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控,身心疲憊,對什么都提不起勁兒。所以,那些學習動力不足、暴躁發火等不良行為,不是因為孩子不上進、不懂事,而是抑郁情緒,真真切切改變了孩子的大腦和身體。那么,當孩子深陷抑郁情緒,消極厭學時,家長應該怎么辦?如何及早控制抑郁情緒向抑郁癥發展,讓抑郁遠離我們的孩子呢?當時心理醫生給出的解決方案,成功幫助我和女兒走出困境,相信也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我的孩子不可能有心理問題,怎么會是抑郁癥?” “他能有什么壓力?就是逃避學習罷了!” 或者指責孩子小題大做、沒出息,這種抗拒,只會進一步加重孩子的情緒問題。曾經,我也是其中的一員,面對女兒的傾訴,我總是粗暴打斷:“你事兒怎么這么多?誰沒有壓力,怎么就你不行?一天天拉著臉給誰看?就是給你慣的!” 通過跟著心理醫生學習,我才意識到,處于抑郁和焦慮情緒中的女兒,正在經歷一段很困難的時期,她除了要應對自己情緒、自我認識等方面的波動,還要面對我的質疑。這種來自媽媽的不理解,對于陷在抑郁情緒中的孩子來說,是有很高風險的。“當時經常站在咱家17樓的窗戶前,想著跳下去算了,一了百了,再也不用受罪了??捎譀]有勇氣,恨自己太沒用?!?/strong> 原來,我曾經離失去女兒就差那么一點點,而我卻毫無察覺。因此,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無條件地接納,盡量感同身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面臨的苦難,而不是居高臨下地否定、訓斥,一定記得給孩子一個真實訴說的空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留心觀察孩子的情緒,用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傾訴,跟家長溝通。當孩子有情緒問題、狀態低迷時,要多傾聽他的內心需求,而不是認為孩子是無病呻吟,甚至嘲諷指責。沒有什么比讓孩子時刻生活在父母的期待和被遺棄的恐慌中,更讓孩子窒息的了。當時,我看不慣女兒厭倦頹廢的樣子,各種大道理講了一堆,女兒卻還是無動于衷。于是,我加大了說教的力度和頻次,每天看見她就追著數落催促。最后,反而讓孩子變得更加煩躁抑郁。為人父母,很容易因為擔心和焦慮,著急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都是為你好,所以必須聽我的,卻忘了要多聽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此外,家長平時對孩子說話也要注意,盡量使用積極詞匯,避免負面暗示。少說“你不要總這么喪行不行?”、“你要多笑”、“你就不能多往好的地方想想嘛?比如怎么考進前5名”,這樣的評判和建議,只會讓本就抑郁的孩子感覺壓力更大。“你是不是擔心這次考不好,爸爸媽媽會責怪你? 你放心,學習是一個長期的事情,只要你每天認真踏實在學,一兩次的考試成績說明不了什么,別給自己太大壓力。” 當孩子感覺到能被父母支持和理解時,親子關系就會拉近,孩子也能獲得充分的安全感。實驗表明,讓孩子參與有規律的、中等強度的運動,能降低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減少抑郁、焦慮癥狀,改善大腦的多種功能。這是因為,運動后大腦海馬齒狀回的顆粒細胞下層會產生大量的新生神經細胞,從而降低抑郁情緒。那段時間,只要一有時間,我就帶著女兒下樓,到小區里進行有規律的鍛煉。跳繩、跑步、單杠、打球……我還和女兒發起了比賽,激烈的對戰經常引來小朋友們的歡呼和參與。在運動的汗水中,我好像變回了當年的小女孩,重新找到當媽媽以前的斗志和好勝心;女兒的情緒也越來越好,神情明朗,笑起來開心的模樣,完全就是一個青春陽光的少女。每當她完成了一項挑戰,比如突破跳繩600個,跑步40分鐘等等以前她認為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后,都會更加認同、肯定自己。它幫助女兒提升了自信心,相信只要自己愿意,肯努力,就能實現之前設定的種種目標。就這樣,經過心理醫生科學的指引,和我循序漸進地改變、引導,女兒終于擺脫了抑郁和焦慮癥,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在很多家長看來,現在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一代,要什么有什么。但實際上,這些孩子從上學開始,就進入了一種高壓力、高焦慮的狀態。青春期出現的抑郁情緒,就是這種長期壓力造成的結果。*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