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1899-1983) 《秋山圖》 設色紙本 立軸 創作時間:1949年 尺幅:162.8 x 51.4 cm 簽書:秋山圖。大千杰作,志希題簽 款識:凝碧叢叢接九暗,染花喬木識靈根。登山高思如云暖,淺笑虛堂夢里痕。己丑閏月,大風堂寫并題,張爰大千父 鈴印:「爰鈢」、「大千」、「法匠」 展覽: 1、華盛頓,沙可樂藝術館,《血戰古人-張大千回顧展》,1991年11月24日至九二年4月5日 2、紐約,亞洲協會,《血戰古人-張大千回顧展》,1992年4月29日至7月19日 3、圣路易巿立美術館,《血戰古人-張大千回顧展》,1992年8月27日至10月25日 著錄: 1、《張大千畫集》(香港,國際攝影公司),圖版2 2、《心影游蹤集》下冊,羅家倫著(臺北,華國出版社、有正書局,1957年1月),頁173 3、《張大千先生畫集》(臺北,中華書局,1959年),圖版20 4、《大千與王蒙》,傅申撰,收錄于〈張大千學術論文集〉(臺北,歷史博物館,1988年),頁162 5、《王蒙筆力能扛鼎,六百年來有大千》傅申撰, 〈張大千學術論文集〉抽印本(臺北,歷史博物館,1988年),頁34 6、《血戰古人-張大千回顧展》目錄,傅申著(華盛頓,沙可樂藝術館,1991年),頁181 7、《傅申論張大千》(浙江大學出版社,2022年1月),頁91 來源:
1949年,一個特殊的年份,張大千于是年離開中國。他完成了出國前最后一批作品,《秋山圖》就在其中。 張大千 張大千熱衷于仿古、摹古。一開始,他苦心鉆研明清書畫,尤其重視清初石濤,練出一手以假亂真的仿石濤畫工夫。后來,受明代董其昌畫論啟發,又有敦煌臨摹歷代壁畫之行,使他擺脫明清畫風限制,上溯唐宋筆墨。 在大千臨摹過的眾多畫家里,王蒙是極為重要的一位。 王蒙,字叔明,是元四家中最年輕者,開創了牛毛皴、解索皴。他的山水畫影響明清畫家甚多,張大千更評價王蒙在元四家中「法門最為廣大,明清作者無不師之」。 大千臨摹王蒙畫作,早于三十年代已見先例,在四十年代中后期則愈發密集,《夏山隱居圖》、《林泉清集》、《雅宜山齋》等王蒙名作都被他反復摹寫。但今次,他作《秋山圖》以仿王蒙《青卞隱居圖》,卻與以往有所不同。 王蒙《青卞隱居圖》 兩作局部對比 張大千所作的《秋山圖》,遠遠看去,相較于原作鋒棱有致的山石,顯得圓潤和融許多。然湊近細察,原作點苔常用圓點,繪枝葉時筆法多變,有勾有點,濃淡顯著;大千卻多用尖筆寫葉點苔,有如荊刺鱗爪,望之凜然,秋日蕭索氣息油然而生。 對比原作,變化不止于此。赭紅色增添秋意,打破原作靜止和諧的氛圍;圖中屋舍遷址,近水無蹤,仿佛暗示著滄海桑田。乍看之下,兩者大體相似,但越是觀賞,就越見不同。對比來看,竟生出一種「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意。 兩作局部對比 可見,大千此作已非單純摹仿,而融入了個人表達。他時至壯年才作此畫,把近二十載摹寫王蒙的經驗融入其中。他刻意變換筆法、構圖、乃至細節,但始終不離王蒙筆墨,既是深諳前人精髓的表現,又是掙脫桎梏的嘗試。 值得一提的是,王蒙寫《青卞隱居圖》時,家鄉正陷入戰亂;大千寫《秋山圖》時,亦逢社會劇變,自此開始投荒四海的生活。相隔數百年,時過境遷,畫中山水也改頭換面,兩人卻面臨相似的境況,實在令人感慨。 吳湖帆(1894-1968) 《松風澗泉》 設色紙本 立軸 創作時間:1946年 尺幅:105.8 x 47.5 cm 款識:南田題王叔明畫云:遠宗摩詰,近師文敏,故足與倪黃方駕。南田仿叔明小卷曾藏吾戚潘氏,十年前寄敝笈者,經歲得細摩挲,仿佛猶存意像。丙戌秋日,為汝煊先生擬其筆趣。自我作古,不足為外人道也,一笑存之爾。吳湖帆 鈐印:「倩盦」、「萬里江山供燕幾」 著錄: 1、《梅景畫笈》第二集(梅景書屋,1953年),圖版8 2、《吳湖帆書畫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5月),頁82 3、《海上繪畫全集》第三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頁536 4、《中國名畫家全集─吳湖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頁72 5、《吳湖帆的藝術世界》(上海,文匯出版社,2004年8月),頁149 6、《吳湖帆年譜》(上海,中國出版集團,2017年7月),頁403 仿古在學畫道路上,是繞不開的一環。不同于張大千「血戰古人」,遍摹名家,吳湖帆傾情惲壽平畫作,在山水、花卉方面受影響頗多。 吳湖帆是藝壇宗師,書畫創作、鑒賞皆精。 這幅《松風澗泉》,摹的是1685年惲壽平的同名作。然款識中曰,此畫「自我作古」,吳湖帆雖用此題,卻未遵舊制,而借題自創先例。 款識中提到「自我作古」 事實上,對比兩作,也不難發現這點。一立軸一橫軸,一青綠一水墨,第一眼已是迥然。吳湖帆舍棄原作中人物和建筑,專注于描繪松林和山水。松樹排列緊密,占據畫面前部,虬枝伸展,松針滿布,在青赭亂石的擁托下,愈加清冷肅然。流水自上而下,左右變道,既富動感,又不失神秘。 畫中不時留白,是云霧繚繞,也暗合風勢。雖是靜圖,但松枝微顫,云水流轉,營造出動態美感,恍聞松濤陣陣。「松風澗泉」之旨,得以準確呈現。 排列緊密的松林 畫作時有留白 兩作均用細筆畫巖 構圖表達上雖有不同,但吳湖帆用筆仍能見南田風采。兩作多用細筆,尤其表現在勾勒山石紋理時,線條勻實,紋理有致,顯得清雋秀美,雅腴空靈。 此畫收錄于《梅景畫笈》第二輯中,是吳湖帆1944至1953年間的50幀佳作之一。 張大千(1899-1983) 《瑞士雪山》 潑彩金紙卡 鏡框 創作時間:1965年 尺幅:60 x 45.1 cm 款識:乙巳十月。瑞士至奧國道中得此,自謂直造古人不到處也。爰翁 鈐印:「大千」 展覽︰ 1、加州,克密爾,萊克美術館,《張大千畫展》,1970年5月10日至31日 2、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無象之象︰張大千精品展》,2019年10月12日至11月9日 著錄︰ 1、《張大千畫展》圖錄(美國,萊克美術館,1970年),圖版6 2、《張大千青城好顏色.愛痕之湖.名山勝水精裝合訂本》(臺北,藝術圖書公司,2019年2月),頁39 3、《無象之象︰張大千精品展》展覽圖錄(香港蘇富比有限公司,2019年10月),頁46 來源︰香港蘇富比,2008年10月,中國書畫拍賣,編號1223 50年代中葉,張大千投荒四海,已經開始試驗不同潑墨技法。1957年夏天,張大千在八德園搬動巨石時,用力過猛,眼底血管破裂,半年后方能重新執筆。他發現自己目力嚴重衰退,難以再經營精細工筆畫。這迫使他轉向其他畫法,也是潑墨潑彩技法問世的重要契機。 于八德園作畫的張大千 他在濕紙上潑重墨重彩,再以彩筆局部點染。墨彩構意,細筆賦形,氣勢磅礴,余韻無窮,將中國的寫意之美盡展于世。自此,張大千與潑墨潑彩技法一齊,為中國書畫開啟新篇章。 60年代中期,大千已能對這種技法應用自如。彼時他游歷瑞士,用此技法以雪山題材創作,佳作迭出,這幅《瑞士雪山》就是個中代表。 《瑞士雪山》局部 白色包含所有顏色光,同時又反射顏色光。當光降臨雪山,看似平靜,其實當中的莫測變幻難用肉眼分辨。張大千許是抓住這點,把想象中不斷變化的色彩,和雪下植被山路微透露的色彩雜糅,于是天空的藍、土地的棕綠、冰雪的白,在畫作中奇妙相遇。這幅純抽象畫的華美之處,由此能窺見一二。 希望對藏友有所幫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興趣。少走彎路,關于民間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們都會有疑問和顧慮,但是還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觀事實,實事求是,以誠相待!你的一份認可才是重要的。 講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求真務實》 國內一線拍行送拍(嘉德,保利,翰海,全國國有文物商店交易會)(scjy18 陳老師) 送拍項目:近現代書畫、古代書畫、當代書畫、油畫雕塑、古董珍玩瓷器、紫砂藝術、銅爐佛像、瓷板畫、印章、玉器等、錢幣郵票資訊分享 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鑒者傻,以藏學師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緣友者雅,以藏養藏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