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秘方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過程中強調應充分發揮中醫外治法的優勢,尤其是脾胃虛弱的患者。對于能夠耐受針刺及電針的患者,可以使用針刺治療以止痛。一部分不能耐受針刺的患者,艾灸和中藥離子導入亦可以起到較好的止痛作用。艾灸時,以關節壓痛點為中心,通常采取隔姜灸法,每部位施1-2壯,直到患者感覺疼痛部位有熱灼感,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中藥離子導入之藥方,藥物組成:川烏30克、細辛15克、當歸100克、獨活30克、乳香30克、沒藥30克、雞血藤100克、青風藤100克、蜈蚣3條、土鱉蟲15克等。選用50度以上的白酒3000毫升,將上述中藥用紗布包裹,放入白酒中浸泡二周后使用。對于脾胃虛弱,或久服中西藥而致脾胃損傷者,還可以艾灸關元、足三里、三陰交、豐隆、合谷等穴位,已達到強健脾胃,增強體質的作用。
治療痄腮(腮腺炎)的祖傳秘方七葉一枝花50g 大黃50g 地芋30g 乳香30g沒藥30g 青黛30g王不留行10g冰片10g將七葉一枝花 大黃 地芋 王不留行共同粉碎成細末,在用部分藥粉同乳香 、沒藥、冰片一起粉碎,最后加入青黛粉末。使用時用雞蛋清將藥粉35-50g(用仙人掌一塊去皮刺搗碎與藥粉調和更好)調和涂于患處。每天換2次藥。祖傳驗方“止咳散”藥物:化桔紅、沙參、苦楝根皮、川貝母、茯苓各25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均分十包,每日早晚各服一包。白糖水送服。服藥期間忌吃辛辣之物。以上為成人量,兒童減半,孕婦忌服。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悶、喘滿不寧。對肺炎、肺氣腫、百日咳、急、慢性支氣管炎等,都能起到消炎,止咳,化痰,定喘之功效。
【補腎強腰方】治療腎虛腰痛 【組成】金狗脊12克,川斷9克,桑寄生15克,杜仲、牛膝、木瓜各9克,薏苡仁30克,鮮豬腰子1個(切開去腎盂白色部分洗凈先煎,取湯煎藥)(回民可以羊腎代)。 【用法】用豬腰湯煎藥,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補腎強腰。 【方解】凡腎虛腰痛,治以補腎為主,故方用川斷,桑寄生、杜仲、補腎強腰;狗脊、木瓜、薏苡仁,舒筋利濕壯腰脊;牛膝活血,引藥下行;豬腎以臟補臟,補腎治腰痛。合而用之,共奏補腎強腰之功。 【主治】腎虛腰痛。腰痛不舉,但無壓痛及敲擊痛,氣短、尿無力、脈虛細、苔少。關注公眾號 行之醫話 【加減】寒象明顯,加補骨脂、胡桃肉(連衣)各9克。 【療效】屢驗屢效,療效甚佳。面癱驗方有效率100%【配方及用法】天麻、升麻各15克,當歸28克,北細辛5克。上藥共研細末,每天服3次,每次3克,分7天服完,為1個療程。【療效】此方治療面神經炎89例,1個療程后均獲痊愈,有效率100%。 【驗證】王某,男,28歲,左側面部麻木,口眼向左歪斜,流涎,用本方1劑而愈。七付藥治愈“雙手濕疹”患者:趙某某,女, 54歲。雙手背嚴重濕疹,西醫診斷神經性皮炎;經西醫兩大有名醫院皮膚科治療三月,越治越重,心情郁悶,沮喪無比,經熟人推薦,慕名求治中醫。涂過醫院開的不明藥膏,用過藥店買的各種治療皮膚病的藥膏,吃了醫生給的激素和抗過敏藥物,結果越治越重,好不惱火。無奈,經人介紹,求診于吾。脈浮濡,舌淡苔白,余無它癥。土茯苓30g、 川芎10g、 莪術12g、 黃連10g、 紫草12g、 生甘草30g、 路路通30g、 徐長卿30g。一周后復診,雙手背顏色基本恢復正常,癢止,僅留數個瘀斑。病人大喜,言中醫真是神奇,幾月不治頑疾,七付藥就搞定。效不更方,上方加丹參30g、 紫草加至30g,加強活血散結,續服七劑,痊愈。藥止痛最快的藥方,根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滑膜炎,腰突頸椎病疼痛組成:麻黃10克,細辛5克,黑順片10克,白芍30克,大黃20克,赤芍15克,杜仲20克,牛膝 15克,夜交藤10克,合歡皮10克,炙甘草10克。主治:腰疼、腿疼、胳膊疼、背疼、肩膀疼神經關節疼痛! 用法:先納黑順片煎10分鐘,在納余藥,共用文火煎煮30~40分鐘,每劑煎煮2次,取汁混勻,早、中、晚3次于飯后30~60分鐘左右溫服。若疼痛較嚴重,情勢較急者,頻飲,不拘時服,待病緩為度。每天1劑,7天為一個療程,待疼痛緩解,再依據病情辨證施方。方解:本方由麻黃附子細辛湯合芍藥甘草湯加味而來。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止痛、利尿消腫;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緩急止痛。芍藥酸寒,養血斂陰、柔筋止痛;大黃活血通腑止痛,赤芍涼血活血,二者均為佐藥,佐制辛溫大熱之品;杜仲、牛膝為治療腰痛之圣藥,補腎強腰、引藥下行;夜交藤、合歡皮安神助眠。全方藥少而專,共奏緩急止痛之功。加減運用:若寒重者,附子加量至15克以溫陽散寒;熱重者,加丹皮15克清熱涼血;濕熱重者,加黃柏15克,薏苡仁30克清熱利濕;虛證者,加仙鶴草30克補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