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切口并發癥是影響骨科加速康復、延長住院時間的重要因素,也是非計劃二次手術的主要原因和手術部位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 切口并發癥是術后較常見的問題,通常包括切口滲血、滲液、脂肪液化、局部腫脹、感染、延遲愈合等(點擊藍字可回顧手術切口常見并發癥及處理技巧),將延長深部組織與外界接觸的時間,可能導致手術部位感染的嚴重問題。
②盡量少用電凝止血,尤其是較大血管出血,應用縫線結扎或縫扎,切忌盲目電凝、反復燒灼形成大量焦痂; ③切除創面內的失活組織、適當修整不規整的創緣,以便于縫合; ④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必要時可選用聚維酮碘浸泡。
②嚴密閉合的同時避免縫線損傷周圍組織,為切口愈合提供充足的血液供應; ③深部切口閉合不留腔隙;
(1)常用縫合技術
單純連續縫合:常用于筋膜和關節囊的縫合,具有時間快和縫線線結少的優點,縫合時拉線應松緊適度,以保證血供良好??p合完畢時應檢查有無滲漏,有滲漏時需采用間斷縫合加固。
(2)縫合材料的選擇
①肌腱、韌帶等愈合較慢的組織應選擇組織反應小、惰性強的不可吸收線(如聚丙烯、聚酯縫線)或長效支撐的可吸收線(如聚對二氧環己酮縫線); ②對于愈合時間在 2~6 周內的組織應盡量選擇可吸收縫線,以減少異物殘留引起的感染風險; ③了解不同部位切口組織的愈合時間,可吸收線的張力支撐時間必須大于組織完全愈合的時間,如患者全身及局部存在高風險因素時,應選擇張力支撐時間更長的可吸收線; ④為了減少皮膚瘢痕形成,盡量選擇不穿透表皮的方式和材料,行皮內連續縫合; ⑤縫合材料大多自帶縫針,在不破壞強度和鋒利度的情況下盡可能選擇細的針型,根據縫合部位深淺和組織厚度考慮針型的弦長和弧度。
a.膝 關 節 囊 、深 筋 膜 層 : ① 縫 合 方 式 :屈 膝 位(30°~60°)縫合,首先使用間斷“8”字縫合或間斷單純縫合方法,在切口髕骨上下緣及切口遠近端對合3~5 針;然后使用連續縫合方式從切口遠端向近端關閉,縫合間距與針距均為 5~8mm;縫合完畢后,反復屈伸活動膝關節,檢查縫合是否嚴密,必要時追加縫合。
①縫合方式:縫合重建關節囊及外旋肌群,骨質較硬者可在股骨大轉子上鉆兩個骨道,用 1 根帶針線輔助外旋肌群標記線從骨道穿出。將關節囊近端和遠端的標記線相互打結,將梨狀肌和短外旋肌群的標記線互相打結,至少4~6 個方結。 ②縫線選擇:基于組織特性和縫合要求,建議選用不可吸收的聚酯線或可吸收縫線重建后方組織,以提供更大的縫合強度,對預防術后早期脫位具有重要意義。
①縫合方式:重建關節囊和外旋肌群后,將患肢屈髖 30°、屈膝 60°,髖關節輕度外展、外旋中立位。先在股骨大轉子處間斷縫合 1~2 針定位后,從切口遠端向近端連續縫合闊筋膜。縫合的間距為 5~8mm,縫合完畢后應檢查縫合 ②縫線選擇:基于組織特性和縫合要求,建議選用可吸收縫線或免打結縫線進行連續縫合,以縮短縫合時間,減少切口裂開,避免形成切口疝。
(2)脊柱手術特殊情況下縫合技術 胸腰部肌肉層、筋膜層的縫合要求嚴密且不漏液,尤其是當出現硬脊膜破裂、腦脊液滲漏時,需先在椎管內放置 1 根引流管,然后將兩側的椎旁肌向中間拉攏后緊密縫合,填補硬脊膜背側的空腔,然后再嚴密縫合筋膜層,可選用可吸收縫線連續扣鎖縫合或選用免打結縫線連續縫合。
①I類切口縫合同前述(詳見“4.(1)e皮膚層”部分); ②II、III類切口通常采用間斷縫合,主要原因是如有血腫形成、水腫、傷口局部炎癥和感染等情況時,可間隔拆除一些縫線來減小張力和引流; ③能承受較大張力的傷口,可選擇皮膚和皮下全層的減張縫合; ④不能承受較大張力的傷口(如皮膚撕脫傷、切開減張后的創面及皮瓣的縫合),一般在皮膚自然松弛的位置進行縫合,保留部分皮緣間隙使之二期愈合,面積較大的創面可通過負壓封閉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和二期植皮的方式進行覆蓋; ⑤三角形傷口縫合自三角形的一邊進針,三角形尖端處一邊皮下進針、另一條邊出針; ⑥“Y”形傷口縫合從“Y”形的一個鈍角處進針,經銳角處掛皮下,再從另一個鈍角處出針; ⑦對于不規則的傷口,可通過擴創使之成為較規則形狀的傷口再進行縫合; ⑧對于兩側皮膚不等長的傷口,先對齊傷口的一端進行間斷縫合,直到縫至傷口末端出現“狗耳朵”現象,用刀片沿前面已縫合的傷口切開“狗耳朵”的一側,將“狗耳朵”展開平鋪后沿傷口走行將另一側切除; ⑨對于手指掌側垂直于指橫紋的傷口,需要采用“Z”字成形的方法進行處理(與縱行傷口兩端各呈 60°夾角,在此傷口兩側各做一與傷口等長的切口,兩切口相平行,游離皮下組織,使之成為兩個等邊三角形的皮瓣,將兩皮瓣交叉縫合,使傷口不再垂直于指橫紋)。 參考文獻 1.骨科加速康復手術切口操作與并發癥防治專家共識,《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2022 年 10 月 第 15 卷 第 10 期 2.中國骨科手術加速康復切口管理指南,《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2018 年 1 月 第 11 卷 第1期 |
|
來自: 無遠弗屆76avhe > 《德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