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粟裕都有戰神的稱號,兩人更是毛主席的左膀右臂,粟裕在南,林彪在北,一南一北開拓解放區域,為新中國的建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但若真的要將兩位戰神拿出來比較一番,還真分不出個高下,但就單拿解放戰爭時期來說,粟裕率領三野部隊殲敵245萬,林彪率領四野殲敵180萬,從這來看粟裕要比林彪更勝一籌。 為什么說在解放戰爭時期粟裕比林彪更勝一籌呢?這要從殲敵數量、作戰風格、作戰難度、作戰謀略等角度進行分析。 首先用數據說話,解放戰爭時期爆發的第一年,也是較為艱苦的一年,這一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46個整師隊伍,由粟裕指揮的殲滅了29個,超過半數。發動殲敵2萬人以上的戰役11次,粟裕指揮了6次,發動殲敵3萬人以上戰役8次,粟裕指揮了4次。后來從解放戰爭第二年到渡江戰役前,除了三大戰役和太原戰役之外,解放軍發起殲敵2萬人以上的戰役35次,粟裕指揮了10次;殲敵3萬人以上的戰役20次,粟裕指揮了8次。從解放戰爭的開始到結束,第三野戰軍共殲滅245余萬人,第四野戰軍共殲滅180余萬人,從數字上看,粟裕略勝一籌。 其次論兩人的作戰風格,兩個人的作戰風格可以說是大為不同,粟裕的指揮風格大開大合,酣暢淋漓,他認為只要有一點勝的希望,就會開打,打了很多惡仗,險仗且被列為經典戰役。反觀林彪,打仗小心謹慎,要將戰場局勢分析透徹之后,認為有七八成勝的把握,他才會謹慎進攻。 解放戰爭第一年,第二野戰軍剛剛突破國民黨軍的重重包圍,元氣大傷;北邊的晉察冀和晉綏軍區、山東野戰軍均遭遇戰敗迷;林彪在保衛四平戰役中一退再退,整個解放戰爭的開端不盡人意。而當時粟裕指揮的部隊卻取得蘇中七戰七捷的佳績,孟良崮戰役更是獲得毛澤東的夸贊,直稱沒想到,淮海戰役以60萬對80萬的巨大敵我差距吞下一鍋夾生飯。 林彪曾表示佩服粟裕打的神仙仗,林彪從來不看別人的戰報,唯獨會細細觀摩學習粟裕的戰報,在解放戰爭的戰場上,粟裕捷報連連打出來不少的精彩之仗,可謂是獨領風騷,林彪與之一比是稍遜一籌。 再次看作戰難度,在1946年的6月16日,毛主席下令東北戰略軍區的軍政大權都由林彪負責,并且給他安排了鄧林、高崗等人作為其左右手,在指揮上有絕對的話語權。1946年10月15日,毛主席下令華東野戰軍的軍事戰役指揮由粟裕負責,但是粟裕接受陳毅的統一領導,粟裕的指揮權受到一定的限制,雖然在戰役中陳毅完全配合粟裕的軍事指揮,但就指揮權來說還是林彪的自由度更大。 粟裕打的仗大多在蔣介石的眼皮子底下發生,環境非常險惡,其大多打的是以少勝多,以劣勝強的仗,多為險仗、惡仗。而林彪指揮的四野戰軍,集中了全軍精銳干部的支持,更是有蘇聯的幫助,又遠離蔣介石的地盤。解放戰爭爆發之前四野的兵力已經在解放軍部隊內有絕對優勢。從環境和對抗難度來論,林彪的先天條件優于粟裕,而粟裕在更劣勢的環境中打出多場神仙仗,顯然技高一籌。 最后論作戰謀略,粟裕有兩次通過其敏銳的洞察力向中央提建議被采納,這兩次建議改變了戰爭的進程。第一次是解放戰爭爆發時,中央制定了一個進攻性的外線方針,此方針以當時解放軍的軍事水平來說難以取勝,于是粟裕建議先打蘇中,再打淮南的內線作戰方針。毛澤東支持了粟裕的建議,并由粟裕指揮,利用內線作戰方針,創下了蘇中七戰七捷的佳績,打開了解放戰爭的局面。 第二次是1948年1月,粟裕接到中央要其指示率領3個縱隊渡江南進,而粟裕又提出建議:暫時不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該建議又一次改變的中央的軍令。1948年6月至7月,由粟裕組織指揮的豫東戰役勝利,變了中原戰局,推動全國解放戰爭的戰局由進攻轉向決戰。 粟裕兩次提出的戰略方針,都是在戰局的關鍵期提出來的,并由毛主席同意后向軍委提出,得到了上下一行的擁護,這在近現代史上能兩次改變中央重大軍事決策的人,僅粟裕一人,可見,從作戰謀略上比較,粟裕是壓過林彪一頭的。 不過上述的對比也僅限于解放戰爭時期,兩位開國將軍的赫赫戰功無法拿來進行生硬的比較,兩人各有所長,也沒必要一定分誰強誰弱,都是我國的戰斗英雄,令人傾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