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少飛 市區青簡社主人王漢龍專事收藏地方文獻,近日他于冷肆閑攤覓得一份《江山公報》,為民國九年(1920)八月第二期,由江山縣公署編印。這應該是目前為止衢州地區發現且由衢州地區編印發行的唯一一份“邸報”。此冊《江山公報》的發現,為衢州新聞史增添了新的史料。
青簡社 “邸報”算不算報紙? 我國古代文獻中,最先提到“邸報”兩字的是宋人的著作。《宋會要輯稿》中曾給“邸報”下過定義:“國朝置進奏院于京師,而諸路州郡亦各有進奏吏,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達于四方,謂之邸報。”然而,“邸”的制度卻在漢代已出現,《漢書·朱買臣傳》有“守邸人”之稱,且《歷代職官表》也表明,“進奏院本出于漢之郡國置邸京師”。由于不見于漢代記載,故一般認為,漢朝還沒有邸報,但中國開始有邸報的時間,不會晚于唐朝。 首先,雖然沒有實物留存,但唐代孫樵在《經緯集》中已記載了《開元雜報》條。其次,不列顛圖書館收藏有一份敦煌文物“進奏院狀”,這是唐歸義軍節度使派駐朝廷的進奏官發往節度使駐地的一份邸報。因歸義軍節度使的駐地在敦煌,故這份“進奏院狀”被長期密藏于敦煌石窟。何以“進奏院狀”即是“邸報”,原因很簡單,進奏院即邸,進奏官即邸吏。 在古代文獻中,邸報也被稱為“邸鈔”“閣鈔”“朝報”“雜報”“條報”“除目”“狀”“狀報”“報狀”“京報”等。邸報是朝廷發布的政府機關報,雖然與當今的新聞報紙有區別,但確是報紙的雛形。打個比方說,今天的19路圍棋及規則與過去確實不一樣,但你不能說過去17路圍棋或座子棋不是圍棋。故戈公振在《中國報紙進化之概觀》①中說“然當時消息,公開傳布,惟此類物則謂其已具報紙之雛形,亦固無可非議也”。 注①:谷長嶺、俞家慶編,《中國新聞事業史參考資料》,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青簡社王漢龍覓得的《江山公報 》 官辦報紙追溯 近現代浙江最早面世的一份報刊,是美國浸禮會傳教士瑪高溫主持下創辦的《中外新報》,時間在清咸豐四年(1854)。而衢州最早的報紙為《衢民新報》,清宣統三年(1911)九月二十三日創刊。為汪鉅章主辦。 前文已說,政府機關報即邸報。故近現代浙江地方政府最早的“邸報”是《浙江教育官報》,1908年創刊于杭州。而衢州地區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邸報,即王漢龍收藏的這份《江山公報》。 《江山公報》的內容 《江山公報》創刊于民國九年(1920)七月,整理者是江山知事陳協恭,編輯主任為莊先識,編輯員有徐光邦、王德新,繕校員為程玉治、莊一鳴。《江山公報》16開大小、冊裝,由江山縣公署發行,印刷所為第一貧民習藝所。代售點有縣自治辦公處、勸學所、樂群書社。
《江山公報 》第二期目錄 《江山公報》全年12期共售大洋三角,印刷字體集李北海《法華寺碑》。內容有政務、財政、教育等,多與江山本地有關。比如“政務”有《訓令鳳峽警佐協拿大坑源等處花會》《布告死亡將士家屬領回靈柩自葬》等;“財政”有《財政廳發田賦征解簡明表訓令》等;“教育”有《指令清湖鄉區立第二國民學校校長徐倬章呈送畢業證書》及姜宗齋所寫的《說家庭教育之必要》等;“實業”有《呈實業廳廳長云填送調查芝麻表》等;“司法”有《王立中與王德沐田租糾葛案判決》等;“附錄”有《行政道德論》及詩十首。 《江山公報》涉及內容廣泛,從《奉令照約保護外人游歷表》看,當時來江山的外國人既有英國司德紡織公司人員、法國商人,也有日本東亞同文書院的師生、日本陸軍炮兵大尉及瑞典濬浦局工程司人員等。 從《浙江陸軍第一師司令部函》看,當時有許多江山人參加了直皖戰爭,且隸屬皖系,但皖系后被直系和奉系軍閥合作擊敗。從《江山縣已故官佐士兵夫卒一覽表》看,江山人在此次戰爭中,既有伙夫也有一等兵、下士。 《訓令鳳峽警佐洪玉堂協拿六石坑等處花會》表明,上世紀20年代從江西廣豐傳入并在廿八都、廣渡兩鄉流傳的開設花會聚眾賭博非常流行。 《江山縣長期牙帖一覽表》表明,當時江山有“和豐”“萬源”“茂昌”“恒源”“永興”等老字號,經營商品以山貨、糧食、紙張、木料、布匹為主。“牙帖”為清至民國初經營時的捐稅憑照,納稅后方可取得牙帖,故也可籠統稱為舊時的營業執照。 從《調查江山縣屠宰稅一覽表》看,江山豬肉消耗量巨大,且基本由“合興”“萬泰”“華記”等商家買賣,而銷售一頭豬需交稅0.4元。 從《訓令勸學所轉發各地方實施義務教育匯刊》《布告嚴禁侵害大溪灘第五國民學校達雁塘魚菱》《指令趙家鄉區立第十四國民學校校長楊開祿呈為修造校舍添置桌凳請給特別補助》等看,北洋時期的江山還是非常重視教育的。當時,江山邑內除了國民高等小學堂,還有半日制學校、私立學校、私塾等。但入學率還是偏低,特別是女生入學率極低。民國三年(1914)《江山吳村區教育狀況報告書》顯示,該區學齡兒童數為1978人,調查時只有365人入國民小學校,其中男生入學率為25%強,而女生入學率只有2%弱。為此,《江山公報》上也同時記載了這樣一些事,比如給予修繕教室補助、酌加教員薪水、就校舍左邊佛廟內擴展大教室等。 “教育”欄登有吳國溶寫的《說防除螟害》,此文還登有防除螟害時所需的“誘蛾燈”“噴壺”“捕蟲網”等插圖,說明當時教育是和農業生產相聯系的。 附錄部分的《行政道德論》為武進陳協恭文。詩詞十首涉及作者有陳協恭、毛駿聲、劉德孫、莊先識等。 附: 《江山公報》簡章 第一條 本報由江山縣公署編輯,將原來有《教育實業合刊》擴充門類、變更體例、擇要登載、按期匯纂,發行定名為《江山公報》。 第二條 本報為本縣行政司法公布之機關,凡屬法令事項,一經登載即為有效。 第三條 本報內容分為下列各門:一、政務。二、財政。三、教育。四、實業。五、司法。六、附錄。 第四條 本報設編輯主任一人,編輯員二人,由縣公署職員兼充之、不支薪水。另設繕校員二人,酌給津貼。 第五條 本報自民國九年七月起按月發刊一冊,全年共十二冊,每冊頁數約在五十頁左右。 第六條 本報每冊酌給圖印紙工料全年大洋三角,概不零售。
[責任編輯:陳昶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