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yán)循東 在《圓覺經(jīng)》中,有這一段話: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翻譯成白話文:善男子,只要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眾生,在一切日常生活中,任何時候都不故起妄想念頭。對于隨緣應(yīng)機所生分別心與靜定中所起微細(xì)游思,亦不必作意息滅。身處于一切虛妄幻化境界,應(yīng)安住于自性本來照了明徹當(dāng)中,不必再作意了知。在這覺性自然照徹的狀態(tài)中,也無須再去辨別它究竟是虛妄還是真實。這些眾生聽聞這樣的法門,能夠相信、能夠理解、能夠接受并依之奉行,沒有心生驚恐與畏懼,就是順應(yīng)于圓滿覺性而頓悟的眾生。 什么是“隨順覺性”,佛陀用了32個字去詮釋。如果濃縮成12個字就是:不造作,不修整,不了知,不分別。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這個要求其實很高,在一切的時間中,不對境生起造作的妄念——比如說看見了漂亮的東西,心里不因此產(chǎn)生喜歡的念想。看見討厭的事物心里也不產(chǎn)生厭憎的心理。這里的不起妄念,就是見境不造作,不連續(xù)的陷入妄想中。 于諸妄心,亦不息滅。妄念跟妄心有點差別。守念時稱正念,失念時隨境遷流稱為妄。妄心包括守持的正念與隨境流轉(zhuǎn)的妄念。亦不息滅的含義在于,無論生起了正念還是妄念,不必再用心去息滅它們——而是自然明了它們都是覺性的現(xiàn)起。這叫不修整自然解脫。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妄想境指的是我們身處的、感知到的一切境界,包括夢境、定境中所見境界。不加了知的意思是,隨順覺順不再著意去了知所現(xiàn)起的一切境界。 于無了知,不辨真實。因為有意了知,所以才會去分別這些境界是真實的,還是虛妄的。因為不起了知,所以就沒有分別。 后兩句不是說懵懵懂懂的對一切事物不了知不分別,而是隨順覺性的的時候,不了知而覺性自然了知,不分別而覺性自然分別。 這是語言上的描述,但是真正的體會呢,這是單純的覺性的狀態(tài)——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隨順為覺性,不減一分不添一毫。要理解起來很難,而理解直至完全做到那更難。一切時,隨順覺性。這里面沒有漸次又立了漸次。 沒有漸次的原因在于,佛陀只是單純的描述隨順覺性的狀態(tài)。而我們這些末世眾生要契入的話,因為以往習(xí)慣的流轉(zhuǎn),必然會有一些障礙。 不造作,不起妄念。妄想生起了,也不作修整,自然現(xiàn)為覺性的妙用。我們身處的環(huán)境呢,不出覺性之外,也不起了知之意,那么,自然就沒有分別心想。這是純?nèi)坏挠X性。 |
|